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2747)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乔海莉陈君徐常青李向明陆鹏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化州市绿色生命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木香
  • 6篇白木香
  • 3篇挥发物
  • 2篇电生理
  • 2篇药用
  • 2篇药用植物
  • 2篇植物
  • 2篇杀虫
  • 2篇杀虫灯
  • 2篇频振式
  • 2篇频振式杀虫灯
  • 2篇风洞
  • 2篇虫灯
  • 2篇GC-EAD
  • 1篇豆野螟
  • 1篇学成
  • 1篇诱捕
  • 1篇诱捕技术
  • 1篇诱集
  • 1篇诱集植物

机构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化州市绿色生...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永宁县本草苁...

作者

  • 8篇乔海莉
  • 6篇陈君
  • 4篇徐常青
  • 3篇徐荣
  • 3篇李向明
  • 3篇郭昆
  • 3篇陆鹏飞
  • 2篇魏建和
  • 1篇覃蓉敏
  • 1篇刘赛
  • 1篇程惠珍
  • 1篇雷朝亮
  • 1篇马维思
  • 1篇宗世祥

传媒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2篇植保科技创新...
  • 1篇中药材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野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被引量:38
2013年
黄野螟是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近几年在我国白木香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目前仅发现为害白木香。本文通过室内饲养与林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黄野螟在广东省化州地区一年发生8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成虫陆续羽化,4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孵化,各虫态在不同世代的发育历期不同,12月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8~32 d。卵集中产在白木香幼嫩叶片背面,孵化率达95%以上,卵期约3~4 d。幼虫共5龄,具有暴发性、暴食性的特点。低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为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的土壤中或枯枝落叶层间结蛹室化蛹,化蛹深度在距地表2 cm左右,蛹期8~15 d。成虫羽化多集中于夜间,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乔海莉陆鹏飞陈君徐常青马维思覃蓉敏李向明程惠珍
关键词:白木香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天敌
豆野螟延迟交尾和多次交尾对生殖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豆野螟Maruca 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研究了豆野螟延迟交尾和多次交尾对其生殖的影响。延迟交尾实验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同时延迟交尾,雌雄虫的寿命、产卵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对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雌虫延迟交尾,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雌虫的寿命、产卵量、卵的孵化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而雄虫的寿命延迟交尾第3天达到最大值;雄虫延迟交尾,随着延迟交尾时间的增加,雌雄虫的寿命、产卵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卵的孵化率随着延迟逐渐下降。多次交尾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雄虫交尾次数的增加,成功交尾率逐渐降低,用于交尾的时间延长,雌虫和相应雄虫的寿命逐渐缩短,雌虫的产卵量下降,但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豆野螟雌虫一生只交尾一次,未见到雌虫2次交尾。
陆鹏飞乔海莉宗世祥雷朝亮
关键词:豆野螟生殖
黄野螟对药用植物白木香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本药用植物,以含树脂的木材入药,是中药沉香的唯一基源植物。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香料和药材需求量大,大量白木香遭到滥采滥伐,导致其野生资...
乔海莉陆鹏飞陈君马维思覃蓉敏李向明
关键词:白木香GC-EAD风洞
文献传递
广东化橘红GAP基地土壤中绿僵菌的分离与鉴定
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Citrus grandis(L.)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具有镇咳祛痰的功效,是我国的传统道地药材。化州市绿色生命有限...
马维思徐江乔海莉覃荣敏陈君李向明
关键词:绿僵菌
文献传递
肉苁蓉花序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目的:研究肉苁蓉花序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为其综合利用和种子繁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研究近自然状态下肉苁蓉花期花序挥发物成分。结果:现蕾期到盛花期共从肉苁蓉...
乔海莉徐荣陈君王霞马维思刘同宁
关键词: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文献传递
黄野螟对药用植物白木香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本药用植物,以含树脂的木材入药,是中药沉香的唯一基源植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香料和药材需求量大,大量白木香遭到滥采滥伐,导致其野生...
乔海莉陆鹏飞陈君马维思覃蓉敏李向明
关键词:白木香GC-EAD风洞
文献传递
杀虫灯与诱集植物联合防控白木香黄野螟效果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黄野螟是近几年在我国白木香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目前发现其成虫对频振式杀虫灯和开花的蜜源植物具有很强的趋性。该文于黄野螟各代成虫羽化期,调查野外成虫补充营养的蜜源植物种类;同时,在室内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黄野螟成虫对其嗜食蜜源植物的行为反应;再将频振式杀虫灯悬挂在这些植物附近,评价其诱虫效果。结果显示,黄野螟成虫补充营养的蜜源植物种类诸多。假蒿和檀香是黄野螟成虫嗜食的蜜源植物,将其作为诱集植物与白木香同期、按条带式或棋盘式种植在白木香林间或林缘,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5%~10%,并与频振式杀虫灯联合应用,每盏灯每日可诱杀几百头至上千头黄野螟成虫。由此可见,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与诱集植物结合是对白木香害虫黄野螟诱集歼灭的双重“诱杀”,是一种实用、高效、生态环保的防治技术。
乔海莉徐常青徐荣郭昆魏建和李向明陈君
关键词:白木香频振式杀虫灯诱集植物
应用杀虫灯防治白木香黄野螟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利用杀虫灯防治白木香重要害虫黄野螟的方法。方法:黄野螟成虫羽化期,探讨频振式杀虫灯挂灯时间、诱捕范围和诱捕高度,比较频振式杀虫灯与其他诱虫灯具对黄野螟的防治效果差异。结果:黄野螟成虫羽化期,在频振式杀虫灯控虫范围100 m+2 m的悬挂高度+19∶30开灯次日6∶30(或次日3∶30)关闭的特定参数组合之下,每盏灯每日可诱杀几十至上百头成虫。结论:频振式杀虫灯可用于白木香害虫黄野螟的监测和防治,对黄野螟成虫具有很好的诱杀效果,尤其是诱杀孕卵雌虫,可降低落卵率,从而有效地降低下代害虫虫口密度和基数,达到无公害防治害虫的目的。
乔海莉徐常青周亚奎徐荣郭昆魏建和李向明陈君
关键词:白木香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技术
白木香重要害虫黄野螟的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黄野螟在我国白木香种植区重发、频发,导致被害树光秃无叶,呈现大片枯死状。前期发现黄野螟成虫触角感受器在其寄主定位、交配和产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黄野螟触角感受器的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及雌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黄野螟触角呈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其中柄节粗长,梗节短小,鞭节由约64个亚节组成,鞭节仅背面覆盖有大量鳞片。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8种类型的感受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在触角各亚节上的分布和数量各不相同,感器主要着生于触角鞭节腹面和侧面,柄节和梗节上仅有Bohm氏鬃毛和少许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Ⅲ是雄虫触角所特有的感受器,其余各类型感受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存在差异。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黄野螟对寄主和配偶的识别机制,实现利用信息化学物质对其监测和防治奠定基础。
乔海莉陆鹏飞刘赛徐常青郭昆徐荣陈君
关键词:白木香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扫描电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