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

作品数:42 被引量:300H指数:11
相关作者:许迅宫媛媛邹海东孙晓东刘堃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视网膜
  • 12篇网膜
  • 12篇黄斑
  • 8篇血管
  • 6篇玻璃体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切除
  • 5篇玻璃体切除
  • 4篇水肿
  • 4篇硅油
  • 3篇血管内皮
  • 3篇眼底
  • 3篇葡萄膜
  • 3篇葡萄膜炎
  • 3篇切除术
  • 3篇膜炎
  • 3篇内皮
  • 3篇黄斑变性
  • 3篇儿童

机构

  • 34篇上海市第一人...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眼病防...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通州区人民医...

作者

  • 13篇许迅
  • 9篇宫媛媛
  • 9篇邹海东
  • 9篇孙晓东
  • 6篇陈凤娥
  • 6篇刘堃
  • 5篇樊莹
  • 4篇吴星伟
  • 3篇童念庭
  • 3篇朱弼珺
  • 2篇傅扬
  • 2篇邵清
  • 2篇张皙
  • 2篇唐敏
  • 2篇杨晓璐
  • 2篇王泓
  • 2篇张薇
  • 2篇罗大卫
  • 2篇张正威
  • 2篇郑志

传媒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28篇2012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解剖结构及视功能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结构及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0CT)、MP-1微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视力,黄斑裂孔及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固视情况,中心凹10。范围内及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个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1~6环N。、P。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将视力转换为最小视角对数(10gMAR)视力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5,P%0.05)。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完全复位24只眼,占96%;黄斑部视网膜浅脱离1只眼,占4%。黄斑裂孔裸露型愈合21只眼,占84%;非裸露型愈合2只眼,占8%;未愈合型1只眼,占4%。MP1微视野检查显示,恢复中心固视2只眼,占8%;弱中心固视4只眼,占16%;旁中心固视19只眼,占76%。固视稳定4只眼,16%;固视相对不稳定9只眼,占36%;固视不稳定12只眼,占48%。黄斑中心凹10。范围内MS值为(9.031±4.245)dB;4个象限间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P=0.015)。mf-ERG检查显示,中心凹视觉峰高度有所恢复且黄斑部视网膜振幅密度提高,总体呈小丘状。患眼1~6环N1、P1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手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大多患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视力和固视情况明显改善。
冯竞仰樊莹任秋实邵清孙晓东
关键词:近视玻璃体切除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47例IMH患者47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10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及微视野检查确诊,并接受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CVA、黄斑区光敏感度、黄斑裂孔直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及外界膜(ELM)缺损直径变化,分析手术前后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黄斑区敏感度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1、3、6个月,患者平均IogMAR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35.7,20.7;P〈0.05);平均黄斑裂孔直径较手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7.7,7.7;P〈O.05);平均IS/OS缺损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19.3,27.4;P〈O.05);平均ELM缺损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6.7,15.8;P〈0.05);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17.9,-2.5;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前IS/OS、ELM缺损直径均与手术前黄斑区敏感度相关(r=0.55,-0.53;P〈0.05),而与手术前BCVA关系不明显(r=0.13,0.13;P〉0.05)。手术后1、3、6个月IS/OS、ELM缺损直径与BCVA及黄斑区敏感度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后IMH患者平均logMARBCVA及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提高,平均IS/OS缺损直径及平均ELM缺损直径减小。手术后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与BCVA、黄斑区敏感度相关。
邵清邹悦徐吉冯竞仰陈凤娥樊莹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
病理性近视眼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分子标志物筛选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样本中差异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与病理性近视眼发病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和同期正常人各30例。将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分为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脱离组8例,视网膜地图状萎缩组5例,黄斑裂孔组11例,脉络膜新生血管组6例。采用正常人血清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ProteinA柱纯化混合抗体,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激活并合成亲和介质,基于抗原、抗体吸附原理,取备用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血清样本上PBS平衡过的抗体柱,去除大量背景蛋白;应用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检测并分析剩余蛋白。差异蛋白质间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相关分析的K-S秩和检验。结果人选病理性近视眼患者血清样本去除大量背景蛋白后,分析并检测出4种表达明显增高的差异蛋白质:转甲状腺素蛋白(TTR)表达阳性18例(60.0%),结合珠蛋白(HP)表达阳性11例(36.7%),血清结合素(HPX)表达阳性10例(33.3%),载脂蛋白(APO)表达阳性8例(26.7%);这4种差异蛋白质间的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性(TTR与HP、HPX、APO相关性:r=0.480,0.577,0.492;HP与TTR、HPX、APO相关性:r=0.480,0.783,0.636;HPX与TTR、HP、APO相关性:r=0.577,0.783,0.853;APO与,TTR、HP、HPX相关性:r=0.492,0.636,0.853;P〈0.05)。在黄斑裂孔组中,有7例TTR表达阳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组中,有6例患者HP、TTR表达均阳性,5例患者HPX表达阳性。结论血清蛋白质组学分子标志物筛选法可以快速、有效去除正常人群和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共有的蛋白,从而发现可能与病理性近视眼相关的蛋白。这些相关的功能蛋白有可能成为筛选病理性近视眼的分子标志物。
邵珺辛瑜李荣秀陈凤娥张皙许迅孙晓东樊莹
关键词:近视退行性蛋白质组学生物学标记载脂蛋白B100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在眼底病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它通过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 RE)相互作用启动下游抗氧化应激酶和Ⅱ相解毒酶基因表达.Nrf2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凋亡、神经保护等多种作用,与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病变密切相关.本文就Nrf2在眼底病中的研究现况与进展进行综述.
翁思思宫媛媛
关键词:氧化应激眼底病变
