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262209)

作品数:74 被引量:737H指数:17
相关作者:梁利喜刘向君熊健丁乙苟绍华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1篇页岩
  • 15篇井壁
  • 13篇井壁稳定
  • 12篇龙马溪组
  • 8篇孔隙
  • 7篇岩石力学
  • 7篇水化
  • 7篇井壁稳定性
  • 7篇甲烷
  • 6篇地层
  • 6篇泥页岩
  • 6篇盆地
  • 6篇储层
  • 5篇压裂
  • 5篇孔隙结构
  • 5篇矿物
  • 5篇层间距
  • 4篇岩石
  • 4篇岩心
  • 4篇页岩地层

机构

  • 72篇西南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
  • 1篇郑州升达经贸...
  • 1篇中海石油基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延长油田股份...
  • 1篇四川省煤田地...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青海油田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克拉玛依红山...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53篇梁利喜
  • 51篇刘向君
  • 28篇熊健
  • 7篇丁乙
  • 6篇苟绍华
  • 5篇刘锟
  • 4篇叶仲斌
  • 4篇吴涛
  • 3篇冉伟
  • 3篇杨兆中
  • 3篇李小刚
  • 3篇袁雯
  • 3篇张明明
  • 2篇程超
  • 2篇朱哲显
  • 2篇白杨
  • 2篇朱洪林
  • 2篇蒋文超
  • 2篇黄静
  • 2篇苏洲

