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60026)

作品数:13 被引量:81H指数:7
相关作者:王政昆练硝朱万龙贾婷王睿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学院西昌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姬鼠
  • 5篇树鼩
  • 5篇中缅树鼩
  • 5篇高山姬鼠
  • 4篇大绒鼠
  • 3篇冷暴露
  • 3篇产热特征
  • 2篇蒸发失水
  • 2篇失水
  • 2篇适应性产热
  • 2篇体温调节
  • 2篇冷驯化
  • 2篇肝脏
  • 1篇代谢
  • 1篇质子漏
  • 1篇中华姬鼠
  • 1篇适应性
  • 1篇头骨
  • 1篇能量代谢
  • 1篇偶联蛋白

机构

  • 13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大理学院
  • 1篇西昌学院

作者

  • 13篇王政昆
  • 7篇练硝
  • 5篇朱万龙
  • 4篇王睿
  • 4篇刘春燕
  • 4篇王蓓
  • 4篇谢静
  • 4篇贾婷
  • 3篇龚正达
  • 2篇孟丽华
  • 2篇徐伟江
  • 2篇朱莉萍
  • 1篇王海
  • 1篇张武先
  • 1篇李晓婷
  • 1篇练销
  • 1篇张麟
  • 1篇姜文秀
  • 1篇王颖
  • 1篇蔡金红