氨基胍高选择性抑制iNOS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20)、糖尿病组(n=20)、氨基胍治疗组(n=20),给药14d后取大鼠眼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HE染色),采用ELISA、Western blot、PT-PCR检测各组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细胞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水平及表达的差异。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氨基胍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大鼠视网膜组织缺损明显降低,神经元细胞增多。氨基胍治疗组、对照组iNOS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组,对照组nNOS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3组eNO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胍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iNOS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胍治疗组大鼠iNOS mRNA表达低于eNOS mRNA和nNOS mRNA。结论氨基胍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病变,作用途径可能是选择性地抑制iNOS的活性。
罗大卫邹海东刘堃郑志孙晓东许迅朱弼珺
关键词:糖尿病氨基胍一氧化氮合成酶
重视和规范眼科临床研究和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近年来,国内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被SCI收录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为提高眼科医学研究工作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必须重视临床研究和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临床工作者应更多地了解疾病的规律和本质,科学、规范地开展研究;基础研究必须从临床出发,提炼和解决临床问题。
许迅
关键词:眼科学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体外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猕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株(RF/6A)扩增培养、血清饥饿培养24 h后,分为对照组及50、100、200 ng/mL IGFBP-rP1干预组进行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分为对照组,10 ng/mL VEGF干预组,50、100、200 ng/mL IGFBP-rP1+10 ng/mL VEGF干预组进行干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中B-Raf蛋白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 3活性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50、100、200 ng/mL IGFBP-rP1干预组RF/6A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与Caspase 3活性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 VEGF干预组RF/6A细胞细胞质平均吸光度显著升高、D405值显著降低(均P<0.05);与10 ng/mL VEGF干预组比较,50、100、200 ng/mL IGFBP-rP1+10 ng/mL VEGF干预组RF/6A细胞细胞质平均吸光度显著降低、D405值显著升高(均P<0.05),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FBP-rP1通过干预B-Raf蛋白表达,上调细胞Caspase 3活性,对抗VEGF的促视网膜血管新生效应,发挥抑血管新生因子的负向调节作用。
孙涛朱弼珺许迅苏莉顾青许琳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RAFCASPASE3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的表达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的表达变化。方法选用32只雄性SD大鼠,其中29只建立视网膜光损伤大鼠模型(光损伤组),另3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取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以及光损伤组大鼠光损伤后0、6、12、24、48、72 h和7、14 d的视网膜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法检测EPO、EPOR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观察EPO和EPOR蛋白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视网膜光损伤后,EPO和EPOR蛋白表达增加,光损伤后48 h达到高峰;光损伤组EPO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12、24、48、72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光损伤组EP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6、12、24、48、72 h和7、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RT-PCR检测显示:视网膜光损伤后,EPO和EPOR mRNA表达增加,分别于光损伤后24 h和48 h达到高峰;光损伤组EPO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12、24、48、72 h和7、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光损伤组EP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6、12、24、48、72 h和7、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观察显示:视网膜光损伤后24 h,光感受器内外段EPOR蛋白表达略增强,EPO蛋白表达相对较弱。结论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EPO和EPOR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有一定的时效性,提示内源性EPO和EPOR参与视网膜光损伤的修复机制。
宫媛媛童念庭顾青吴星伟孙晓东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视网膜光损伤
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免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免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与传统20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纯硅油取出术的临床连续病例(硅油填充术前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共174例(174眼),分为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免缝合切口(主动式)硅油取出术组(简称23G组,79眼)和经睫状体平坦部常规20G缝合切口(主动式)硅油取出术组(简称20G组,95眼)。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恢复、眼压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5±5.5)个月(6~18个月)。23G组平均取油时间为(16.5±4.2)min,20G组为(35.2±7.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23G组的眼压均显著低于20G组(P<0.05)。随访期间,23G组结膜炎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20G组(P<0.05)。两组术后脉络膜脱离、网膜脱离复发、玻璃体腔混浊和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免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与常规20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比较,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宋正宇陈凤娥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硅油视网膜脱离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充填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6月对35例(36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充填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3眼(8.33%)最佳矫正视力<0.01,5眼(13.89%)为0.01~0.04,10眼(27.78%)为0.05~0.09,15眼(41.67%)为0.1~0.25,3眼(8.33%)≥0.3。所有患者均无持续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硅油泡残留、人工晶状体移位和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充填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安全、有效。
朱弼珺刘海芸邹海东陈凤娥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硅油取出玻璃体切除手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