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

作品数:91 被引量:865H指数:16
相关作者:蔡定芳沈思钰黄倩陈霞芳王丰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军队杰出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细胞
  • 14篇基因
  • 13篇缺血
  • 10篇蛋白
  • 8篇肿瘤
  • 8篇脑缺血
  • 7篇基因表达
  • 6篇动物
  • 6篇灶性
  • 5篇荧光
  • 5篇灶性脑缺血
  • 5篇局灶
  • 5篇局灶性
  • 4篇动脉
  • 4篇动物实验
  • 4篇炎症
  • 4篇神经行为
  • 4篇腔内
  • 4篇腔内隔绝
  • 4篇主动脉

机构

  • 31篇复旦大学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 7篇复旦大学上海...
  • 6篇上海市第一人...
  • 6篇南京军区南京...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上海市肺科医...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蔡定芳
  • 10篇沈思钰
  • 6篇王丰
  • 6篇王祥瑞
  • 6篇蔡辉
  • 6篇陈霞芳
  • 6篇傅晓东
  • 6篇黄倩
  • 6篇吕元
  • 5篇费震宇
  • 5篇顾勇
  • 5篇林善锬
  • 4篇施孝金
  • 4篇景在平
  • 4篇干振华
  • 4篇赵珺
  • 4篇陈虎
  • 4篇田毓华
  • 4篇丁峰
  • 4篇徐萍

