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

作品数:1,239 被引量:9,353H指数:30
相关作者:岳小强陈川唐跃年杨学吴耀持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34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59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理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9篇中医
  • 112篇细胞
  • 104篇中医药
  • 99篇疗效
  • 77篇中药
  • 67篇慢性
  • 54篇药疗
  • 54篇药疗法
  • 53篇术后
  • 44篇动脉
  • 44篇医药疗法
  • 44篇中西医
  • 44篇中医药疗法
  • 43篇针刺
  • 43篇糖尿
  • 43篇糖尿病
  • 43篇中医证
  • 43篇疗效观察
  • 41篇关节
  • 40篇血管

机构

  • 486篇上海中医药大...
  • 170篇上海中医药大...
  • 105篇复旦大学
  • 84篇第二军医大学
  • 50篇上海交通大学...
  • 43篇上海市第一人...
  • 40篇上海市中医医...
  • 36篇上海交通大学...
  • 3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1篇上海中医药大...
  • 31篇上海市嘉定区...
  • 27篇同济大学
  • 2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7篇上海市中医文...
  • 20篇上海市中医老...
  • 1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7篇上海市徐汇区...
  • 15篇上海市针灸经...
  • 14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21篇岳小强
  • 16篇唐跃年
  • 16篇陈川
  • 16篇杨学
  • 14篇吴耀持
  • 14篇沈小珩
  • 13篇邢斌
  • 12篇胡国华
  • 10篇张志枫
  • 10篇王文君
  • 10篇许家佗
  • 10篇何建成
  • 10篇何立群
  • 10篇李大金
  • 9篇周文江
  • 9篇李鹤
  • 8篇郭修田
  • 8篇曹永清
  • 8篇吕玲玲
  • 7篇屠立平

传媒

  • 118篇上海中医药杂...
  • 76篇上海中医药大...
  • 45篇上海针灸杂志
  • 39篇辽宁中医杂志
  • 3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8篇中国中西医结...
  • 26篇辽宁中医药大...
  • 23篇中医杂志
  • 20篇江苏中医药
  • 20篇中医药导报
  • 20篇中华中医药杂...
  • 18篇中国针灸
  • 18篇中国中医急症
  • 17篇中国中医药信...
  • 17篇河南中医
  • 16篇河北中医
  • 16篇中西医结合学...
  • 15篇世界中医药
  • 12篇上海医药
  • 12篇四川中医

