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2471084)
- 作品数:9 被引量:215H指数:7
- 相关作者:程名望史清华潘烜阮青松王莉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结构与收入水平关系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根据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观察期内,从劳动力结构看,外出就业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规模多于女性,外出就业的平均年龄趋于上升;从工资水平看,外出就业的总体工资水平明显上升,个体工资水平与受教育时间的长度是正向变动。外出就业的收入高低还与农户家庭成员是否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相关。
- 史清华程名望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就业结构
-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被引量:56
- 2012年
-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 程名望潘烜
- 关键词:家庭特征农村非农就业PROBIT模型
- 工作时间、业余生活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1
- 2012年
- 本文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在城就业的工作时间和业余生活做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劳动法》规定的标准,而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较多的工作时间和单调的业余生活表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就业环境并不乐观,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之一。完善制度设计、逐步改善农民工在城就业的生存状态和就业环境是城镇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
- 关键词:农民工工作时间业余生活城镇就业
- 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模型与实证
- 在新农村建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下,基于理论模型和845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就业风险、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风险比较大,总体形势不容乐...
- 程名望史清华
-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劳动力农民工工资农民工进城
- 文献传递
-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9
- 2010年
- 本文运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个体特征来看,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更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更不愿意外出务工;就家庭特征来看,"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经营主业"、"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乡村干部户"、"是否党员户"、"是否军烈属户"和"是否五保户"等变量对农民外出务工影响显著,而"家庭类型"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在制定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转移者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因素,特别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 程名望史清华
- 关键词:家庭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PROBIT模型
- 就业风险、就业环境、就业条件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沪鲁晋364份务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3
- 2010年
-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基于沪鲁晋36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就业风险、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风险比较大,总体形势并不乐观。降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风险、改善城镇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程名望史清华
- 关键词:就业风险就业环境就业条件劳动力转移
- 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模型与实证被引量:7
- 2010年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就业风险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且创新性地发现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传导机制是间接的;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自身能力、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风险较大,形势不容乐观。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改善城镇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风险,以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平稳性和持续性。
- 程名望潘烜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就业环境就业条件
- 资本投入、耕地保护、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被引量:49
- 2010年
-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走过的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动态模型和基于1978-2008年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较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较少的土地资源禀赋是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始动力和内在根本原因,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使得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农地荒芜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资本投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影响显著,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既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两个效应相互作用或抵消,使得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中国在选择经济发展路径时,应该考虑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本国富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 程名望阮青松
- 关键词:资本投入耕地保护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
- 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调查分析:2000-2008被引量:7
- 2009年
-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年龄、性别、学历、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 程名望王莉
-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力转移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动态模型与解释被引量:8
- 2010年
-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本文的动态模型表明: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参照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本文创新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贫困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此时,其大部分劳动力被吸附在农业上,工业难以发展,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状态。
- 程名望史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