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30050)

作品数:7 被引量:105H指数:3
相关作者:鹿化煜王先彦弋双文孙雪峰周亚利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气候
  • 1篇地理分布
  • 1篇第四纪
  • 1篇东北部
  • 1篇新生代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变化
  • 1篇英文
  • 1篇上新世
  • 1篇释光测年
  • 1篇气候记录
  • 1篇茄科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 1篇全球变冷
  • 1篇晚第四纪
  • 1篇晚新生代
  • 1篇温带
  • 1篇温带气候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安康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作者

  • 3篇鹿化煜
  • 2篇孙雪峰
  • 2篇弋双文
  • 2篇王先彦
  • 1篇李郎平
  • 1篇王晓勇
  • 1篇张玉玲
  • 1篇李良千
  • 1篇刘全玉
  • 1篇王宇飞
  • 1篇周亚利
  • 1篇杨冬之
  • 1篇张志耘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距今约15~10ka黄土高原侵蚀事件被引量:26
2006年
中国黄土堆积作为晚新生代陆相最好的古气候记录之一,得到了众多研究,其揭示的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意义.但是,中国黄土研究中还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或假设没有得到证实,从而使一些研究结论受到质疑.为了进一步认识黄土堆积的连续性、绝对年龄和时间分辨率等问题,对黄土高原西北-东南方向上代表性的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间距10cm的连续光释光年龄测定和古气候替代性指标测试,获得了108个绝对年龄数据.结果发现,在黄土高原塬区代表性的晚第四纪黄土剖面中存在约4~5ka的间断.这一直接的年代学证据表明,在千年时间尺度上黄土沉积是不连续的.新的年代证据指出,以前基于粉尘沉降模式获得的时间标尺是不准确的,从而使已发表的关于亚轨道时间尺度黄土古气候记录的研究工作需要重新审视.初步分析认为,黄土堆积的加剧侵蚀可能受气候变化控制.
鹿化煜Thomas Stevens弋双文孙雪峰
关键词:黄土高原光释光测年古气候记录晚第四纪
Pliocene charcoals from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studies of prehistoric wildfires被引量:1
2011年
Charcoals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late Pliocene sediments of the Taigu Basin,Shanxi Province,China,have been identified as Ulmus sp.(Ulmaceae),Prunus sp.,Maloidoxylon sp.(Rosaceae),and Maclura sp.(Moraceae).These taxa,along with the previously known fossils,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temperate climate and local wildfire at that time.Charcoals of trees and/or shrubs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se charcoals demonstrate that crown fires and surface fires occurred in the Taigu Basin during the middle-late Pliocene.
CHENG YeMingJIANG XiaoMeiLI ChengSenWANG YuFei
关键词:上新世形态学变化温带气候
天仙子族(茄科)的花粉形态补充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英文)
2009年
在扫描电镜下研究了茄科天仙子族7属及颠茄属、茄参属和枸杞属3属共10属2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天仙子族的花粉粒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和长球形;萌发孔类型有无萌发孔、不规则的拟孔、3沟、4沟、3~4沟、散沟和3孔沟;外壁纹饰为小刺状、瘤状、各式条纹状、条纹-穴状、条纹-网状、皱波状、细网状和网状。沟膜近光滑、具小颗粒、具小刺状突起或具瘤状突起。各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在萌发孔的有无、萌发孔的类型和外壁纹饰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可以作为探讨属间分类和系统关系的重要依据。天仙子族植物花粉萌发孔的演化趋势为:无萌发孔→3、4沟→3孔沟。无萌发孔的山莨菪属是原始类群,三孔沟的马尿泡和天仙子等属是进化类群。还讨论了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之处和可能的原因。
张志耘杨冬之Joongku Lee李良千
关键词:花粉形态茄科系统学意义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被引量:43
2007年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254~188ka,334~279ka,428~385ka,576~471ka,670~658ka,748~706ka,788~760ka,883~853ka,1000~967ka,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188~130ka,380—334ka,471—428ka,658~576ka,853~788ka,1273~1265ka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鹿化煜王先彦孙雪峰王晓勇弋双文周亚利刘全玉
关键词:青藏高原黄土地层磁化率
草问荆(木贼科)的地理分布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整合全球植物志文献资料,结合调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植物标本馆(BJFC)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植物标本馆(IFP)馆藏腊叶标本,以及进行野外观测,获取了草问荆的地理分布数据。采用地理绘图软件MapInfo Professional8.0,绘制草问荆在中国及世界的资源分布图,首次提供了其在中国的详细分布资料,为深入理解和开发草问荆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学基本数据。
张玉玲Albert G.Ablaev王宇飞
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与全球变冷联系的风尘沉积证据被引量:35
2008年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更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因此,亚洲中部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发展趋势一直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关于晚新生代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的驱动机制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控制着亚洲中部的干旱化过程,随着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亚洲干旱气候逐步增强;二是晚新生代全球变冷直接驱动着亚洲变干,全球变冷是主导因素。中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堆积的黄土-红粘土序列是指示亚洲干旱化过程良好的地质记录,通过对新获得的风尘堆积记录的分析,发现在晚新生代中国风尘堆积的时空演化与全球变冷有较好的对应,全球变冷可以促使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并加强粉尘活动,而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和时间还不清楚,进而认为是全球变冷而不是青藏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内陆的阶段性变干。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以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气候的结论可能高估了青藏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关于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干旱化的结论还需要检验。
鹿化煜王先彦李郎平
关键词:干旱化晚新生代全球变冷风尘堆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