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25702)

作品数:15 被引量:298H指数:11
相关作者:张岳桥李海龙杨农马寅生裴军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地震
  • 6篇龙门山
  • 5篇断裂带
  • 5篇汶川地震
  • 5篇裂带
  • 5篇龙门山断裂
  • 4篇龙门山断裂带
  • 3篇断层
  • 3篇玉树地震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青藏高原东缘
  • 3篇测年
  • 2篇地表破裂
  • 2篇地震断裂
  • 2篇地震数值模拟
  • 2篇第四纪
  • 2篇新构造
  • 2篇新生代
  • 2篇震中
  • 2篇释光测年

机构

  • 1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7篇张岳桥
  • 4篇李海龙
  • 3篇马寅生
  • 3篇杨农
  • 3篇裴军令
  • 2篇廖椿庭
  • 2篇崔军文
  • 2篇赵卫华
  • 2篇李海兵
  • 2篇邱祝礼
  • 2篇吴满路
  • 2篇王连捷
  • 2篇乔子江
  • 2篇孙东生
  • 2篇孙知明
  • 2篇王薇
  • 2篇司家亮
  • 2篇李建华
  • 1篇熊仁伟
  • 1篇胡道功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8
2010年
基于高分辨率SPOT影像解译、关键地点的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活动断裂测量以及错断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OSL),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发现后龙门山断裂带——五龙-冷碛镇断裂是一条晚更新世活动的右旋走滑断裂,没有明显的挤压逆冲活动形迹。根据次级断层的地层切割关系和沉积物测年结果,确定了沿该断裂带晚更新世两期走滑活动事件:一期发生在86~88ka,另一期发生在36~48ka。中央断裂带——双石-西岭断裂也具有右旋走滑活动特征,但其活动性相对较弱。这两条主要断裂在全新世没有明显的活动形迹,表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构造活动性较弱。现今以中小地震为主,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以走滑应力机制占主导,与现今应力测量确定的逆冲应力状态不一致。这些观察和测试结果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未来强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张岳桥李海龙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
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裂断带原地应力测量初步结果被引量:31
2010年
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四川省西部汶川发生Ms8.0地震,震中位于青藏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发生后的4个月,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开展了原地应力测量,获得了3个测点的应力大小和方向。在3个测孔中浅部采用压磁应力解除法,深部采用水压致裂法。浅部测量结果显示,位于震中区映秀测点,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4.3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19°E;宝兴测点位于震中区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汶川地震没有导致该段地表破裂,该点获得的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9.8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51°W;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最西南端的康定测点,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2.6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39°E。利用水压致裂法对各钻孔100~400m深度进行了应力测量,获得了应力随深度变化趋势和应力状态。与震前其它应力测量结果和中国其它地区表层地应力测量结果比较,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处于相对高应力水平,震中区仍处于中等应力水平。这项研究成果将为评价龙门山断裂带余震和今后强震发展趋势提供关键构造物理参数。
吴满路张岳桥廖椿庭陈群策马寅生吴金生严君凤区明益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原地应力测量应力解除水压致裂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热增压滑移机制的岩石磁学记录
<正>近年大地震频发,造成巨大的伤亡损失,对地震发震机理与断层滑移机制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与前沿。断层岩是重要的研究对象。野外露头及小型探槽的观察和构造分析说明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发育多处断层岩,其中同震剪切带主要包括断...
裴军令孙知明王喜生李海兵司家亮许伟陈蕴杨振宇
文献传递
龙门山北部陕甘川交界三角构造区断裂活动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龙门山北部3条不同走向的断裂带所围限的三角地区是我国陕甘川交界地区研究地震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区内秦岭南缘断裂、平武—青川断裂、岷江断裂及虎牙断裂活动特征研究和活动时代分析认为:秦岭南缘断裂,包括迭部—舟曲断裂、武都—康县—略阳断裂及茶店—勉县断裂在晚更新世曾有过活动,在全新世活动不明显;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平武—青川断裂最后一次活动发生在晚更新世,表现为右旋走滑的逆断裂,全新世活动不明显;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不但在晚更新世活动强烈,而且在全新世继续活动;龙门山北部这个三角地区依然是未来地震活动关注的重点地区.
杜建军马寅生尹成明龚明权
关键词:地震活动
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被引量:33
2010年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叠溪一带于71ka左右发生了大面积堵江事件,形成了上游长约30km的堰塞湖,堰塞坝位于叠溪以南的下游河谷,沿江分布约10km;该堰塞湖持续了60ka,于11ka左右彻底溃坝。青衣江上游五龙乡古堰塞湖85ka前形成,35ka前溃坝,规模不详。大渡河上游开绕村古堰塞湖长于5km,堵江时间不明,20~17ka间溃坝,堰塞坝位于色玉村一带。依据这些古堰塞湖的沉积,构造,关键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出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中、晚期存在85~70ka,43~30ka和20~10ka的3个构造活跃期,可对应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体现出的C_(1),C_(3)和C_(4)的3次气候冷暖转变期。指出大规模堵江事件是快速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地震释放强大内能,气候因素使得物质得以积累,深切河谷是堵江的有利场所。构造-气候耦合促使大型洪积扇发育、大规模堵江事件发生,进而改变河流动力、塑造河谷地貌。
