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239000)

作品数:38 被引量:1,390H指数:17
相关作者:杨智朱如凯吴松涛邹才能侯连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8篇页岩
  • 17篇油气
  • 14篇盆地
  • 10篇非常规油气
  • 9篇储层
  • 8篇页岩油
  • 7篇致密
  • 6篇地质
  • 6篇延长组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5篇陆相
  • 5篇勘探
  • 4篇地质学
  • 4篇延长组长
  • 4篇页岩气
  • 4篇致密储层
  • 4篇甜点
  • 4篇孔隙
  • 4篇层系
  • 3篇油气藏

机构

  • 36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中国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石油天然气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加拿大地质调...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8篇杨智
  • 18篇吴松涛
  • 16篇朱如凯
  • 15篇邹才能
  • 11篇崔景伟
  • 9篇侯连华
  • 8篇袁选俊
  • 8篇毛治国
  • 7篇陶士振
  • 6篇苏玲
  • 5篇林森虎
  • 4篇张国生
  • 4篇付金华
  • 3篇潘松圻
  • 3篇董大忠
  • 3篇李士祥
  • 3篇白斌
  • 3篇赵群
  • 2篇姜林
  • 2篇柳少波

传媒

  • 5篇深圳大学学报...
  • 3篇天然气工业
  • 3篇地质学报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3篇中国矿物岩石...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特种油气藏
  • 2篇岩性油气藏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Acta G...
  • 1篇Petrol...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3篇2021
  • 7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2篇201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进源找油”:论四川盆地非常规陆相大型页岩油气田被引量:89
2019年
源岩油气规模快速发展,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选项;陆相页岩油和气是中国源岩油气最具潜力的组成类型,是中国陆上未来"进源找油"最重要的突破对象。本文首次研判提出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和气发展,应尽快由常规构造-裂缝石油、致密灰岩与砂岩油向孔隙型页岩油气转变,重点阐述了大安寨段页岩油气4项新进展:①评价侏罗系4套富有机质页岩总生油量245×10^8t,石油总资源量172×10^8t,还有相当规模的天然气资源,既富油又富气,其中67%的油气资源集中在大安寨段;②大安寨段二亚段是侏罗系页岩油和气的"甜点段",黑色页岩厚度一般20~80m,TOC平均值大于2%,Ⅱ1~Ⅱ2型干酪根,Ro主体1.1%~1.4%,处于轻质油-凝析油气窗口,页岩储层孔隙度4%~6%,页理裂缝发育,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在50%以上,压力系数1.2~1.8,滞留烃量多为100~200mg/g·TOC,油质较轻,地层埋深较浅,具备与北美页岩油气媲美的地质工程条件;③优选出页岩油气"甜点区"评价的3项核心参数(Ro、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埋藏深度),评价出大安寨段二亚段页岩油"甜点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地区,页岩厚度20~50m,面积约2×104km2;④提出了加快页岩油和气以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核心的风险勘探和开发试验、加强全层系资源评价、加速准备先导试验技术方案等建议,力争推动侏罗系孔隙型页岩油和气突破发现。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和气新认识,可能为真正开启侏罗系源岩油气"进源找油"、规模开发新征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邹才能杨智王红岩董大忠刘洪林施振生张斌孙莎莎刘德勋李贵中吴松涛庞正炼潘松圻袁懿琳
关键词:页岩油资源潜力
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被引量:17
2018年
作为一种由风化改造而成的油气储层,风化壳储层具有其特殊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已发现的风化壳储层,界定了风化壳储层的内涵,提出了三级分类方案,梳理了其全球分布及特征。认为风化壳储层可以分为隆升风化型和基岩风化型,在全球不同地区和层系上均有分布;岩性几乎包括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的所有岩石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孔隙(洞)型、裂缝型、孔缝复合型等均有发育;不同岩性的风化壳具有较独特的纵向结构和微观组构,纵向上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储集空间组合;平面上形成区域性分布的大型油气藏。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旋回叠合发育了多期大中型不整合面,风化壳储层分布广泛,油气勘探潜力大;东部断陷—坳陷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基岩风化型为主,中西部克拉通—前陆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隆升风化型为主。
毛治国崔景伟崔景伟王京红苏玲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
中国陆相重点盆地页岩层系液态烃形成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
<正>致密油是当前全球非常规石油发展的重点领域,页岩油是未来非常规石油发展的潜在资源,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基于北美和中国页岩层系液态烃地质特征系统比较研究,提出页岩层系液态烃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无稳定自然产能等2个基...
杨智邹才能付金华姚泾利刘新社吴松涛林森虎
关键词:液态烃
文献传递
页岩系统油气资源“有序聚集”理论及勘探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为例
<正>页岩层系蕴含丰度的矿产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需要厘定并认识其蕴含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目前已经证实页岩系统蕴含六类油气资源,包括泥岩裂缝油藏、致密油、页岩油、页岩气、致密气和油页岩。笔者依据油气资源类型被认识的过程、赋...
崔景伟朱如凯李士祥张忠义
致密油与页岩油内涵、特征、潜力及挑战被引量:197
2015年
致密油是当前全球非常规石油发展的亮点领域,页岩油是未来非常规石油发展的潜在资源。基于国内外页岩层系液态烃地质特征系统研究,提出致密油与页岩油的"甜点区"分布,应着眼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匹配评价;并指出中国有利页岩层系的特点是液态烃TOC〉2%(S1〉2mg/g),纹层状页岩或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孔隙度较高(致密油储集层孔隙度大于10%,页岩油储集层孔隙度大于3%),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含油饱和度60%~90%,较低原油黏度或较高地层压力,天然裂缝发育;对比北美有利页岩层系地质特征表明,北美有利页岩层系液态烃TOC大于4%,呈纹层状页岩或泥灰岩,孔隙度大于7%,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0%,含油饱和度50%~80%,API〉40°及压力系数大于1.30,天然裂缝发育。围绕中国陆相致密油与页岩油沉积储集层,初步提出陆相细粒沉积分布模式、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岩混合成因的储集层岩石分类方案,初步预测技术可采资源量致密油约(20~25)×108t,页岩油约(30~60)×108t。陆相湖盆细粒沉积成因与分布、致密储集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结构、页岩层系液态烃充注及流动机制、页岩层系液态烃地球物理响应模型、资源潜力及"甜点区"评价预测等,将成为新时期非常规油气地质面临主要挑战与创新重点。
邹才能朱如凯白斌杨智侯连华查明付金华邵雨刘可禹曹宏袁选俊陶士振唐晓明王岚李婷婷
关键词:页岩油混积岩非常规油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12
2018年
