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K17-02-04)

作品数:5 被引量:147H指数:5
相关作者:李登科范建忠董金芳周辉王娟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植被覆盖度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 2篇覆盖度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遥感
  • 1篇遥感监测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生态系统
  • 1篇土地利用
  • 1篇退耕还林工程
  • 1篇坡耕地
  • 1篇建设工程
  • 1篇耕地
  • 1篇固碳
  • 1篇固碳释氧
  • 1篇NPP

机构

  • 5篇陕西省农业遥...

作者

  • 5篇范建忠
  • 5篇李登科
  • 2篇董金芳
  • 2篇周辉
  • 1篇王娟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MOD17A3的陕西省植被NPP变化特征被引量:87
2011年
利用2000—2006年MOD17A3数据集的年均NPP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陕西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NPP变化范围为340~434gC·m-2·a-1,平均值为383gC·m-2·a-1;年均NPP分布全省呈现北低南高,关中、陕南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长城沿线风沙区年平均NPP在0~200gC·m-2·a-1,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NPP在200~300gC·m-2·a-1,中部林区年平均NPP在400~500gC·m-2·a-1,渭北旱作农业区年平均NPP在300~400gC·m-2·a-1,关中灌溉农作区年平均NPP大部在400~500gC·m-2·a-1,秦巴山地林区年平均NPP>400gC·m-2·a-1。与2000年相比,2006年陕西省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增加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5%。陕西省NPP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变化百分率增加10%以上的面积所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比例为50.6%;植被NPP的变化百分率>10%的植被主要分布在延安市以北地区,说明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这些地区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李登科范建忠王娟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陕西省退耕还林固碳释氧价值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基于EOS/MODIS的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式(BIOME-BGC)NPP产品(MOD17A3),分析了2000—2010年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固碳量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估算了退耕还林植被固碳释氧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陕西省退耕还林区平均植被固碳密度为299g·m-2·a-1。与2000年相比,2010年陕省退耕还林区固碳量增加了5.37×106t·a-1,合固碳价值14.01亿元·a-1,占全省固碳价值增量的50.4%,而退耕还林区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38.5%。退耕还林区释氧量增加了1.43×107t·a-1,合释氧价值50.53亿元·a-1。(2)研究期间,陕西省退耕还林区固碳密度在波动中逐年缓慢增加,退耕还林区植被固碳密度变化增加趋势比其周边区域显著,固碳密度增加量比其周边高。陕北退耕还林区固碳密度增加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99.8%,固碳密度减少的面积仅占0.2%。退耕还林区低固碳密度所占的面积比例逐年减少,中、高固碳密度所占的面积比例逐年增加。(3)退耕还林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固碳密度均呈较明显的增长;不同坡度耕地固碳密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退耕还林区>25°坡耕地固碳密度极显著(P<0.01)增加。说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植被覆盖逐步得到改善,同时获得了显著的植被固碳释氧效益。
范建忠李登科周辉
关键词:退耕还林NPP固碳释氧
陕西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状况遥感监测被引量:38
2012年
该文应用像元分解模型,利用250m分辨率MODISNDVI定量估算了2000~2010年陕西省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该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防沙治沙工程区、退耕还林工程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比2000年增加了8.3%~23.2%。2)2000~2010年各个生态建设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都呈现在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P<0.01),线性倾向变化百分率以防沙治沙工程区最高(83.8%),其次是陕北退耕还林工程区(61.1%)。3)各个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覆盖度以增加为主,植被覆盖度线性倾向变化增加的面积占相应工程区面积的82.8%~98.2%。4)各个生态建设工程区高覆盖度植被所占的面积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低覆盖度植被所占的面积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通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工程区内植被覆盖状况显著改善,防沙治沙工程区和陕北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尤为显著。该研究可为客观评价陕西省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范建忠李登科董金芳
关键词:遥感生态系统建设工程植被覆盖度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MODISNDVI数据和像元二分模型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比较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区与周边区域、主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耕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程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陕西省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从2000到2011年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增长速率高于周边区域;(2)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变化百分率≥10%的面积占9.8%,≤-10%所占面积不及1%;(3)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70.6%,显著减少的积仅占0.1%,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和耕地,显著和极显著降低的发生在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极少部分耕地;(4)坡耕地植被覆盖改善比例大,坡耕地植被覆盖改善对于耕地植被改善贡较大。在陕西省气候呈现暖干化发展趋势背景下,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增长速率高于周区域,坡耕地、林地、草地均比其他类型有明显的增加,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植被恢复效果。
范建忠李登科周辉
关键词:退耕还林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坡耕地
1981~2000年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被引量:8
2011年
为阐明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整体状况,应用以遥感观测数据驱动的GLO-PEM模式模拟估计的NPP数据,对陕西省1981-2000年间的地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年来,陕西省年NPP变化范围为687-858 g/(m^2·a),平均值为749 g/(m^2·a);(2)陕西省年平均NPP在波动中缓慢上升,NPP年增长幅度为3.248 2 g/(m^2·a);(3)陕西省年平均NPP分布总体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长城沿线风沙区NPP在200-400 g/(m^2·a)之间,是陕西省NPP最低的地区;关中中东部NPP较高,大部在800 g/(m^2·a)以上,NPP在1 200 g/(m^2·a)以上的面积约占1/3,是全省NPP的高值区;(4)陕西省NPP基本不变(NPP变化百分率在-10%-10%之间)的面积占54.7%,NPP变化百分率增加10%以上的面积占40.5%,NPP变化百分率降低10%以下的面积仅占4.8%;(5)占陕西省总面积的77.3%的区域NPP变化不显著(P〉0.05),NPP增加极显著(P〈0.01)的区域占8.3%,增加显著(P〈0.05)的区域占13.8%,NPP降低显著(P〈0.05)和降低极显著(P〈0.01)占0.7%.
李登科范建忠董金芳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