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60076)

作品数:20 被引量:90H指数:5
相关作者:李霞谭少健靳荷梁皓范梓晰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角膜
  • 9篇基质
  • 8篇角膜基质
  • 6篇近视
  • 6篇高度近视
  • 4篇内障
  • 4篇细胞
  • 4篇基质细胞
  • 4篇白内障
  • 3篇体外
  • 3篇人工晶状体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膜损伤
  • 3篇晶状体
  • 3篇化生
  • 3篇角膜基质细胞
  • 3篇角膜损伤
  • 3篇角膜损伤修复
  • 2篇手术

机构

  • 20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李霞
  • 8篇谭少健
  • 6篇靳荷
  • 5篇梁皓
  • 5篇范梓晰
  • 3篇唐东永
  • 3篇何剑
  • 3篇李杰
  • 2篇周卫为
  • 2篇黄宝宇
  • 1篇刘彩娟
  • 1篇粱皓
  • 1篇彭薇
  • 1篇张露

传媒

  • 7篇中华实验眼科...
  • 3篇眼科新进展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3篇微创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化生长因子-β1介导的角膜基质细胞外基质纤维化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构建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 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纤维化是角膜瘢痕形成的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引起角膜基质过度产生ECM.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构建了角膜基质三维培养模型,而将TGF-β1添加于该三维培养体系中是否可达到构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有待研究.目的 评估TGF-β1对该三维培养模型中ECM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确定该三维培养体系是否可以作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的体外三维培养候选模型.方法分离新鲜成年牛角膜,并在基础培养液(DMEM/F12+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中进行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将5×105个牛角膜基质细胞收集于15 ml离心管中构建体外三维培养模型(Pellet),根据培养液中添加的TGF-β1质量浓度的不同分为基础培养液组(无TGF-β1)、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和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于培养2周时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法(Calcein-AM/PI)法进行细胞活性测定;分别于培养后48 h、1周和2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ellet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 Ⅰ)、ColⅢ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结果 Pellet模型培养后48 h,角膜基质细胞开始抱团,培养后2周经Calcein AM/PI染色证实绝大多数细胞存活.培养后48 h、1周和2周,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和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角膜基质细胞中α-SMA、Col Ⅰ和ColⅢ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基础培养液组,3个组间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696.745,P<0.001;F分组=35.166,P<0.001;F分组=33.677,P<0.001),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α-SMA、Col Ⅰ和ColⅢ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863,P<0.05;F时间=298.614,P<0.001;F时间=607.472,P<0.001);ColⅢmRNA合成速率均大于Col Ⅰ mRNA的合成速率;Western blot检�
靳荷罗世男范梓晰李杰周卫为李霞
关键词:角膜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外基质纤维化
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种子细胞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构建牛角膜基质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模型Pellet中种子细胞的选择。方法:分离原代牛角膜基质细胞,分别选取p0、p1牛角膜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分为两组(p0组、p1组)进行Pellet模型的构建,以含10%FBS(fatal bovine serum)的DMEM培养基培养2周,大体观察培养模型生长趋势;培养3周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细胞活性及细胞外基质的形成情况。结果:p0组Pellet模型构建不成功,2周后观察细胞未见明显抱团生长,震荡易松散,无法进行HE及MASSON染色。p1组Pellet模型构建成功,培养2周后大体观显示,细胞明显抱团生长,呈粒状,震荡不散开。培养3周后HE染色显示,细胞密集生长,细胞团中坏死细胞极少;MASSON染色显示可以形成细胞外基质。结论:第一代牛角膜基质细胞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成功构建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
范梓晰靳荷李杰李霞
关键词:角膜基质细胞种子细胞
角膜穿通伤早期兔眼角膜上皮基底膜的修复和再生过程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角膜穿通伤早期兔眼角膜上皮基底膜(EBM)的修复和再生过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建模后1、3、5、7、14、21和30 d组,每组6只,均取右眼建模作为实验眼。另取6只未经任何处理的新西兰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2.0 mm环钻建立兔角膜环钻穿通伤模型。建模后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Image J软件测定角膜荧光素着色面积评估上皮愈合情况,Fantes分级量表评估角膜混浊程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和基质修复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BM再生情况。结果兔角膜穿通伤后各组角膜荧光素染色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8.88,P<0.01),其中建模后1、3、5、7和14 d组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面积分别为(4.00±0.10)、(3.11±0.10)、(2.00±0.06)、(0.90±0.04)和(0.67±0.03)mm2,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面积逐渐缩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21 d和30 d组均未见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建模后1、3、5、7、14、21和30 d组角膜混浊程度评分分别为3.44±0.53、0.67±0.25、1.33±0.50、2.11±0.60、2.44±0.53、3.22±0.44和3.78±0.44,建模后1~5 d角膜混浊评分下降,建模后5~30 d角膜混浊评分逐渐升高,各组角膜混浊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82,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角膜伤口区开始由纤维斑块填充,建模后3 d组单层上皮覆盖,建模后5 d组大量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填充,建模后21 d及30 d组前部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紧密。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伤口区由肌成纤维细胞及不规则胶原纤维填充,建模后21 d角膜基质开始重塑,EBM于建模后21 d和30 d开始不完全再生。结论兔角膜穿通伤后角膜纤维化启动并逐渐加重,EBM不完全再生。
徐路星吴金玲王霜宁李霞
关键词:角膜损伤修复穿通伤
转化生长因子-β促角膜基质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被引量:3
