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8B02-04)

作品数:11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姚宇卿蔡典雄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洛阳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小麦
  • 6篇水分
  • 5篇土壤
  • 4篇冬小麦
  • 4篇干物质
  • 3篇深松
  • 3篇深松覆盖
  • 3篇水肥
  • 3篇水肥耦合
  • 3篇水分利用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作物
  • 3篇小麦产量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 2篇叶面积指数
  • 2篇玉米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利用效率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洛阳农林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平顶山工学院

作者

  • 8篇姚宇卿
  • 8篇丁志强
  • 8篇李俊红
  • 8篇张洁
  • 5篇蔡典雄
  • 4篇吴剑峰
  • 2篇吴会军
  • 1篇张建君
  • 1篇孙敬克
  • 1篇金轲
  • 1篇张建军

传媒

  • 3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作物研究
  • 2篇土壤与作物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湿润偏旱区长期定位小麦水肥耦合效应研究——平水年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2020年
自2004年开始利用干旱棚,长期定位模拟不同降雨年型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本文以平水年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在11年间小麦生育期降雨量高于常年降雨量(231.8 mm)有2年占18%,与常年持平的有3年占27%,其他年份均低于常年,且生育期降雨极不均匀,干旱时期也不尽相同,大气候对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大。十一年间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2004—2008每年平均以673.5 kg/hm^2降低;2009—2014年每年平均以628 kg/hm^2降低。小麦成产因素穗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变化比较平稳。小麦播种期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土壤水分比较平稳。产量与穗数和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穗粒数显著相关。
张洁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吕军杰李俊红吴会军
关键词:水肥耦合土壤水分小麦
沟播对冬小麦群体干物质、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2006~2007年在河南洛阳进行了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沟播较平播极显著增产,其成穗率较平播高3.5%,水分利用效率高2.85%。在拔节期前沟播的小麦群体分蘖数较平播少,在挑旗期至成熟期沟播群体高于平播,干物质积累量返青期较平播低,返青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量迅速上升,且较平播高。冬季0~20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表现为:在一天的时间里,沟播5cm地温低于平播,且变化幅度较大,在下午16:00地温达到最高值,与平播地温相差较大;10~20cm土层温度在各测定时段里均呈上升趋势;20cm土层温度变幅较小,且沟播处理均低于平播。春季0~20cm土层平均温度沟播低于平播,且各土层最高温度出现在14:00,5~10cm土层温度变幅较大,20cm土层温度变幅较小。
李俊红姚宇卿丁志强吕军杰张洁吴剑峰于新峰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干物质生产水分利用土壤温度
沟播对冬小麦干物质运转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2006~2007年在河南洛阳进行了冬小麦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沟播条件下冬小麦产量较高,为3481.5kg/hm2,增产率为10.1%,较平播增产极显著;结实率为83.7%,较平播高24.6个百分点,成产结构较为合理。不同处理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总趋势相同,均呈"S"型曲线;地上部在灌浆期达到峰值,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在抽穗期达到峰值;从整个生育期看,沟播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较平播多。各处理的叶面积曲线均呈单峰曲线,至抽穗期达到峰值,且沟播处理的峰值大于平播。
姚宇卿李俊红丁志强吕军杰张洁吴剑峰于新峰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栽培干物质运转
一年两熟双深松覆盖下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研究
2013年
对豫西旱区双深松覆盖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产量、干物质及叶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深松覆盖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达5561.5kg·hm-2、6428.1kg·hm-2,分别较传统耕作增产15.9%和7.8%,增产显著。小麦、玉米在成熟期双深松覆盖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传统耕作高2.95g、54.6g。叶面积指数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其中,小麦LAI变化呈"S"型曲线,玉米LAI呈"抛物线"状。在整个生育期中双深松覆盖处理下小麦、玉米LAI始终大于传统耕作。且在生育后期LAI下降缓慢,能延缓作物叶片衰老,维持较长的叶片功能期,制造更多的同化产物。图5,表2,参5。
李俊红李俊红姚宇卿张洁丁志强张洁
关键词:小麦干物质叶面积指数
保护性耕作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2009年),在豫西旱区坡度为8°的黄土坡耕地上,研究了连续10年来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随着年份的增加表现出增产效果,欠水年增产显著,丰水年增产较少,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增产效应不同。其中免耕覆盖在5年以后表现稳定增产,产量幅度为3857~5547 kg hm-2,10年间平均增产4.4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年间有9年较传统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5.2%~20.9%,产量幅度为4593~5844 kg hm-2,10年间平均增产8.67%。(2)在半湿润的豫西北旱区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夏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在干旱年份差异更明显。(3)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变异系数高于传统耕作,且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说明二者有利于降水的入渗和蓄水保墒。(4)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也较大。10年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02 kg m-3,深松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05 kg m-3。
