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711509)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赵越刘晓春杨崇辉任留东王彦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泛非期
  • 2篇GRANUL...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活动
  • 1篇岩类
  • 1篇早古生代
  • 1篇早寒武纪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深熔作用
  • 1篇丘陵
  • 1篇夕线石
  • 1篇流体
  • 1篇流体活动
  • 1篇罗迪尼亚
  • 1篇罗迪尼亚超大...
  • 1篇南极拉斯曼丘...
  • 1篇拉斯曼丘陵
  • 1篇花岗岩
  • 1篇花岗岩类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3篇刘晓春
  • 3篇赵越
  • 1篇刘健
  • 1篇李淼
  • 1篇王彦斌
  • 1篇任留东
  • 1篇杨崇辉
  • 1篇崔建军
  • 1篇胡健民

传媒

  • 2篇岩石学报
  • 2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东南极普里兹带多斯变质作用及其对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重建的启示被引量:8
2009年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一条经受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构造热事件影响的多相变质带,其构造演化过程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密切相关。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普里兹带中的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并经历了>970Ma和930~900Ma两个演化阶段(期),变质条件达到相对高温高压的麻粒岩相。格林维尔期造山作用起始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下的岩浆增生,最后发展到陆陆碰撞,从而使印度、东南极西陆块和非洲的卡拉哈里克拉通拼合在一起,构成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普里兹带中的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并不象前人认为的那样只发生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而是达到高压麻粒岩相,并具有近等温减压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格林维尔期变质先驱的普遍存在说明泛非期碰撞造山事件主要叠加在印度-南极陆块东缘的基底杂岩之上,所以其主缝合线的位置应该在现今普里兹带的东南方向,并可能向南极内陆延伸到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对不同类型岩石的精细定年揭示,普里兹带中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从570Ma一直持续到490Ma,这与东非造山带的晚期碰撞阶段大致相吻合。因此,冈瓦纳超大陆的最后拼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三个陆块的近于同期碰撞来完成的。
刘晓春
关键词:罗迪尼亚超大陆冈瓦纳GRANULITE泛非期HIGHHIGH
东南极埃默里冰架东缘赖茵博尔特丘陵构造变形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2011年
对赖茵博尔特丘陵地区的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该地区发育4期主要构造变形。D1期主要是区域性近EW向片麻理形成阶段,其变形时代为>970 Ma;D2期是在正片麻岩形成了近EW向轴面陡立韧性剪切褶皱,以及剪切面理上发育的各种紧闭不对称褶皱和低角度拉伸线理,其变形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D3期变形发生在寒武纪早期,以构造抬升至地表过程中产生的近EW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代表,同时在詹宁斯岬地区伴随着紫苏花岗岩侵入;D4期变形为赖茵博尔特丘陵和詹宁斯岬地区NE-NNE向密集破劈理形成阶段,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晚中生代-新生代。赖茵博尔特丘陵地区D1-2期构造变形与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构造变形过程类似,应该属于雷纳杂岩的东延部分。在其以北存在早寒武纪(泛非期)的詹宁斯岬紫苏花岗岩体,结合前人资料,推测在两地区之间存在近S-N向的普里兹造山带西部构造边界。据此认为普里兹造山带很可能不通过兰伯特地体,而是向南延伸经过格罗夫山并且通过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
刘健赵越刘晓春崔建军胡健民
关键词:早寒武纪
长英质高级片麻岩中夕线石的形成与变形-变质-深熔作用的关系——以南极拉斯曼兵陵区为例被引量:6
2009年
南极拉斯曼丘陵高级长英质片麻岩的夕线片麻岩中可有两类结构和变质矿物组合均有所不同的两种域,一种含夕线石部分对应于片理组合,另一种对应无夕线石的非片理化组合。岩石的变形尤其是破裂性裂隙的率先出现对于富夕线石部分的形成是必要的。在非破裂性片麻理岩石域中,中-低压/高温条件下黑云斜长片麻岩进变质发展的结果往往是形成Grt+Qtz±Opx组合。这两种不同的变质域的组合与应变分解造成的强应变带和弱应变域相一致。而且,夕线石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变质早期矿物固相反应的结果,而是反应链上的一部分。其出现是由开放体系中组分的差异迁移造成的,这种差异迁移实际上是碱土金属迁出(淋滤)的过程,与变形相伴的流体活动使得SiO_2发生强烈淋滤,残留组分中SiO_2活度大为降低,并使长英质组分和镁铁质组分分凝,主要组分大都可以单独富集(集中)、形成复杂的矿物演化和分布。这种演化还可从MgO等碱(土)金属组分的外迁程度差异来理解。随着碱(土)金属丢失程度的减小,依次出现夕线石、石榴子石、斜方辉石和堇青石,或者说,不同的变质或分异阶段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变形-变质起始阶段,碱(土)金属组分迁移初期残留形成夕线石,之后为镁(铁)质组分迁移,初期残留不透明钛铁氧化物,晚期残留组分形成堇青石。石榴子石-长英质组合为体系基本封闭情况下的结晶。此外,夕线石的形成往往标志着深熔作用的开始,一旦深熔作用发展完善,夕线石呈准稳定状态或趋于消失。拉斯曼丘陵与夕线石有关的长英质岩石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和流体活动变化。
任留东杨崇辉王彦斌刘晓春赵越
关键词:夕线石深熔作用南极拉斯曼丘陵流体活动GRANULITE
东南极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花岗岩类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0年
东南极内部发育毛德和普里兹两条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这两条造山带中均发育大量同-后构造花岗岩类。本文系统总结了以往东南极泛非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南龙达讷山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花岗岩类表现出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A型(或S型)花岗岩的特征。泛非期岩浆作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吻合(600—500Ma)。两条造山带中泛非期岩浆作用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以及上地壳的伸展垮塌相联系,均具有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所以,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3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毛德造山带和普里兹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的结果。
李淼刘晓春赵越
关键词:泛非期造山带岩浆活动花岗岩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