传媒

  • 6篇科学技术与工...
  • 5篇重庆科技学院...
  • 5篇西南石油大学...
  • 4篇石油学报
  • 4篇地下空间与工...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特种油气藏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安全生产...
  • 3篇岩性油气藏
  • 2篇科技导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西部探矿工程
  • 2篇煤炭科学技术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Petrol...
  • 2篇Petrol...
  • 1篇应用化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7篇2018
  • 12篇2017
  • 21篇2016
  • 17篇2015
  • 12篇2014
  • 4篇2013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页岩脆性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正>1.引言页岩气层低孔、特低渗的特点决定了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获得工业气流,必须采用有效的压裂增产改造措施,才能够实现经济有效的开发。脆性页岩有利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和压裂后形成具有一定导流能力的网状复杂裂缝从而提高页岩产气...
丁乙
关键词:孔隙度岩石密度泊松比
文献传递
川东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划分及其与储层关系被引量:26
2016年
随着"重庆涪陵"等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建立,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已成为目前中国页岩气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至今已取得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但关于页岩气研究的基础——页岩岩相分类的方案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以川东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观察,结合岩石结构组分分析,利用石英含量、石英成因及纹层类型3种判别依据,对页岩岩相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川东地区WQ2井的含气量、有机碳含量及石英含量,对岩相与储层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研究区页岩岩相可划分为7种类型:贫硅纹层页岩岩相、中硅纹层页岩岩相、富硅纹层页岩岩相、贫硅无纹层页岩岩相、中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富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及生物硅质成因页岩岩相,其中,中硅无纹层页岩岩相是川东地区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的岩相。
朱逸青王兴志冯明友李可
关键词:页岩气五峰组龙马溪组
地层孔隙压力变化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受长期注采工程作业的影响,地层孔隙压力将发生大幅度波动,从而导致地层的岩石强度、地应力相对开采初期已发生较大变化,且横向分布更为复杂,进而诱发、加剧井壁失稳,井下复杂状况频发。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孔隙压力变化对砂岩地层岩石强度及地层坍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岩石强度与地层孔隙压力呈负相关,随地层孔隙压力增大,地层岩石强度、弹性模量呈线性递减;(2)地层孔隙压力变化将影响调整井的井壁稳定状态,压裂、注水、注聚等工程作业导致井周地层孔隙压力增大,将加剧井眼失稳;而在一定限度内,油气的压力衰减式开采将降低地层坍塌压力,利于井眼保持稳定。
李伟梁利喜刘向君王涛
关键词:井壁稳定孔隙压力岩石强度
平台圆环试件断裂韧性测试及其尺度效应研究
2018年
针对钻探、爆破及隧道开挖等工程中岩体裂纹扩展问题,利用平台圆环试件测定岩石I型断裂韧性,运用Griffith强度准则对径向加载作用下试样加载直径方向的起裂位置进行了判定,采用有限元方法标定出了平台圆环试件最大无量纲应力强度因子,最后进行了载荷-位移曲线及裂纹扩展过程的分析和局部最小载荷的选取。研究结果表明:加载直径与孔边交点处取得等效Griffith应力最大值,保证了试件中心起裂;位移随平台角增大而减小,随孔径比减小而增大;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证明平台圆环试件获得的断裂韧性值是可靠的。此外,基于BAZANT提出的尺度效应,还对平台圆环试样用于断裂韧性测试的尺寸效应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姜涛
川南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吸附气含量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针对众多吸附模型的计算原理和适用条件交代不清,对深层页岩吸附量计算适应性差等问题,以页岩气吸附机理为研究基础,分析Langmuir基本模型的局限性,厘清了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和微孔填充模型3类改进模型的计算原理及相互关系,并讨论了各改进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研究认为,黏土矿物大孔及干酪根中孔双组分单层吸附行为和干酪根超微孔以微孔充填形式吸附能较完整地表征深层页岩的物理吸附过程,并由此提出了双L-DA新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川南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吸附量计算结果精度较高。该研究对深层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程超白小军林海宇冯磊夏雨
关键词:龙马溪组
基于霍克–布朗准则评价页岩气井井壁稳定性被引量:3
2014年
井壁稳定是实现页岩气水平井低成本、安全、高效钻井的核心技术之一,科学的井壁稳定性评价理论及方法是保障井壁稳定的前提与基础。页岩储层力学性能取决于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及其力学性质等因素;受结构面产状及其力学参数获取困难的制约,目前普遍采用的弱面理论与莫尔–库仑准则相结合的井壁稳定性评价方法,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尚未得到有效工程应用。鉴于此,开展了基于霍克–布朗强度理论的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评价研究。通过构建含有不同裂隙的数值模型,进行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数值仿真模拟,分析了参数mb、S与岩体结构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结构面发育指数J的mb、S量化方法。分析表明:基于该理论所得地层坍塌压力与实钻井垮塌失稳导致的井眼不规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评价结果可靠,为页岩气井的井壁稳定性科学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梁利喜刘向君
关键词:井壁稳定结构面岩石强度
二叠系火成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火成岩地层是井壁失稳的高危地层,目前针对火成岩井壁稳定性研究缺乏系统分析。基于此,考虑火成岩结构,形成了多结构面强度准则,利用准则构建火成岩地层坍塌压力预测方法,分析该类地层井壁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火成岩弱结构面发育,易导致岩石沿结构面破坏,从而降低岩石强度;结构面存在时,坍塌压力分布复杂,尤其弱面数量增多,岩石强度逐渐受弱面控制,坍塌压力显著上升;同时,水化作用也会导致地层坍塌压力增加;水化与弱结构面是火成岩地层井壁失稳的主要因素,考虑两者耦合作用是建立井壁稳定技术的关键。
刘景涛张文于洋丁乙梁利喜
关键词:火成岩井壁稳定水化作用
T应力对半圆盘岩石试件裂纹断裂及扩展机理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为将常规的最大周向应力扩展准则与考虑T应力的修正最大周向应力准则的理论预测结果及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笔者建立的修正最大周向应力裂纹扩展准则的准确性,得到T应力对断裂韧性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采用三点弯曲半圆盘试件,通过改变预制裂纹方向,对Ⅰ-Ⅱ复合型断裂韧性和裂纹起始扩展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考虑T应力后,纯Ⅰ型裂纹扩展角不再保持为0,裂纹扩展方向发生偏折;关于Ⅰ-Ⅱ复合型断裂而言,当T应力为正时,材料抵抗裂纹继续扩展的能力增强,断裂强度增大;当T应力为负时,材料抵抗裂纹继续扩展的能力减弱,断裂韧性会减小。T应力对裂纹起裂角及临界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对Ⅱ型断裂影响更为显著,GMTS准则能够更好的预测岩石复合型裂纹初始扩展角及断裂韧性。
徐晓云张明明
Sedimentary Facies of Marine Shale Gas Form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被引量:11
2016年
Sedimentary faci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shale gas accumulation. It not only controll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ut also affect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Sichuan Basin. Outcrop, core,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identif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formation as continental shelf facies,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ubfacies: an inner shelf and an outer shelf subfacies. These two subfacie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even microfacies: muddy silty shallow shelf, calcareous silty shallow shelf, muddy limy shallow shelf, storm flow, muddy deep shelf, silty muddy deep shelf and contour current microfacie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microfacies establishes a sedimentation model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facies. Combined with analization or calculation of geochemical, mineralogical, physical and gas-bearing properties of sample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s evaluated using nine parameters: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effective shale continuous thickness, vitrinite reflectance, kerogen type, mineral components, porosity, permeability, water saturation and gas content. The evaluation revealed that the most favorable facies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muddy deep shelf and part of the silty muddy deep shelf microfacies, with TOC more than 2%, siliceous component over 50%, clay less than 30%, porosity more than 3%, water saturation lower than 40%, gas content greater than 2 m3/t.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ciston-making on the most promising areas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for marine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China.
Yizhen LiXingzhi WangBin WuGuoqin LiDule Wang
关键词:龙马溪组下志留统含水饱和度
含咪唑结构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油剂的合成被引量:7
2014年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N–烯丙基咪唑(AI)及N,N–二烯丙基油酰亚胺(DXA)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水溶性四元聚合物AM/AA/AI/DXA,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立了最佳合成工艺。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目标聚合物的结构及溶液微观特征。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温抗剪切、抗盐性能。在60?C下驱替实验证明:与水驱相比,2 000 mg/L的聚合物溶液可提高采收率达13.5%,驱油效果明显。钠蒙脱土在2 000 mg/L聚合物溶液中水化后,晶层间距与清水相比由18.953 2?降至16.665 7?。
蒋文超叶仲斌苟绍华刘向君宋泽文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驱油剂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