李海龙张岳桥李建华
关键词:晚更新世光释光测年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特征、最大滑移量及构造意义被引量:41
2009年
2008年汶川地震(M_s8.0)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沿约275km长的地表破裂带的同震滑移及其最大滑移量的确定,对认识和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及其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沿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滑移特征考察及其同震位移测量,发现沿映秀-北川破裂带分布南北两个滑移峰值区段,南段以深溪沟-虹口破裂段为中心,以逆冲为主伴随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6.7m,北段以北川破裂段为中心,以右旋走滑为主伴随逆冲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1~12m,南北两滑移峰值区段所代表的两次地表破裂事件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通过对北川段破裂带的精细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地震前后对比,在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一组获得该破裂段的最大右旋水平位移为12~15m,最大垂直位移为11~12m,这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地震产生的最大同震垂直位移,最大斜向滑移量为14~17m,为整个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最大滑移量,是汶川地震的宏观震中。北川破裂段高角度的地震断裂、逆冲断裂面的倒转作用以及具最大滑移量的强烈变形作用是北川县城遭受到最强的地表破坏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具有走滑量和逆冲量近一致(走滑水平位移/逆冲垂直位移比值为1)的斜向逆冲作用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的重要机制。
李海兵司家亮付小方邱祝礼李宁J.Van der Woerd裴军令王宗秀侯立玮吴富峣
关键词:汶川地震宏观震中
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地震区深部结构电磁探测初步研究
<正>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边缘龙门山断裂带中部突然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19km。地震造成北东走向龙门山断裂带的主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长度达240km,最大垂直和水平错动位移分别...
赵国泽陈小斌汤吉詹艳王立凤王继军肖骑彬M.Unsworth董泽义杨静万战生汪卫毛
关键词:断裂带地震区电磁探测
文献传递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被引量:34
2010年
玛多—甘德断裂是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保留有一条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整体走向NW向,长约为50 km。野外获得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7.6 m,最大垂直位移4 m。沿破裂带有大量地震活动的遗迹,地表破裂类型十分丰富。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调查与分析,认为该破裂带形成时代较新。断裂带在地貌上发育有线性排列的垭口、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断层泉、断错水系、山脊扭错、断塞塘、鼓包等现象。根据野外考察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该破裂带可能是该区域内历史上一次较为强烈地震的产物。据此推断,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甘德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强烈的活动并至今活跃。
熊仁伟任金卫张军龙杨攀新李智敏胡朝忠陈长云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晚第四纪
龙门山断裂活动和川西高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测年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12个构造岩、变质砂岩和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年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主要断裂活动时期和区域隆升历史。结果表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2条主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最晚一次强烈活动发生在早更新世(FT年龄为1.2~1.3 Ma),高原内部北西向米亚罗断裂在中更新世(约0.5 Ma)发生过强烈活动;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在中新世晚期开始快速隆升,而高原内部强烈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末至中更新世。高原隆升导致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杨农张岳桥
关键词:晚新生代川西高原龙门山断裂带隆升裂变径迹测年
青藏高原东缘中更新世伸展作用及其新构造意义被引量:15
2010年
基于区域TM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和野外构造地貌调查以及晚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分析,论述了青藏高原东缘复杂地貌边界带晚第四纪伸展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特征。结果显示,伸展构造主要见于下列几个构造带:沿南北走向的安宁河谷地、大凉山构造带、若尔盖盆地、岷江断裂带等。其典型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充填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狭窄河谷。根据盆地沉积物的地层时代和年龄推断,正断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更新世时期,大约起始于早更新世末期(1.2~0.9Ma),结束于中更新世晚期(100~200ka)。晚更新世以来,构造体制转化为走滑—逆冲机制。青藏东缘中更新世伸展构造作用可能与该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造山后的高原垮塌有关。
张岳桥李海龙李建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中更新世正断层构造地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