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3-001)

作品数:43 被引量:791H指数:21
相关作者:李本亮管树巍陈竹新李凤杰郑荣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9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3篇盆地
  • 9篇油层
  • 9篇鄂尔多斯盆地
  • 7篇油层组
  • 6篇地质
  • 6篇油气
  • 6篇前陆
  • 6篇勘探
  • 6篇层序
  • 5篇三叠
  • 4篇油气勘探
  • 4篇三叠统
  • 4篇上三叠统
  • 4篇前陆盆地
  • 4篇陆盆
  • 4篇构造带
  • 4篇北缘
  • 3篇地质意义
  • 3篇岩性
  • 3篇岩性油藏

机构

  • 29篇中国石油天然...
  • 16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南京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勘探...
  • 4篇中国石油
  • 2篇南京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西部钻探工程...
  • 1篇青海油田公司
  • 1篇安徽省地质实...
  • 1篇中煤平朔集团...

作者

  • 12篇李本亮
  • 10篇管树巍
  • 9篇陈竹新
  • 9篇李凤杰
  • 8篇郑荣才
  • 7篇王昌勇
  • 6篇魏国齐
  • 5篇张朝军
  • 5篇梁晓伟
  • 5篇贾承造
  • 4篇潘春孚
  • 4篇沈中延
  • 4篇方朝刚
  • 4篇纪友亮
  • 4篇肖安成
  • 4篇贾东
  • 4篇何登发
  • 4篇辛红刚
  • 4篇王亮
  • 3篇李磊

传媒

  • 7篇岩石学报
  • 4篇石油勘探与开...
  • 4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石油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3篇岩性油气藏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年份

