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SH019)

作品数:9 被引量:368H指数:7
相关作者:田毅鹏陶宇薛文龙刘杰张霁雪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社会学
  • 7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中国社会
  • 2篇社区自治
  • 2篇自治
  • 1篇单位人
  • 1篇单位社会
  • 1篇东北老工业基...
  • 1篇学界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原子
  • 1篇原子化
  • 1篇中国社会转型
  • 1篇弱势群体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工作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建设
  • 1篇社会理论
  • 1篇社会政策
  • 1篇社会转型

机构

  • 9篇吉林大学

作者

  • 8篇田毅鹏
  • 2篇陶宇
  • 1篇张霁雪
  • 1篇薛文龙
  • 1篇孙彦鹏
  • 1篇张金荣
  • 1篇刘杰

传媒

  • 2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人口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学海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单位人”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H厂的个案考察被引量:12
2011年
近年来学界关于国企工人集体行动的研究往往运用源于西方社会一般性的集体行动理论展开解释,忽略了单位制背景下"单位人"特殊的角色扮演及其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H厂的个案考察发现,"国企工人"有着区别于一般"社会人"的"单位人"身份,其行动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单位化"的行动。对特定社会结构空间的考虑可以弥合集体行动研究中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不同取向的差异,故一方面,"典型单位制"共同体式的传统与其分化中的变异构成了这些行动的历史背景与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国企工人在多次的集体行动中也形成了应对国家与市场的行动秩序,不断瓦解着曾经引领共同体辉煌的集体意识,并预示着"典型单位制"走向终结的命运。
田毅鹏陶宇
关键词:单位人集体行动共同体
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被引量:98
2009年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出现了社会原子化动向。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疏松化、社会纽带松弛、个人与公共世界疏离等方面。在道德滑坡、规范失灵,社会结构"碎化"的情形下,社会工作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欲发挥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努力开展社会创新,通过社会改革完成对社会的修复,实现社会公共性构造的转换。
田毅鹏
关键词:中国社会原子化社会工作
转型期完善社区治理与协动机制的再探讨被引量:3
2013年
伴随着社区"硬件体系"的日臻完善,社区软件支持体系建设开始提上议程。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通过社区治理结构的改革,改善社区工作基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相适应的新社区治理模式,逐步实现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相互联动的机制、使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自治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功能互补、政府管理资源与社会协同动力良性互动的新社区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张金荣孙彦鹏
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被引量:5
2010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社会政策,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政策是有关公民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政策,社会政策既具有修复性,也具有发展性,前者促成社会系统功能与秩序的恢复,后者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组专题论文聚焦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分析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轨迹,探讨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路径。《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构建》一文分析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涵,介绍了国外著名学者关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思想,提出了建构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原则和路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一文在探讨社会政策与社会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发展路径。《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的建构》一文介绍了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发展道路,提出了将社会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整合的社会政策建构路径。《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一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轨迹,总结了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特点,探讨了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田毅鹏
关键词:社会理论弱势群体社会建设学术研究
“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被引量:27
2010年
如果从"长时段"的角度,将"单位社会"的起源、形成及发展置于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危机"和"重建"的高度来认识,就会发现单位社会是作为中国社会精英为解决社会总体危机、"重建社会"的根本性措施而出现的。单位社会不是传统社会的回归,而是一个现代性的版本。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单位社会承载的物质、精神遗产也极为丰富,如何继承上述遗产并实现创造性地转化,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至关重要。肯定单位体制的历史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永远驻足于此,而是要求我们的改革前进步伐既应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之上。
田毅鹏刘杰
关键词:单位社会中国社会转型
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被引量:106
2012年
作为当下中国城市日渐流行基层管理服务模式,网格化管理在提供社区服务、城市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但因其本身作为基层政权行政力下沉的一种方式,与代表基层民主的社区自治力量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同时也蕴含着城市基层政权"内卷化"的风险。本文认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诉求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权益诉求在社区服务上存在着衔接点,关键在于淡化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行政色彩,做到"社区服务网格化,社区管理民主化",从而使网格化管理模式与社区自治能够相互协动,并获得良性持久的发展。
田毅鹏薛文龙
关键词:网格化社区自治城市管理
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被引量:112
2012年
作为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方法,网格化管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运行成本过高、持久性不强、弱化社区自治、网格泛化等风险。有鉴于此,我们应努力处理好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行政性"和"社会性"的关系,寻找"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之间有效的联结点。
田毅鹏
关键词:城市社会管理社区自治
近年来学界关于流浪乞讨问题研究述评被引量:11
2011年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成为收容遣送办法转向救助管理办法的政策拐点,也开始引发学界对流浪乞讨问题研究的全面介入,形成了诸多共识与学术热点。在制度变迁方面,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国家由维护稳定到提供服务、由强制救助到自愿受助、由生存救助到关爱救助的理念转型;在乞讨规制方面,禁讨区的设置与禁乞令的出台抹煞了个体乞讨权,容易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以及重新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危险;在救助途径上,原生乞丐与职业乞丐的刻板分型将问题的解决置于规训与宽容的制衡以及公权与私权的对抗中,按年龄、性别、病因进行的特殊群体分类救助则有益于救助管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提升。近年来学界对这些热点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显露了一些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田野调查尚显不足,建构救助体系的可操作性建议不多,未来的研究尚任重道远。
张霁雪田毅鹏
关键词:流浪乞讨救助管理
“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谱系及问题表达被引量:13
2010年
作为对"发展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强劲的"新发展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具有多元复杂的载体,既包括欧美左翼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对以往发展主义理论和观念的批判,也包括非西方国家知识界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清算;既包括联合国及其附属组织,也包括民族国家、非政府组织和公共知识分子。新发展主义质疑那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合理性,挑战建构现代化发展话语的运作流程,标志着西方传统的发展观遭到了全面挑战,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基本思路。
田毅鹏陶宇
关键词:新发展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