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1121062)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鹏张广山马放郑彤王立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建筑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光催化
  • 3篇催化
  • 2篇制氢
  • 2篇水处理
  • 2篇微波强化
  • 2篇可见光
  • 2篇光催化剂
  • 2篇废水
  • 2篇废水处理
  • 2篇催化剂
  • 1篇低温低浊
  • 1篇低温低浊水
  • 1篇低浊
  • 1篇低浊水
  • 1篇多场耦合
  • 1篇多金属
  • 1篇性能研究
  • 1篇絮凝
  • 1篇絮凝剂
  • 1篇氧氟沙星

机构

  • 10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北京石油化工...
  • 2篇南方科技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黑龙江科技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佐治亚理工学...
  • 1篇加拿大环境部

作者

  • 6篇王鹏
  • 5篇张广山
  • 2篇郑彤
  • 2篇马放
  • 1篇吕晓磊
  • 1篇李一凡
  • 1篇陈勇生
  • 1篇李英杰
  • 1篇刘彦军
  • 1篇陈世界
  • 1篇吕仁江
  • 1篇张文
  • 1篇刘丽艳
  • 1篇王楠楠
  • 1篇李立欣
  • 1篇王立

传媒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节能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黑龙江科技学...
  • 1篇2014年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响应曲面法优化C/Fe-Bi_2WO_6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两步法制备C/Fe-Bi2WO6,利用SEM、XRD和EDS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的形貌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对氧氟沙星(OFLX)模拟废水进行降解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和水平后,利用响应曲面法(RSM)对C/Fe-Bi2WO6的光催化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建立了C/Fe-Bi2WO6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的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测处理最佳实验条件为:pH为6.45,H2O2的浓度为208.36 mg/L,C/Fe-Bi2WO6浓度0.55 g/L和氧氟沙星浓度为7.62 mg/L。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发现实验去除率与预测去除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对误差为2.3%。
陈世界李英杰吕仁江王鹏
关键词:氧氟沙星响应曲面法光催化降解
用于微波辅助高级氧化工艺余热回收的管壳式换热器建模与优化设计
2019年
微波辅助高级氧化(MAOP)工艺是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利用换热器对该工艺出水中的热能进行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利用COMSOL构建的换热器数值模型基础上,研究换热器折流板缺口高度H与间距B对壳程流体流动状态和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和B越小,越有利于换热,但操作压力会显著增加;反之,操作压力降低,换热性能也显著下降。以壳程内径D为基准,得到H/D(Y)与B/D(X)的回归方程为Y=-0.446X 2+0.13X+0.419。
王楠楠郑彤姜继平张博王鹏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微波强化废水处理
微波-Cu(Ⅱ)-Fenton氧化法处理间硝基苯胺废水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强化MW-Fenton法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向MW-Fenton体系中加入Cu(Ⅱ),组成MW-Cu(Ⅱ)-Fenton体系,并以间硝基苯胺(m-NA)为底物,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考察了包括MW-Cu(Ⅱ)-Fenton体系在内的6种污水处理方法对m-NA配水的处理效果,并对其进行了准一级动力学对比。结果表明:MW-Cu(Ⅱ)-Fenton氧化法具有最大的反应速率常数(0.379 min-1),是MW-Fenton法(0.279 min-1)的1.36倍;Fe(Ⅱ)为MW-Cu(Ⅱ)-Fenton氧化法中的核心催化剂,Cu(Ⅱ)为辅助催化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p H,[Fe(Ⅱ)],nH2O2/nFe(Ⅱ)和[Cu(Ⅱ)]对MW-Cu(Ⅱ)-Fenton体系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最佳条件为:p H=3.0,[Fe(Ⅱ)]=0.20 mmol/L,nH2O2/nFe(Ⅱ)=80,[Cu(Ⅱ)]=0.3mg/L。最后,利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了6种氧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的相对生成量,对比结果表明Cu(Ⅱ)是通过加快MW-Fenton体系中·OH的生成速率而起作用的。
王楠楠郑彤张广山王鹏
关键词:氧化法速率常数羟基自由基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处理低温低浊水时残余铝过高及浊度难去除的问题,采用复合型生物絮凝剂(CBF)处理低温低浊水源水,通过L16(45)正交实验研究了复合型絮凝剂投加量、pH、助凝剂Ca2+投加量、沉降时间和混凝水力条件5个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浊度及铝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均为:pH>水力条件>沉降时间>助凝剂Ca2+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量。浊度去除率和铝去除率最佳的絮凝条件:絮凝剂投加量为10 mg/L;助凝剂Ca2+投加量为1.5 mg/L;pH为8.0;水力条件为搅拌速度160 r/min,搅拌时间为40 s;沉降时间为30 min。此时浊度去除率达到88.34%,残余Al去除率为92.43%。研究为应用CBF处理低温低浊水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李立欣马放刘彦军