传媒

  • 6篇兽类学报
  • 4篇动物学杂志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暴露对中缅树鼩适应性产热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在冷暴露(5±1℃)1d,7d,14d和21d对中缅树鼩的肝脏、心脏、膈肌、腓肠肌和褐色脂肪组织(BAT)的总蛋白和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的状态Ⅳ呼吸能力、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及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暴露过程中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对低温的反应比总蛋白的反应剧烈,心脏和BAT组织的线粒体蛋白含量也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但腓肠肌的反应较为温和;各组织线粒体的状态Ⅳ呼吸能力均显著增强,除腓肠肌外其它各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也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急剧增加。说明在低温条件下,肝脏、腓肠肌、心脏和BAT等组织都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在自然生境中,低温是重要的刺激产热的调节因子。
谢静朱莉萍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适应性产热冷暴露
光照和温度对大绒鼠产热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解横断山地区大绒鼠对光照和温度两个因子的适应性特征,将大绒鼠分为4组,分别于5±1℃,6L∶18D;5±1℃,18L∶6D;30±1℃,6L∶18D和30±1℃,18L∶6D4个条件下驯化28d。分别测定了对照组(0d)和驯化28d后,每一个体的体重、体温和产热能力;并测定驯化28d后4组大绒鼠个体的肝脏和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温诱导下大绒鼠体重下降,体温降低,静止代谢率升高,非颤抖性产热能力增加,肝脏和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活性也出现相应提升;在高温下出现与低温时相反的现象;但光照周期对大绒鼠的体重、体温、产热能力及肝脏和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推测由于横断山的低纬度、高海拔特征可能导致大绒鼠在季节适应过程中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光照。
刘春燕徐伟江蔡金红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大绒鼠光周期温度适应性产热
中缅树鼩肝在冷适应条件下的产热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东洋界特有小型哺乳动物。本研究测定了中缅树鼩冷驯化实验组(7d、14d、21d、28d)与对照组(0d)中肝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的变化,探讨中缅树鼩对不同冷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肝产热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冷驯化条件下,中缅树鼩产热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总蛋白含量、肝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有着显著的提高,在28d后分别增加了39.9%、39.3%、84.9%、181.1%,因此,肝在中缅树鼩冷适应产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从生理生态方面为树鼩的岛屿起源学说提供依据。
张麟王睿杨芳谢静王政昆龚正达郭宪国
关键词:中缅树鼩冷适应产热特征
冷暴露对中缅树鼩褐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自备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在(5±1)℃冷暴露0 d、7 d、14 d、21d、28 d时,褐色脂肪组织(BAT)中解偶联蛋白1(UCP1)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冷暴露时间的延长,中缅树鼩的体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均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BAT线粒体总蛋白和UCP1的含量也呈增加的趋势,其中UCP1的含量在28 d时达到极显著水平,比对照组增加了55.9%。说明冷暴露能够诱导中缅树鼩UCP1表达增加,从而使其适应性产热增加。
谢静王政昆张武先朱莉萍
关键词:中缅树鼩冷暴露解偶联蛋白-1酶联免疫
冷驯化条件下高山姬鼠能量对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为进一步了解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对策,本文主要研究了横断山的外来物种——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持续冷暴露28d的能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驯化时间延长,体重和体温降低;摄入能、消化能和可代谢能增加,至21d后这3项指标又下降;BMR和NST增加,并且28d后它们分别是对照组的187.19%和155.97%;(NST-BMR)/BMR比值7d时增加到1.02,21d后下降至0.53,并保持稳定。因此,在持续冷暴露下,高山姬鼠采取适当降低体重和体温、增加能量摄入、增加BMR和NST产热等途径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但是NST在产热中的作用逐渐降低。这种能量模式很可能代表了一种外来小型啮齿动物对于在横断山生存独特的能量适应策略。
姜文秀王蓓王睿王政昆
关键词:高山姬鼠冷驯化BMRNST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2
2009年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条件下高山姬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高山姬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胃、小肠、大肠的各项指标及盲肠去内容物重、干重均于食物质量较好的6月、9月份较高;盲肠长度和含内容物重于3月、11月份较高。高山姬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影响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说明其有能力适应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
王蓓朱万龙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高山姬鼠消化道
云南不同地区中缅树鼩头骨形态特征的比较被引量:11
2009年
中缅树鼩为东洋界热带亚热带特有类群。本研究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分布于滇中高原(禄劝县)和横断山地区(剑川县、丽江市和云龙县)的中缅树鼩头骨侧面、腹面、背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显示头骨侧面和下颌侧面更适宜于区分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地区的中缅树鼩;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多集中在鼻骨和臼齿,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地区的中缅树鼩头骨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因此,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地区的中缅树鼩从头骨形态上可以区分开来,并且差异仅仅发生在种群水平,这可能反映了其对特定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
贾婷林爱青王睿朱万龙肖彩虹刘春燕孟丽华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头骨
横断山区中华姬鼠的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被引量:9
2009年
为探讨中华姬鼠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该鼠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指标随环境温度从-5℃~35℃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华姬鼠的热中性区(TNZ)为20℃~30℃,平均体温为37.2±0.3℃,体温在20℃~30℃范围内维持恒定;基础代谢率为3.17±0.08mlO2/g·h,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为5.99±0.58mlO2/g·h,非颤抖性产热范围(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与基础代谢率的比率)为1.90,平均最小热传导(C。)为0.16±0.02mlO2/g·h℃,热中性区内,中华姬鼠的F值(RMR/Kleiber期望RMR)/(C/Bradley期望C)为1.58±0.10,中华姬鼠的蒸发失水随着温度增高而增加,蒸发失水在35℃达到峰值,为0.10±0.02mgH2O/g·h。这些结果表明中华姬鼠对林地的适应特征是: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相对较低,最小热传导率与期望值相当,热中性区较宽,下临界温度较低;较高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范围;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占一定地位;这些特征与该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可能是该物种对横断山区的适应对策。
李晓婷王睿王蓓孟丽华刘春燕王政昆
关键词:中华姬鼠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基础代谢率
冷暴露对中缅树鼩肝脏、膈肌和心肌线粒体呼吸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在4℃急性冷暴露(1h,4h,8h,24h)和持续冷暴露(7d,14d,28d)条件下,测定中缅树鼩膈肌、心肌和肝脏的线粒体状态Ⅲ呼吸、状态Ⅳ呼吸、呼吸控制率(RCR)、线粒体蛋白含量以及肝脏线粒体P/O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肝脏线粒体状态Ⅲ、状态Ⅳ呼吸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呼吸速率均极显著增加,在28d后分别增加了132.9%、124.4%(P<0.01),RCR与对照比较,在8h和7d组分别显著增加了35.8%和48.4%(P<0.05),线粒体蛋白含量也极显著增加,在28d后增加了104.7%(P<0.01),P/O值在整个低温处理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在28d后降低了40.2%,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膈肌线粒体状态Ⅲ呼吸在整个低温处理期间没有显著变化,状态Ⅳ呼吸在28d达到极显著增加(P<0.01,64.9%),RCR在28d后显著降低(P<0.05,42.1%),线粒体蛋白只有4h组有极显著增加(P<0.01,45.2%);心肌的状态Ⅲ呼吸在8h组有着极显著的增加(P<0.01,54.7%),状态Ⅳ呼吸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28d后增加了94.7%(P<0.01),RCR在28d后降低37.8%(P<0.01),线粒体蛋白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8h组下降37.8%(P<0.01),28d增加25.2%(P<0.05)。说明中缅树鼩在冷胁迫的条件下肝脏线粒体呼吸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为状态Ⅳ呼吸即质子漏产热的显著增强,膈肌和心肌的线粒体呼吸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变化,补偿了冷胁迫条件下中缅树鼩增加的能量需求,是中缅树鼩在冷胁迫中重要的适应对策。
谢静王颖练销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膈肌肝脏质子漏
冷驯化对大绒鼠和高山姬鼠肝脏线粒体呼吸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分别测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冷驯化组(7d、14d、21d、28d)与对照组(0d)中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呼吸磷氧比的变化以及较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相应项,探讨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对不同冷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肝脏产热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冷驯化条件下,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产热显著增加,无论是大绒鼠还是高山姬鼠实验组比对照组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呼吸磷氧比有着显著的提高,在两者的比较中,在同等冷驯化条件下高山姬鼠增加的程度高于大绒鼠。
朱万龙王海贾婷练硝徐伟江龚正达郭宪国王政昆
关键词:冷驯化肝脏线粒体呼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