传媒

  • 7篇复旦学报(医...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上海医学
  • 3篇中华肾脏病杂...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上海中医药杂...
  • 2篇核技术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上海免疫学杂...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9篇2005
  • 11篇2004
  • 14篇2003
  • 13篇2002
  • 20篇2001
  • 7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CINC)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模型 ,RT -PCR检测缺血再灌区脑组织CINCmRNA的表达 ,并同时测定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结果 :缺血 90min再灌注 6h至 2 4h ,缺血区脑组织CINCmRNA表达相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 (分别为P <0 0 5、P <0 0 1) ,并呈时相变化 ,12h达高峰。MPO活性在再灌注 6h时无明显变化 ,12h- 2 4h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P <0 0 1)。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时CINCmRNA表达上调 ,其时程早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提示CINC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炎症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静蔡定芳沈思钰赵刚梁辉
关键词: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髓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
大鼠肾大部切除诱发慢性肾衰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7
2000年
应用 Platt法切除 SD大鼠大部肾脏 ,通过血生化及骨矿化物的观察 ,发现其能诱发慢性肾功能衰竭。随着肾衰的加重 ,动物出现高磷低钙血症 ,高甲状旁腺激素 (PTH)血症以及骨矿化物含量下降等肾性骨病的表现。这提示该模型颇似人类慢性肾衰的表现 。
何立群郑平东陈刚
关键词:SD大鼠肾大部切除慢性肾衰动物模型中药治疗
大鼠肠道高敏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内脏敏感性评估被引量:69
2003年
目的 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该文旨在建立内脏高敏性动物模型 ,并用两种方法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取出生后 8~ 2 1d的大鼠 ,每天给予直肠内醋酸刺激 ,分别在出生后 6、8及 10周 ,对这些成年后的大鼠进行直肠扩张 ,评估其腹部收缩反射(AWR)阈值 ;并在出生 12周后测定大鼠腹壁肌电活动 ,验证敏感性有无异常改变。结果 与新生期生理盐水刺激组 (NS组 )和成年醋酸刺激组 (AA组 )相比 ,直肠扩张时 ,新生期醋酸刺激组大鼠 (NA组 )腹部抬高和背部拱起的容量阈值显著降低 (P值均 <0 .0 1) ;0 .5、0 .8、1.2ml扩张容量下腹壁肌电活动明显增强 (P分别 <0 .0 1,<0 .0 5和 0 .0 5 )。结论 新生期肠道内的慢性刺激 ,可以在成年后引起慢性内脏敏感性增高 ,而肠黏膜未见异常病理改变 ,符合IBS的基本特征。
刘雁冰袁耀宗陶然君翟祖康陈红专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直肠扩张肌电活动
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冠心病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为探讨99Tcm-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病人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21例LBBB患者均完成二日法门控负荷/静息MPI、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ETT)、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非门控心肌灌注显像(NG-MPI)和G-MPI在LBBB病人中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对各种无创性诊断技术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G-MPI诊断的特异性(P=0.041)和准确性(χ2=4.725,P=0.030)方面要明显高于NG-MPI,G-MPI与NG-MPI相比能明显提高对LAD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P均=0.020)。G-MPI诊断的敏感性要高于ETT,P=0.030。在诊断的准确性方面,G-MPI与ETT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χ2=7.467,P=0.006)。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LBBB病人中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非门控心肌显像和其它无创性诊断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程旭黄钢李殿富陶如琦冯建林李建华刘建军刘建平
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尿毒症患者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产生的影响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尿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方法:细胞和不同透析膜孵育后采用原位杂交检测mRNA水平,单个核细胞培养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细胞总蛋白质水平。结果:不同透析膜孵育后的单个核细胞在未用内毒素刺激情况下IL1βmRNA水平有显著差别,但蛋白质合成量无差异,其中正常人仅有极微量IL1β合成;内毒素刺激下的单个核细胞IL1β合成量明显高于未刺激组,且铜仿膜孵育后的细胞明显高于聚砜膜和对照组。结论:正常人单个核细胞IL1β合成需双信号诱导,在尿毒症患者中内毒素和透析膜对单个核细胞IL1合成有协同作用。
丁峰顾勇郑秀娟郑秀娟林善锬
关键词:透析膜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尿毒症
IFN-α联合GM-CSF在无血清培育条件下诱生DC的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本研究分别采用IFN α联合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及IL 4联合GM CSF在无血清培育条件下从正常人及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生树突状细胞 (DC) ,并对其形态、功能及免疫表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FN α联合GM CSF能与IL 4联合GM CSF同样有效地诱导产生DC ,所得的DC在形态、免疫表型及功能上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正常人和MM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生所获得的DC在免疫表型及功能上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侯健姜华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Α-干扰素
银杏内酯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方法对轻、中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色甘酸钠20mg/10ml,每天2次,共6周(30例);银杏内酯10mg/10ml,每天2次,共6周(30例)及生理盐水10ml,每天2次,共4周(10例)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哮喘患者的症状评分(根据ChettaA的方法)、血嗜酸细胞计数、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RIA法)、肺功能(FEV1、PEF)、对蒸馏水气道激发试验的反应性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银杏内酯和色甘酸钠治疗组在用药6周后症状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5·1±2·3)分、(6·0±2·6)分降至(1·6±1·7)分(P<0·01)、(1·6±1·7)分(P<0·01);银杏内酯组的ECP由6·7μg/L降至4·3μg/L(P<0·05),FEV1、PEF有所提高(P<0·05,P<0·01),而色甘酸钠组仅表现为FEV1的改善(P<0·05);两个治疗组对蒸馏水气道激发试验的反应性亦均降低(P<0·01);生理盐水组虽然有症状评分的降低,但ECP、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均无改善(P>0·05)。治疗的不良反应以胸闷、刺激性咳嗽为主,在银杏内酯组尤其多见,但大部分患者可耐受。结论银杏内酯具有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为哮喘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倪健董竞成
关键词:银杏内酯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
旋转截骨矫形手术在分娩性臂丛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评价肱骨及桡骨旋转截骨术治疗分娩性臂丛损伤 (产瘫 )肩肘后遗症的价值。方法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 12月 ,对 8例产瘫肩肘后遗症患儿 (肩关节外旋挛缩 2例 ,内旋挛缩 1例 ,前臂旋后挛缩并发桡骨小头脱位 5例 )施行肱骨内旋截骨、外旋截骨、及前臂旋前截骨等手术 ,并经术后 3~ 16个月 (平均 8个月 )的随访。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Mallet评分、前臂功能采用旋前位置角度的改善作为评价标准。结果  2例行肱骨内旋截骨者 ,1例按Mallet评分 ,术前术后的改变为 :肩外展 3→ 3 ,外旋 4→ 4,手到颈后 4→ 3 ,手到背 2→ 4,手到嘴 2→ 4;另 1例因感染及螺钉断裂致骨不连行内固定手术后尚在康复中。 1例行肱骨外旋截骨者 ,按Mallet评分 ,术前术后改变为 :肩外展 2→ 3 ,外旋 2→ 4,手到颈后 2→ 3 ,手到背 4→ 3 ,手到嘴 2→ 3。 5例行桡骨旋前截骨者 ,术后前臂均处于旋前 3 0°位置 ,功能及外观均获得改善。结论 肱骨及桡骨旋转截骨矫形手术在产瘫肩肘挛缩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陈亮顾玉东胡韶楠傅阳
关键词:肩关节前臂旋转截骨术
术前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胃癌早期发现率较低,80%的胃癌患者就诊时即为进展期,总体疗效较差。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旨在探讨术前动脉介入化疗(preoperative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PAIC)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治疗组:诊断明确,自愿接受PAIC,无强烈全身反指征者列入治疗组。105例临床诊断为Ⅱ期以上胃癌患者在术前接受动脉介入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5-FU)750mg/m2,丝裂霉素(MMC)10mg/m2,顺铂(DDP)60mg/m2。经股动脉插管至相应病灶供血区一次性灌注化疗,7~10d后行胃癌根治术手术。对照组:不愿接受或全身情况不允许行动脉化疗者列入对照组。同期收治95例Ⅱ期以上进展期胃癌患者行常规手术+术后静脉化疗。观察动脉介入化疗后肿瘤病灶的病理变化、不良反应及生存率变化。结果:动脉介入化疗组105例全部完成术前介入化疗,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个别病例(2例)动脉介入化疗后2~3d发生胃出血。化疗后全部施行切除性手术,其中91例(86.6%)获得根治性切除R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96.2%、68.6%和52.4%。常规手术组65例(68.6%)获得R0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22.1%。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88.4%、38.9%和28.4%。结论:术前动脉介入化疗能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期;机体对介入化疗的耐受性良好,全组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前介入化疗对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李东吴萍山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
健康人UGT1A9基因多态性与麦考酚酸药动学的关系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中国健康人麦考酚酸(MPA)药动学特性与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1A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集20名健康男性单次po500 mg麦考酚酸酯后48 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样。HPLC测定麦考酚酸(MPA)和葡醛酸化麦考酚酸(MPAG)的药物浓度。UGT1A9的基因多态性采用测序法测定,包括-2208,-2152,-2141,-1887,-1818,-665,-440,-331,-275,-109至-98(Tn),-87 11个位点。结果20名受试者中,-2208,-2152,-2141,-665,-275位点未发现突变,-440和-331位点均为纯合突变型,-1887,-1818,-109至-98(Tn)和-87的突变率分别为0.25,0.7,0.75,0.05。统计学检验未发现MPA和MPAG的mρax,AUC0-t以及二者的比值与上述单核苷酸多态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人群UGT1A9的基因多态性与白种人存在差异,且未发现UGT1A9的基因多态性与MPA的药动学特征有关。
焦正梁惠琪仲珑瑾施孝金
关键词:麦考酚酸基因多态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