关键词: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低温低浊水正交实验
污灌湿地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现状及源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为考察小清河污灌湿地中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和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HCH)的残留量及污染来源,并研究污染物(DDT和HCH)沿土壤垂直剖面的分布规律,对不同污灌区土壤样品进行索氏萃取、硅胶净化等预处理后,用气质联用仪测定HCH和DDT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湿地表层土壤中HCH和DDT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42和0.204μg/kg,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ND~0.225μg/kg和ND~1.204μg/kg,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规定的土壤DDT和HCH残留量一级标准限值0.05 mg/kg,处于较低的残留水平;无污灌湿地HCH异构体残留量依次为β-HCH>α-HCH>γ-HCH,HCH残留主要是历史使用的农药残留和少量新成污染;湿地DDT污染主要以DDE形式存在,是历史使用的农药残留造成的;污灌降低了土壤中DDT和HCH的残留量,平均降低比率为67.16%和78%;湿地土壤相同样点中DDT残留量高于HCH残留量;DDT残留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HCH残留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吕晓磊王立马放刘丽艳李一凡
关键词:湿地土壤源解析污水灌溉
微波法改性腈纶纤维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正>随着铜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含铜废水被排入水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铜将在人体内累积,导致腹痛、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引起致癌、致畸变等健康问题[1]。沉淀法、电解法等传统的重金属处理方法存在费用较高,二次污...
王喜张广山邓圣王鹏
文献传递
一种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的微波强化管式系统——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初步设计、优化与验证
2020年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微波强化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将电磁场、温度场、流场、浓度场成功地耦合在一起。模型优化结果表明,管径为4.3 cm,两根波导管垂直安装时污染物去除率最高;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实测与模拟值匹配度为"good";废水出口温度实测与模拟值均方根误差在2.80~3.54℃之间;场强分布实测图与模拟图符合较好;对硝基苯酚出口处去除率实测值与模拟值相对误差为9.79%。数学模型可为微波强化有机废水处理反应器或化学反应器设计提供参考。
王楠楠郑彤姜继平王鹏
关键词:化学反应器微波强化多场耦合废水处理
沉淀煅烧法合成(CuAg)0.15In0.3Zn1.4S2光催化剂及可见光下的制氢性能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了沉淀煅烧法制备的纳米级(CuAg)0.15In0.3Zn1.4S2光催化剂以及产氢效率,并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N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Ag)0.15In0.3Zn1.4S2的结晶度、比表面积和吸收可见光能力与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有关.在可见光下,以KI为电子给体,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光催化产氢能力的影响.发现在600℃煅烧5 h时所制的(CuAg)0.15In0.3Zn1.4S2光催化剂产氢活性最高,产氢速率为1750μmol g-1h-1,量子效率在420±5 nm达到12.8%,比未煅烧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提高了约6倍.
张广山张文John C.Crittenden陈勇生Daisuke Minakata王鹏
关键词:光催化剂制氢光催化活性可见光
可见光响应型(CuAg)_xIn_(2x)Zn_(2(1-2x))S_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制氢
2014年
为实现可见光下分解水制氢,用沉淀煅烧法合成系列(CuAg)xIn2xZn2(1-2x)S2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电位粒径仪(DLS)、X射线能谱(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方法研究了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评价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组成配比x值的增加,光催化剂的光吸收从紫外光向可见光扩展,禁带宽度逐渐变小.通过计算发现,光催化剂的导带电位逐渐接近氢的氧化还原电位.合成的(CuAg)xIn2xZn2(1-2x)S2(x=0.05~0.30)在可见光下都能光催化产氢,并且(CuAg)0.15In0.3Zn1.4S2(即x=0.15)具有最高的光催化制氢活性.调节组成配比可调控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有助于获得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
张广山王鹏郑彤
关键词:光催化剂可见光制氢禁带宽度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酰胺/二氧化钛复合纳滤膜及其性能研究
<正>纳滤膜是介于反渗透和超滤膜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膜,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为快速的膜品种之一[1]。复合纳滤膜由于在低压下具有较高的脱盐率和水通量,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国内外分离膜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2]。界面聚...
王侨张广山李占双王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