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6520036)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郭学军刘叔军盖晓华王喜平张南纶更多>>
相关机构:南阳理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中心线
  • 2篇相轨迹
  • 2篇开环系统
  • 2篇抗干扰
  • 2篇机器人
  • 2篇焊缝
  • 1篇智能控制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利率
  • 1篇控制器
  • 1篇基于神经网络
  • 1篇宏观调控
  • 1篇泛布尔代数
  • 1篇仿人智能
  • 1篇仿人智能控制
  • 1篇GDP
  • 1篇HSIC
  • 1篇布尔代数

机构

  • 6篇南阳理工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郭学军
  • 3篇刘叔军
  • 2篇盖晓华
  • 2篇王喜平
  • 1篇许洪范
  • 1篇刘贺平
  • 1篇李铁柱
  • 1篇张南纶

传媒

  • 2篇数学的实践与...
  • 2篇计算机仿真
  • 1篇陕西理工学院...
  • 1篇南阳理工学院...

年份

  • 6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机器人圆形焊缝三维定位方法被引量:1
2009年
自动化寻迹焊接过程中有许多焊缝为圆形,在焊缝特征点的坐标确定以后如何确定圆形焊缝的中心轨迹线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空间解析几何的原理,结合最小二乘法,既利用焊缝的已知信息又利用了实时监测点的信息,给出了圆形焊缝三维空间中心位置的确定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实用性.
郭学军王喜平李铁柱
关键词:机器人焊缝中心线
两段相平面分区控制问题分析与仿真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对相平面分区控制的机理进行分析,为降低系统参数整定难度,提出了控制器的一种改进措施,引入两段相平面分区控制方法。其次,给出了控制力K0′的确定方法以及两段相平面分区控制器参数整定原则,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高阶系统仿真示例,分析了两段相平面分区控制系统中的第一控制器参数、第二控制器参数、作用时间这三类控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兼顾系统的动态、稳态特性,并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盖晓华刘叔军
关键词:相轨迹抗干扰
一种新的相平面分区控制器的分析与仿真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相平面分区控制方式的分析,为扩大控制器适用范围和降低系统参数整定难度,提出了控制器的一种改进措施,引入分段相平面分区控制方法。采用了控制力的确定方法以及改进相平面分区控制器参数整定原则,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高阶系统仿真示例,分析了改进相平面分区控制系统中的第一控制器参数、第二控制器参数、作用时间这三类控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兼顾系统的动态、稳态特性,并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盖晓华刘叔军
关键词:相轨迹抗干扰
基于泛布尔代数的GDP利率宏观调控算法
2009年
国民经济GDP的宏观调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系统的制约因素较多,具有不稳定性。目前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是世界各国调控的主要措施,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一些探讨。本文从泛布尔代数的思想体系出发,给出了控制的模型并设计了新型逻辑控制算法,对GDP的控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较好地反映出控制的时间和力度,为GDP的利率科学调控提供了比较系统的数学理论依据。
郭学军许洪范
关键词:泛布尔代数利率GDP
机器人焊缝中心三维定位的解析方法被引量:1
2009年
机器人焊接过程中焊缝三维空间中心位置的确定是焊缝自动跟踪系统重要的一环.由于多数焊缝为直线,且实际的焊缝在小范围内可近似为直线,因而特征点的空间坐标确定以后如何确定直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焊缝特征点确定以后,根据空间解析几何的定位原理,结合最小二乘法,首先给出了焊缝中心线的确定原则,其次,按直线的点向式方程,利用焊缝特征点的全息,给出了中心直线的点和方向向量确定的解析方法.
郭学军王喜平刘贺平
关键词:机器人焊缝中心线
基于神经网络的HSIC改进算法分析与仿真被引量:1
2009年
为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控制性能,在对相平面e-e.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仿人智能控制(HSIC)特征模型的改进算法,将系统动态过程划分为若干运行模式,间接地与系统性能指标建立了相互联系。控制结构上采用开闭环(开环为主导的闭环控制),且控制模态简单。同时,将神经网络逆模型与HSIC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控制器(神经网络复合HSIC控制器),将神经网络的参数自学习,自适应特性与HSIC控制相结合,降低了系统逆模型对原系统精确数学模型的依赖。仿真结果证明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郭学军刘叔军张南纶
关键词:仿人智能控制神经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