  • 7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8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宣汉地区吴家坪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22
2010年
四川宣汉地区吴家坪组发育薄层状硅质岩、条带状硅质岩以及似层状燧石结核等类型的硅质岩。以宣汉渡口镇羊鼓洞剖面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稀土元素∑REE总量相对较低,在岩性上有似层状燧石结核—条带状硅质岩—薄层状硅质岩递增的趋势。标准化的稀土元素具有低—中等δCe负异常、中等的Lan/Cen、Lan/Ybn和δEu多数为负异常的特点,显示硅质岩为大陆边缘—广海平原的成因环境。微量元素Co、Ni、As和Sb等元素反映出其非热水沉积的特点。综合露头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吴家坪组的硅质岩形成的环境以大陆边缘—广海平原环境为主,其中部分条带状硅质岩受较弱热水沉积的影响。
李凤杰刘殿鹤刘琪
关键词: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硅质岩成因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北斜坡古生代断裂展布与构造演化被引量:53
2009年
通过对塔中低凸起北斜坡4500km2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精细解析,根据不整合面和生长地层分析以及断层与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厘定划分出4期不同应力性质的断裂,分别为寒武纪—早奥陶世拉张断裂、晚奥陶世冲断挤压和北西向走滑断裂、志留纪—泥盆纪北东向走滑断裂以及二叠纪的岩浆刺穿。寒武纪—早奥陶世拉张断裂展布形态和发育规模奠定了后期构造活动的基础;晚奥陶世断裂呈发散的帚状,向东南方向收敛,断裂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和分段性,东部主要为逆冲断裂,中西部发育北西向走滑断裂,晚奥陶世断裂体系可划分为6组呈北西向展布的弧型断裂带,各弧形断裂带由多条断裂组成,其形成可能与古生代阿尔金北缘北西向冲断挤压有关;塔中志留纪—泥盆纪走滑断裂体系主要是在挤压应力环境下形成的,呈北东向展布,走滑断裂体系由3部分组成:主干边界断裂、尾端羽列断裂和拉分地堑,其中主干断裂剖面上表现为高角度近似直立断面,直插基底,延伸较远,剖面上呈花状构造,尾端羽列断裂在主干断层的尾端发育,主要位于主干断裂的北端,拉分地堑平面上呈菱形,受多级断层控制;二叠纪岩浆刺穿在塔中三维区呈点状或条带状,岩浆刺穿对早期断裂进行叠置和改造,岩浆侵入和底辟作用致使地层隆升,形成一系列逆断层性质的"正花状构造"。构造活动决定了断裂发育,早古生代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伸展-聚敛构造演化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寒武纪—早奥陶世塔里木周缘古大洋拉张裂解,早奥陶世末—晚奥陶世部分古大洋俯冲消减,晚奥陶世—泥盆纪周缘大洋部分闭合,发生弧陆或陆陆碰撞,二叠纪岩浆活动代表了另一个构造旋回的开始。
李传新贾承造李本亮杨庚杨海军罗春树韩剑发王晓峰
关键词:塔中低凸起走滑断裂花状构造
再论库车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被引量:26
2010年
从构造生长方式、冲断序列、盐聚集以及深浅层构造的叠置关系探讨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克拉苏深部构造南翼生长地层的褶皱枢纽由深至浅向北偏移,这些枢纽连线构成的生长轴面南倾,其北侧地层的厚度明显要比南侧薄,此种生长地层结构与基底卷入式构造和盐构造作用下的生长地层结构完全不同。通过对克拉2构造南北两侧断层的运动学分析,认为北侧断层首先向北逆冲形成了克拉2构造,然后被后期更强烈的南侧断层切割,造成克拉2构造逾千米的垂向抬升,由此产生"泵吸"效应使周围塑性岩层向断裂下盘流入和聚集。据此模式建立的克拉苏深部构造解释方案由古近系盐下和侏罗系煤下两套冲断系统组成,其中在盐下构造内部,被切割的克拉2构造的下半部分即是克深北背斜。克深北背斜带和侏罗系煤下冲断构造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克拉苏构造带的勘探范围,也显示其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管树巍陈竹新李本亮张朝军
关键词:生长地层克拉苏构造带
下扬子地区中-新生代的挤压变形与伸展改造及其油气勘探意义被引量:48
2011年
以地表变形特征、地层厚度变化和地震剖面为约束,构建了贯穿下扬子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三条地质大剖面。剖面展示了研究区早期褶皱逆冲、晚期伸展断陷的构造格局,并揭示了变形的空间差异。通过对褶皱卷入的层位、断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及不整合类型和发育特征的梳理,得出研究区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两侧的挤压构造在晚白垩世开始都经历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北侧的断陷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新近纪以拗陷为主,而南侧古近纪断陷规模较小,新近纪拗陷不发育。苏州-无锡地区的下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李海滨贾东武龙张勇
关键词:油气勘探
复杂构造建模的理论与技术架构被引量:23
2011年
复杂构造建模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模型内部的约束机制,其中以反映褶皱形态、断层形态和断层位移之间定量关系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最为成熟,其分析方法对于上地壳、低温和非变质条件下的脆性构造变形的建模具有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约束。规范的技术流程不仅有助于降低构造建模的多解性,也是合理认识构造和解释构造的有效手段。构造模型可以在剖面、二维和三维空间建立,剖面建模主要用于确定构造解释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二维面模型和三维体模型则能更直观的描述构造,尤其在体模型内填充地层的力学参数后建立的介质模型,已非常接近真实的地质体。通过面模型和介质模型的恢复计算,可获得二维和三维空间的恢复应变场,既提供了构造变形机理研究所必须的参数,也可用于油气储集体构造裂缝发育方位、发育密度和发育强度的预测。
管树巍何登发
关键词:三维建模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王毛毛贾东李一泉闫兵罗良李海滨武龙沈礼
关键词:汶川地震
构造楔形体的识别与勘探--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被引量:25
2009年
构造楔形体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两条相互连接的断层,二是这两条断层的位移传递方向相反。当反向传递的位移量切割了上覆地层,通常在楔形体前翼形成具指示意义的背斜构造,此类背斜可作为判断深部构造楔形体存在的直接依据。准噶尔盆地南缘3排背斜内带的构造楔形体模式非常典型,并表现为"混序"的特征。在山前深部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第二排和第三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这3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了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背斜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形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形构造横向延伸不大,但有可能构成独立的成藏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水特征,从而造成同一个背斜带不同部位的含油气性迥异。在油气勘探中应通过加强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攻关,力求精细刻画各个楔形构造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再针对已落实的楔形体展开钻探。
管树巍李本亮何登发John H. Shaw陈竹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
逆冲活动对准南前陆盆地层序构成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新近纪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在北天山强烈逆冲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其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均由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或沉积环境转换面所分隔.整个二级层序的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隆升的演化过程,层序1沉积构成明显受逆冲构造活动控制,而回弹隆起影响了构造相对宁静期的层序2内部沉积构成.新近纪逆冲构造活动阶段的内部演化,制约了同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受逆冲构造活动影响,层序1(沙湾组)扇三角洲砂体不断向盆地推进,侧向连片,垂向上相互叠置形成厚度可观的储集体,其下伏前期深湖相烃源岩,离生烃中心近,上覆层序2(塔西河组)发育的大量细粒沉积物作为良好的盖层,易形成大型油气田.
纪友亮潘春孚高志勇朱如凯
关键词:前陆盆地层序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换形成机制被引量:7
2011年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北侧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已发现大量天然气。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并以白垩系地层为目的层,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变换构造理论,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克拉苏构造带存在构造变换。构造变换的形成与不同方向的区域构造应力有关,构造变换的形成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以及封盖条件。
边海光靳久强李本亮陈竹新管树巍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解释
扬子地块西侧米仓山基底卷入式冲断带的结构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不同的构造样式,其结构的精细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解析技术对于这一特殊的基底背斜进行了研究。通过3条大型综合剖面的建立,本文对该巨型背斜的形成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索性的解决米仓山背斜所卷入层序、层序的分布和彼此的接触关系问题;解决控制褶皱形成的断层分布、卷入深度、几何特点和彼此的交接关系问题;解决变形分析的构造样式问题和褶皱形成的平衡恢复问题。
吴磊钱俊锋肖安成沈中延王亮魏国齐张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