2015年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角膜基质瘢痕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而且是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异常沉积及胶原纤维结构异常的关键调控因子.TGF-β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分泌、具有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家族,必须激活才具备效应.TGF-β主要通过与相关受体结合后激活Smads信号通路才能发挥作用.TGF-β可刺激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合成和分泌,引起ECM合成与降解失调.TGF-β通过上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下调硫酸角质素蛋白聚糖(KSPGs)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从而抑制ECM降解.近年来,TGF-β因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而成为抗瘢痕形成的研究热点.就TGF-β的生物学特征、TGF-β受体(TGFF-βR)、Smads信号通路及TGF-β促角膜基质瘢痕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罗世男李霞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角膜基质瘢痕形成分子机制
儿童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7年
儿童白内障手术步骤较多,儿童眼的解剖学特点及白内障的不同状态常常需要变更手术操作技术,术中、术后并发症较成人多,术后随访观察须严密,视力重建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与付出,这些都使儿童白内障的治疗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儿童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的研究领域有了以下更新:23G及25G玻璃体切割机用于儿童白内障手术,使儿童白内障摘出术实现无缝线;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美国婴儿无晶状体跟的治疗项目(IATS)的近期、中期研究结果已经逐步报道;大样本、远期观察的回顾性研究对儿童白内障术后眼内出血、眼内炎、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视轴再混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及其结局都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就儿童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理解和重视儿童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及其防范、随访及处理。
朱彰灏李霞
关键词:儿童白内障并发症手术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
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所设计的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案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无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三组:1年龄小于40岁不合并有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这部分病人接受有晶状体眼的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40眼),进行术后早期及远期视觉质量评价、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估等;2合并有白内障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5例37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3合并有白内障而近视度数较低的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rray 25例31眼,IQ Restor13例26眼),完成术后视力、对眼镜依赖程度评估等。结果 Artisan植入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觉效果良好,远期观察安全;Bigbag植入组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低度数人工晶状体;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视觉效果良好,临床满意度优秀。结论个性化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使不同条件的高度近视患者在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兼具了安全稳定的临床效果。
靳荷范梓晰李霞梁皓谭少健
关键词:个性化人工晶状体高度近视
Cogan综合征二例被引量:1
2015年
例1女,53岁。因双眼视物模糊、畏光、流泪、头晕半年于2011年3月22日来诊。同时伴有听力下降。半年期间,因相同症状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多次被诊断为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本次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5,左眼0.6。双眼球结膜透明,上下睑结膜轻度充血。双眼角膜基质层混浊,颞下方见斑片状水肿,角膜近周边处可见毛刷样新生血管生长,伴影子血管(图A),双眼角膜病变基本对称。其余眼部表现正常。
范梓晰靳荷黄里佳李霞
关键词:COGAN综合征病毒性角膜炎新生血管生长急性结膜炎角膜基质层裸眼视力
三维培养与角膜基质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二维平面是最常见的体外细胞培养方式,其支持细胞生长的底物是由聚苯乙烯或玻璃制成,所提供的培养平面是扁平的,这是绝大多数研究中细胞的生长与黏附的形式。
李霞谭少健
关键词:角膜基质
Artisan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偏心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Artisan屈光性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远期随访人工晶状体在眼内位置及其偏心发生情况,以提高PIOL在眼内长期正位率及眼内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高度近视患者行PIOL植入术后随访3年以上(平均4.5年)患者20例40只眼,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植入PIOL正位组和偏上组,对比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等临床指标,裂隙灯观察PIOL在前房位置,眼前段照相后测量PIOL在眼内位置,PIOL植入术后远期眼内偏心情况,及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术后三年以上观察,34只眼裸眼视力t〉0.5,占87.18%。所有术眼(100%)最佳矫正视力I〉0.5。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34D(0.1.25D)。术中植入PIOL光学中心位于瞳孔正中位共30只眼平均观察4.8年(4~6.25年),随诊时16只眼发生PIOL下移,其中6只眼下移明显;平均下移(0.52±0.12)mm,10只眼发生轻度下移,平均下移(0.22±0.12)mm;3例4只眼发生PIOL不全脱位,其中3只眼发生于眼部外伤后,1只眼发生于分娩后;10只眼PIOL眼内位置无明显改变。术中植入PIOL光学中心位于瞳孔中央轻度偏上10只眼[PIOL光学中心位于瞳孔中央偏上方平均(0.38±0.10)mm,平均观察3.4年(3~4年],目前正位5只眼,保持轻度偏上5只眼,平均偏上(0.26±0.13)mm。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在PIOL术后居中组、轻度偏上组和轻度偏下组安全稳定,明显下移及脱位患者ECD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效果良好,长期随访发现部分病例发生偏心,伴角膜内皮细胞不同程度的下降,术中固定PIOL稍微偏上可能可以对抗术后重力对PIOL的长期作用,从而提高PIOL的长期正位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刘彩娟粱皓谭少健李霞
关键词:高度近视偏心远期观察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IQ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6例(5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MIOL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对照组(IQ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检测术前视力、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屈光状态,问卷调查术后视近时对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患者的主观视觉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整体满意度、眩光、夜间视物模糊及色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OL组裸眼近视力,视近距时满意度和视近距时脱镜率,MIOL组优于IQ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相比,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AcrySof IQ ReSTOR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近距离工作脱镜率高。
范梓晰靳荷谭少健梁皓黄宝宇李霞
关键词:高度近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