粒度是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通过粒度资料分析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水动力条件,能有效判断储层的沉积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致密储层为例,在岩心观察、岩心样品粒度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并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和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主要发育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分选中等,磨圆中等—差,以牵引流为主;长8段沉积时期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次之;随着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减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致密油最有利的储集体。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环境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可指导研究区乃至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进一步勘探。
陈俊飞李琦李琦朱如凯
关键词:粒度特征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环境
多尺度测井资料的地震波响应特征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测量频率和记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存在研究尺度差异,这对井震资料的联合应用带来不利影响。为查明该种尺度效应,提高井震资料间匹配精度,现利用Backus 等效平均对构建的小尺度测井资料进行...
未晛曹宏杨志芳晏信飞卢明辉
关键词:AVO响应
论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区别和联系被引量:137
2015年
随着世界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延伸,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在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地质研究、勘探方法、'甜点区'评价、技术攻关、开发方式与开采模式等8个方面有本质区别。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和浮力圈闭成藏理论。非常规油气有两个关键标志:一是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二是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流不明显;两个关键参数为:一是孔隙度小于10%,二是孔喉直径小于1μm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m D。而常规油气,在上述标志和参数方面表现明显不同,孔隙度多介于10%~30%,渗透率多大于1m D。非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烃源岩特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及匹配关系,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生、储、盖、圈、运、保'六要素'及最佳匹配关系。非常规油气富集'甜点区'有8项评价标准,其中3项关键指标是TOC大于2%、孔隙度较高(致密油气>10%,页岩油气>3%)和微裂缝发育;常规油气核心评价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重点评价优质烃源灶、有利储集体、圈闭规模及有效的输导体系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相同点是,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两者具有相同的烃源系统、相同的初次运移动力、相似的油气组成等。基于成因和分布上的本质联系,常规—非常规油气表现为'有序聚集',成因上关联、空间上共生,形成一套统一的油气聚集体系。遵循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规律,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将两类油气资源整体考虑、协同发展。
邹才能陶士振白斌杨智朱如凯侯连华袁选俊张国生吴松涛庞正炼王岚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石油地质学页岩气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储层特征与油气聚集被引量:19
2015年
在分析中国沉积盆地内火山岩发育构造背景与分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统计和实验测试大量的火山岩储层岩心样品,分析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认为:中国沉积盆地内火山岩主要发育在石炭—二叠、侏罗—白垩和古近—新近等3套层系,主要形成于俯冲造山后伸展裂陷、克拉通地幔柱和断陷3种构造环境;不同岩性火山岩均可形成有效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以次生溶蚀孔、气孔、微裂缝为主,形成孔缝双介质储层;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基本不受埋深影响,以中—较高孔隙度、低—特低渗的Ⅲ类和Ⅳ类储层为主;火山岩储层邻近烃源岩发育,有利火山岩油气聚集成藏;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存在近源和远源2种聚集模式,东部断陷以近源聚集为主,火山岩与烃源岩互层,西部近源与远源均存在。该研究可为中国火山岩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毛治国朱如凯王京红苏玲都占海
关键词: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油气聚集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
Accumulation of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their coexistence characteristics in Chang7 shale formations of Ordos Basin in central China被引量:10
2019年
The Ordos Basin is the largest oil and gas producing basin in China, where tight oil, shale gas, oil shale, and othe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Chang7 subsection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shale layers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until now.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he maturity, depth and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s, the shale oil and gas resources from Chang7 region are divided into five zones that include an outcrop-shallow oil shale zone, a middle-matured and medium-burial shale oil zone, a medium-matured and medium-burial in situ conversion process (ICP) shale oil zone, a high-maturity and deep-burial shale gas zone, and an adjacent-interbedded tight sandstone oil zone. By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orderly evolu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coexistences in lacustrine shale forma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nd also a strategy of integrate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in the shale formations is proposed. Overall, the outcome of this study may guide on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other shale formations.
Jingwei CUIRukai ZHUZhiguo MAOShixiang LI
关键词:SHALEACCUMULATIONCOEXISTENCE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