李俊红吕军杰丁志强张洁姚宇卿蔡典雄吴会军于新峰
关键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冬小麦产量
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及淀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干旱棚,以洛阳1971~1999年20年的降雨量为依据,以每月占年平均降雨量的加权值进行分配,模拟不同水肥条件下对小麦产量及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不同施肥组合有以下规律:N、P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水分高的处理产量高;在欠水年和丰水年,P肥相同的情况下,N肥高的产量低;在平水年,不同施肥水平呈现出不同变化,氮肥N105>N0>N210,氮肥相同水平下P84>P168>P0。水分是产量的主导因素。小麦产量的提高可通过协调成产3因素来实现。淀粉的峰值黏度、终结黏度、稀懈值及反弹值受水肥影响较大,而糊化温度和低谷黏度受水肥影响较小,在平水年以N105P84处理的淀粉糊化特性各参数值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面条品质,而在丰水年氮肥较高的各参数的值较低。
张洁姚宇卿吕军杰蔡典雄张建军李俊红丁志强檀尊社郑志松吴剑峰
关键词:水肥耦合淀粉糊化特性冬小麦
双免耕覆盖对旱地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索双免耕覆盖对旱地一年两熟下小麦和玉米的增产效应,探讨了双免耕覆盖对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土壤水分含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免耕覆盖下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总体均高于传统耕作处理,2008-2009年和2009-2010年小麦生育期内0~100、100~2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高8.4%、12.2%和3.4%、8.2%;2009和2010年玉米生育期内0~100、100~2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高10.6%、10.6%和7.8%、5.9%。2008-2009年和2009-2010年双免耕覆盖下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分别提高10.6%和11.1%、17.4%和12.2%、10.3%和11.0%。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双免耕覆盖有利于提高小麦穗数和玉米穗粒数。综上,双免耕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小麦穗数和玉米穗粒数,最终提高作物产量。
李俊红丁志强杨妮娜姚宇卿吕军杰张洁
关键词:旱地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水肥对大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其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依据洛阳地区20 a(1971年-1999年)的降雨量,以每月占年平均降雨量的加权值进行分配,利用干旱棚模拟不同降雨年型,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大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F0、F m值较大且处理间波动大,在结荚期和鼓粒期变化较平缓;F v值各时期变化均较大,说明F v受水肥的影响较大;F v/F m和F v/F0总体趋势相同,结荚期>鼓粒期>盛花期,N52.5P56W382.5的F v/F m和F v/F0的值在各生育期均较高,说明此水肥耦合较适宜大豆的生长。水肥耦合呈现以下规律:N、P水平相同,水分高产量高;在欠水年和丰水年,P肥相同的情况下,N肥高的产量高,但处理之间无差别;在平水年的情况下,不同施肥水平呈现出不同变化。水分是产量的主导因素,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每株荚数和百粒质量来实现的。
张洁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张建君李俊红蔡典雄
关键词:水肥耦合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大豆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吕军杰李俊红檀尊社丁志强张洁吴剑峰杨妮娜姚宇卿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垄作覆盖小麦玉米
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为探索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一年两熟制下小麦、玉米的增产效应,分析了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一年两熟制下小麦、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深松覆盖处理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其中在小麦生育期较传统耕作处理高7.8%~12.8%,在玉米生育期较传统耕作处理高6.8%~9.3%。双深松覆盖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小麦、玉米生育期内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高22.2%~60.7%、19.6%~39.9%。双深松覆盖处理小麦、玉米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始终大于传统耕作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28.4%~91.8%、6.7%~63.5%。双深松覆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22.8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高39.9%,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达11 989.5kg/hm2,较传统耕作增产11.4%,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双深松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叶面积指数,进而提高产量。
李俊红姚宇卿吕军杰张洁丁志强于新峰
关键词:丘陵旱区水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