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127405)

作品数:43 被引量:921H指数:19
相关作者:袁玲周卫何萍徐新朋王秀斌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6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1篇土壤
  • 14篇养分
  • 10篇微生物
  • 9篇施肥
  • 8篇氮肥
  • 8篇利用率
  • 7篇轮作
  • 6篇氮肥利用
  • 6篇氮肥利用率
  • 6篇水稻
  • 6篇土壤微生物
  • 5篇土壤酶
  • 5篇群落
  • 5篇紫茎泽兰
  • 5篇酶活性
  • 5篇化感
  • 4篇氮素
  • 4篇堆肥
  • 4篇玉米
  • 4篇双季稻

机构

  • 24篇西南大学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江西省农业科...
  • 4篇云南省烟草农...
  • 4篇北京市农林科...
  • 4篇凉山州烟草公...
  • 3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贵州省农业科...
  • 3篇江西省红壤研...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重庆市中药研...

作者

  • 19篇袁玲
  • 14篇周卫
  • 12篇何萍
  • 10篇徐新朋
  • 8篇黄建国
  • 8篇王秀斌
  • 8篇梁国庆
  • 5篇孙静文
  • 5篇陈丹梅
  • 4篇仇少君
  • 4篇赵士诚
  • 4篇刘光荣
  • 4篇段玉琪
  • 4篇刘海
  • 4篇杨宇虹
  • 4篇殷洁
  • 3篇吴叶宽
  • 3篇余喜初
  • 3篇孙刚
  • 3篇李倩

