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GXNSFB01830)
-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伏生刘宇锋邓少虹梁燕菲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灌溉方式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有机无机氮比例,即60%无机氮+40%有机氮(F1)、80%无机氮+20%有机氮(F2)、100%无机氮(F3),和3种灌溉方式,即常规灌溉(FIR)、控制灌溉(CIR)和间歇灌溉(IIR),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IR处理相比,CIR和IIR处理水稻全生育期灌水量分别下降31.3%和15.9%,但是理论产量平均分别降低31.9%和15.9%,因此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不明显。与F3相比,F1和F2的理论产量平均增加20.1%和14.2%,FIR条件下WUE分别提高37.3%和25.5%。通径分析表明,在不同灌溉方式与有机无机氮比例条件下,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在间歇灌溉条件下,在总施氮量不变时,配施40%有机氮肥可降低水稻灌水量,并适当提高水稻产量。
- 刘宇锋梁燕菲邓少虹李伏生
- 关键词:灌溉方式水分利用效率水稻
- 灌溉方式与施肥水平对超级稻光合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为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节水灌溉方式对超级稻光合生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施肥水平(不施肥、低肥和高肥)和3种灌溉方式[常规灌溉(FIR)、控制灌溉(CIR)和间歇灌溉(IIR)]对"中浙优1号"拔节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光合速率与光合色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与FIR处理相比,CIR和IIR处理提高了3个生育期"中浙优1号"的Pn,而Ci提高不明显;分别使拔节期、抽穗期"中浙优1号"的光饱和点增加9.2%~36.8%和3个生育期表观量子效率增加6.7%~31.5%,但使拔节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光补偿点降低3.2%~12.8%。与FIR相比,CIR分别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19.1%~76.3%、44.5%~98.5%、31.5%~117.4%和45.4%~145.0%;IIR处理分别提高3个生育期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4.2%~45.8%和31.5%~117.4%。不同灌溉方式下,施肥处理"中浙优1号"光合生理指标和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不施肥处理,高肥处理又高于低肥处理。通过"中浙优1号"光合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的相关分析发现,其Pn与同期光合色素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并受到生育时期的影响。因此,CIR和IIR处理能提高"中浙优1号"的光合能力,提高其对强光的光合能力和弱光条件下的适应性,提高了光饱和点,进而增加光能利用率,并提高了功能叶光合色素含量,有效改善其叶片光响应特征。同时,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增施肥料均能明显提高"中浙优1号"的光合机能。
- 刘宇锋李伏生
- 关键词:灌溉方式施肥水平光合色素超级稻
- 灌溉方式与有机无机氮配施对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常规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R)、控制灌溉(controlled irrigation,CIR)和间歇灌溉(intermittent irrigation,IIR)等3种灌溉方式和不同比例有机氮和无机氮(F1:60%无机N+40%有机N;F2:80%无机N+20%有机N;F3:100%无机N)配施对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水稻土壤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从孕穗期至抽穗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均不同程度提高,并达到峰值,而从抽穗期至乳熟期则逐步下降;CIR和IIR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一般高于FIR处理;有机氮和无机氮肥配施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MBC和MBN一般高于单施无机N肥,且高有机肥比例的F1处理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有机无机氮配施F1处理条件下,节水灌溉方式(CIR和IIR)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
- 刘宇锋邓少虹梁燕菲李伏生
- 关键词:灌溉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