年份

  • 3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13篇2019
  • 21篇2018
  • 41篇2017
  • 110篇2016
  • 138篇2015
  • 180篇2014
  • 207篇2013
  • 176篇2012
  • 90篇2011
  • 71篇2010
  • 77篇2009
  • 41篇2008
  • 28篇2007
  • 24篇2006
  • 15篇2005
  • 9篇2004
  • 5篇2003
1,2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鳢肠水溶性部位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鳢肠属植物鳢肠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方法通过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运用光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利用C6细胞和PC12细胞观察鳢肠水溶性成分对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从该部位分离得到3个三萜皂苷,分别为3-O-β-D-吡喃葡糖刺囊酸(Ⅰ)、3-O-β-D-吡喃葡糖刺囊酸-28-O-β-D-吡喃葡糖苷(Ⅱ)和3-O-(2-O-硫酰基-β-D-吡喃葡糖)刺囊酸(Ⅲ),还分离得到了豆甾醇(Ⅳ)和蟛蜞菊内酯(Ⅴ);化合物Ⅰ具有抑制C6细胞和PC12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化合物Ⅰ是鳢肠水溶性部位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
杨韵若聂宝明邓克敏陈泽乃陆阳
关键词:C6细胞药理研究细胞增殖活性鳢肠蟛蜞菊
肝郁肾虚型慢性盆腔炎舌象的观察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肝郁肾虚型慢性盆腔炎的舌象特点及通过中药治疗后的舌象变化。方法:收集54例慢性盆腔炎病例,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肾虚型32例,非肝郁肾虚型22例。将前两组与正常人群组31例,进行数字化舌象分析和比较。对肝郁肾虚型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舌象指数变化。结果:肝郁肾虚型慢性盆腔炎舌象在裂纹指数、厚薄指数、胖瘦指数、瘀斑指数上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胖瘦指数上肝郁肾虚型与非肝郁肾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胖瘦指数明显上升(P<0.05),瘀斑指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的辨证分型与舌像指数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中医药治疗,肝郁肾虚型患者的舌象指数(胖瘦指数、瘀斑指数)在治疗前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对临床疗效的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汤倩珏陈锦黎黎捷灵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舌象中医药
健脾理气方联合介入疗法治疗肝癌远处转移2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中药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促转移的干预作用。方法:5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 TACE组和 TACE+健脾理气方组,于 TACE 前后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观察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TACE 治疗前后及两组间 VEGF 差异无显著性(P>0.05),TACE 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40%,TACE+健脾理气方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64%,两组2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2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8%、52%和8%、24%,2年远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理气中药对 TACE 促肝癌转移有一定的阻断作用,但 TACE 后短期内并未明显抑制 VEGF 的表达。
林钧华郭伟剑
关键词:TACE健脾理气远处转移肝癌生存率
针药并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配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灸组、中药组、针药组,并设立假手术组。针灸组电针血海、三阴交,艾灸关元;中药组采用加味没竭片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针药组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综合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捆绑固定并行生理盐水灌胃。治疗30 d后,取腹腔灌洗液及血清ELISA法检测VEGF水平,测量异位囊肿最大直径,取异位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中VEGF的蛋白水平。结果针药组异位囊肿最大直径明显小于模型组、针灸组及中药组(P<0.01);模型组异位内膜生长旺盛,针药组内膜趋于萎缩,部分上皮细胞坏死;模型组腹腔灌洗液和异位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针药组腹腔灌洗液VEGF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中药组、针灸组(P<0.01),针药组异位组织中VEGF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P<0.01)和中药组(P<0.05)。结论大鼠EMs发病与其病变局部及腹腔微环境中VEGF水平相关,针药配合能缩小EMs大鼠子宫内膜囊肿大小,下调异位组织及腹腔液中异常升高的VEGF蛋白表达。
张春雁张晓云李连波朱俊周殷陈云飞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腹膜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手段之一,是利用人体自身腹膜作为半透膜从而实现清除水分和毒素的目的,清除速率持久缓慢,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1],对残存肾脏功能保护较好。同时腹膜透析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节省资源等优点,从而促进了近年来腹膜透析的较快发展。随着腹膜透析液生物相容性改善、技术改进,患者的生存率也大大提高,从而使腹膜透析患者人数迅速递增。2000年Sch?mig等[2]提出尿毒症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认为反映炎症的一些标志物在血液中浓度的轻微升高将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对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也有同样的价值。微炎症状态具有持续及相对隐匿性的特点,其实质是免疫性炎症。
吴冬春
关键词:腹膜透析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
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附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日门诊分析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了解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资源配置与中医药服务功能在社区的开展情况。方法采取结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中心城区11所中心中医药资源配置与服务开展情况。结果常用的中医药设备配置比较齐全,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六位一体”功能开展中有一定运用,以中医特色的医疗和康复为主。结论需进一步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的运用。
陆超娣施永兴严非
关键词:中医药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发挥被引量:2
2010年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张丞彭文博
关键词:黄疸病金匮要略瘀热以行
健脾清化方联合垃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V、YMDD变异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联合拉米夫定在减少乙肝病毒P区基因YMDD变异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指标HBV DNA(PCR法)阳性且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兼湿热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健脾清化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32例、拉米夫定对照组31例,疗程2年,疗程结束时,采用caliper1000微流芯片仪对HBVDNA阳性患者进行YMDD变异检测。结果:2年疗程结束时,健脾清化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YMDD变异率为15.6%(5/32),拉米夫定对照组变异率为38.7%(12/3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较长的疗程、治疗前较高的DNA含量与变异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0.888,P=0.018)。结论:健脾清化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单独应用能有效减少病毒YMDD变异,提高临床疗效。
王春芳刘光伟陈建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健脾清化方拉米夫定YMDD变异
单穴电针仪的研制及其意义
通过分析传统电针的特点及临床和实验中应用单穴电针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传统针刺疗法的特点,提出"单穴电针"和"单穴电针疗法"的概念,并设计"单穴电针"的制作方法和治疗方法,建立一种具有传统针灸特色的电针疗法。
刘堂义杨华元蒯乐高明徐刚
关键词:电针仪
文献传递
卒中后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9年
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以影响卒中患者主动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延缓恢复过程,不利于患者的愈后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PSD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PSD的疗效、机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此做一展望。
姜超许永城张秋娟
关键词:抑郁症卒中后中西医结合疗法
共1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