传媒

  • 13篇植物营养与肥...
  • 10篇草业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Journa...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土壤
  • 1篇烟草科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园艺学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8篇2016
  • 10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轮作制度下优化施肥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及环境效应的研究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当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持续提高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对中国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目前大部分农户只一味追求作物高产...
盛伟红
关键词:水稻氮肥施用轮作制度养分吸收
光照强度对超级稻和常规稻苗期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人口约半数以稻米为食。超级杂交水稻的推广使水稻产量相比之前增加了10%。而超级稻在田间生产中常由于生长条件不良、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难以发挥其超高产潜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发梅雨天气,遭遇低...
王成孜
关键词:光照强度光合速率氮素浓度
文献传递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_2O_5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_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kg/hm^2和39×104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
徐新朋王秀斌李大明柳开楼余喜初梁国庆何萍周卫
关键词:磷肥用量钾肥用量移栽密度养分利用率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78
2013年
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尿素施入稻田后氨挥发损失特征以及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4天氨挥发速率达到峰值,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21天内。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添加NBPT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27.04%,累积氨挥发损失量降低21.65%;NBPT与DMPP配施时,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12.95%,累积氨挥发损失量降低13.58%;而添加DMPP时,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加23.61%,累积氨挥发损失量与单施尿素的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水中铵态氮浓度和pH值与氨挥发速率均达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二者是影响氨挥发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地温和水温与氨挥发速率的相关性不显著。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脲酶抑制剂可显著增加稻谷产量。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可更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回收率。综合降低氨挥发、提高水稻产量及地上部氮肥回收率的效果,添加脲酶抑制剂以及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配施的两个处理效果较为理想,硝化抑制剂不宜单独添加。
张文学孙刚何萍梁国庆王秀斌刘光荣周卫
关键词: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氨挥发稻田
轮作模式对植烟土壤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的影响被引量:35
2016年
种植模式显著影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并与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试验选择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红壤,设置烤烟-休闲-玉米(T-B-M)、烤烟-油菜-玉米(T-C-M)、烤烟-油菜-水稻(T-C-R)和烤烟-苕子-水稻(T-V-R)等4种轮作模式,利用化学、酶学分析及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结构,旨在为烤烟的合理轮作提供科学依据。经16a的不同轮作种植后,土壤p H变化于5.6—6.4之间,仍然适合种植水稻、玉米、油菜和烤烟等多种作物。在T-V-R处理的土壤中,烤烟产量、烟叶产值和上中等烟比例最高,有机质比原初提高45.11%,碱解氮、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显著增加,蔗糖酶、脱氢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其它轮作模式,说明T-V-R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繁衍,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土壤真菌的18S r DNA读数依次为13097(T-B-M)、11345(T-C-M)、12939(T-C-R)和13763(T-V-R),分别代表530、378、395和581种(类)的真菌,由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尚待鉴定的真菌等构成,其中尚待鉴定的真菌属种和子囊菌门占绝大部分。在不同轮作处理的土壤中,前15种优势真菌的丰富度变化于29.46%—62.86%之间,优势菌株的相似性极低,说明土壤真菌的种群结构因轮作模式不同而异。T-V-R处理土壤中的真菌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说明T-V-R轮作的土壤适合多种真菌的繁殖生长,种群数量增加。多种真菌共同存在,互相制约,可防止病原真菌过度繁殖,降低作物发生真菌病害几率。从作物产量和产值、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真菌种群结构看,T-V-R优于其它3种轮作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陈丹梅段玉琪杨宇虹晋艳袁玲
关键词:轮作土壤养分
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研究策略被引量:8
2015年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极端缺乏,改良低产田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低产水稻土作为低产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肥力特征及其改良技术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科学的调控管理策略。本文从低产水稻土类型、新的改良研究方法角度,探索可能的技术突破。基于农业部统计数据,因环境条件不良或土壤自身存在障碍因素,全国约有7.67×106hm2低产水稻土。按其主导成因,低产水稻土可分为冷潜型、粘结型、沉板型、毒质型四类。土壤质量评价是低产水稻土研究的重要方面,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动力学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现已发展了基于GIS的区域尺度水稻土质量评价方法,以及基于土壤生物学性状的质量评价方法。低产水稻土改良研究更多关注新技术和新方法,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固相交叉极化魔角自旋13C核磁共振(CPMS13C-NMR)波谱技术的应用,将土壤有机碳的微团聚体分布、腐殖质的转化及其与土壤矿物结合机制深入到微观水平;同时高通量测序、土壤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等方法将相关研究推向分子水平。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的技术主要涉及到冷潜型、粘结型、沉板型、毒质型四大类低产水稻土的改良技术,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是水稻土养分管理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1)在低产水稻土质量评价方面,未来要结合不同低产类型的障碍因素开展个性化的土壤质量评价,如白土的质地和耕层厚度,加强引入土壤生物学指标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2)在低产水稻土改良方面,要研究稻田障碍层次的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其他低产类型如新垦水稻土、盐渍化水稻土、石灰化水稻土和污染水稻土的改良技术;研究长期改良措施对不同粒级团聚体腐�
刘占军艾超徐新朋张倩吕家珑周卫
氮水平及栽培密度影响水稻生产能力的机制研究
在耕地面积和质量持续下降的形势下,提高作物单产。是减轻人口持续增加对粮食需求压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人们为了达到高产而过量施用氮肥,产生了多方面的负效应。因此探索与氮肥用量相结合的适宜栽培措施,使作物群体高效利用光、温、...
田广丽
关键词:水稻氮水平栽培密度生物量作物产量
我国北方玉米施肥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59
2014年
【目的】因土壤类型、养分管理措施不同导致施肥后作物的增产效应不同,由此影响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当前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氮、磷、钾施用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给定施肥效应、肥料和玉米价格情况下玉米的经济效益变化,为我国北方玉米科学施肥和经济施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2010 2012年在我国北方七省玉米种植区开展373个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Nutrient Expert,简称NE),在此基础上设置减素处理包括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处理,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依据产量和试验期间玉米和肥料价格计算了肥料氮、磷、钾施用的产投比。【结果】玉米各试验点产量效应变异很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各点的施氮产量效应分别为3040、2314、2324、981、2139、1184和1244 kg/hm2,施磷产量效应分别为1463、1216、1425、635、944、376和620 kg/hm2,施钾产量效应分别为1454、1063、1532、877、910、383和592 kg/hm2。氮、磷、钾素产量效应变化范围分别为341 7900 kg/hm2,11 5381 kg/hm2以及94097 kg/hm2,依次平均为1889、954和973 kg/hm2,表明不施氮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不施磷对产量影响最小。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氮、磷和钾平均产投比(VCR)分别为2.8、7.8和4.6,即投入单位金额的氮、磷和钾养分可分别获得2.8、7.8和4.6倍的收益。预测不同肥料价格和玉米价格下的VCR表明,随着施肥增产效应的增加,即使施肥量增加,VCR也增加。收益多少随增产效应、施肥量、肥料和玉米价格而变化。采用专家系统推荐的N-P2O5-K2O用量(157-56-67 kg/hm2)获得的籽粒产量为10255 kg/hm2、经济效益为18903 yuan/hm2,同样地点农民习惯施肥N-P2O5-K2O(225-61-47 kg/hm2)获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9996 kg/hm2和18154元/hm2。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多获益748 yuan/
何萍徐新朋仇少君赵士诚
关键词:玉米NUTRIENTEXPERT
施肥对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为探索烟田土壤养分的转化与供应机理,进而制定科学的施肥制度、构建健康的土壤环境,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MCF)3种条件下,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MCF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脱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在MCF、CF处理和CK的烤烟根际土壤中,16S rDNA分类单元(OUTs)分别为291、245和208个,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17个门,其中包括大量的硝化杆菌和亚硝化螺菌。在20种优势细菌中,MCF处理的土壤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纤维杆菌(Fibrobacter)、粪球菌(Coprococcus)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的丰富度较CK提高,这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有机肥的有效利用;但与CK相比,CF处理根际土壤中,脱硫杆菌(Desulfobacter)和嗜盐放线菌(Nocrdioides)丰富度提高,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丰富度降低,根瘤菌(Rhizobium)消失。MCF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CK均显著提高,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可见,MCF处理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细菌种群的多样性,抑制病原细菌的过度繁殖,降低烟株的患病风险。
刘海杜如万赵建吴叶宽王勇袁玲
关键词: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群落结构
不同种植年限条件下黄花蒿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组成被引量:8
2017年
试验采集未种植、种植1年、3年和5年的黄花蒿根际土壤,采用常规分析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人工种植黄花蒿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减少,碳氮比例改变;脱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说明黄花蒿释放的化感物质选择性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在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中,主成分分析显示代表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真菌群落的点在坐标图中分布距离较远,表明它们的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此外,子囊菌门占土壤真菌的66.10%~95.28%,黄花蒿种植时间影响真菌门类和优势真菌的丰富度。在前20种优势真菌中,有14种共存于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中,每种土壤中存在1~3种独有真菌,说明土壤是决定真菌种群组成的主导因素,又因种植黄花蒿而改变。在栽培1~5年的黄花蒿土壤中,优势菌株中出现蒿属的常见病菌——蒿白粉菌和艾菊柄锈菌,提高相应病害的发生风险。
李倩杨水平崔广林黄建国李隆云程玉渊
关键词:黄花蒿真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