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项目(LWR21999094)

作品数:12 被引量:296H指数:10
相关作者: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陈文罗彩云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阿德莱德大学Adelaide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轮作
  • 5篇黄土高原
  • 4篇有机碳
  • 4篇小麦
  • 4篇轮作系统
  • 4篇耕作
  • 3篇苜蓿
  • 3篇保护性耕作
  • 3篇大豆
  • 2篇冬小麦
  • 2篇易氧化有机碳
  • 2篇生物量碳
  • 2篇水分
  • 2篇水土
  • 2篇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耕作
  • 2篇土壤全氮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机构

  • 12篇兰州大学
  • 2篇阿德莱德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Adelai...

作者

  • 12篇沈禹颖
  • 10篇南志标
  • 9篇高崇岳
  • 4篇陈文
  • 3篇罗彩云
  • 2篇王先之
  • 2篇牛伊宁
  • 2篇杨晶
  • 2篇樊丽琴
  • 1篇郑丽娜
  • 1篇郭玉霞
  • 1篇李峻成
  • 1篇谢田玲
  • 1篇邹亚丽
  • 1篇段廷玉
  • 1篇陆妮
  • 1篇李春杰
  • 1篇谭广洋
  • 1篇周少平
  • 1篇王明明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草业学报
  • 2篇草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草原与草坪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7
2010年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关键词:免耕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氮比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36
2005年
用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了不同耕作处理(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下小麦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并探讨了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土保持耕作第三年较传统耕作可以有效地增加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之土壤有机碳、全氮、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肥力变化反应迅速。
樊丽琴南志标沈禹颖高崇岳
关键词:水土保持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小麦产量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轮作系统磷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在黄土高原塬区,对保护性耕作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速效磷(availablephosphorus)和作物吸磷量进行了动态观测。保护性耕作处理为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对轮作系统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夏播大豆产量对秸秆覆盖有积极响应;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使土壤磷在0~5 cm层次表聚化,土壤磷含量随着保护性耕作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nts和ts处理下大豆籽粒吸磷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11%和82%,秸秆覆盖提高了作物对磷的吸收;小麦-大豆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揭示了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作物系统磷动态的影响,为该系统的磷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郑丽娜王先之沈禹颖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全磷速效磷轮作系统
APSIM模型的发展与应用被引量:62
2002年
土壤 作物模拟模型已成为向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个有效工具 .APSIM (AgriculturalProductionSystemSimulator)模型是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发研制的 ,用于模拟农业系统各生物过程 ,特别是气候风险下系统各组分生态和经济输出的机理模型 .APSIM已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干旱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带下的粘土、胀缩土 (duplex)、变性土 (vertisol)、粉粒砂壤、粉粒壤土和粉粒粘壤土等土壤上进行了验证和应用 ,可以用于小麦等 2 0余种作物的模拟 .APSIM模型在作物结构和轮作序列调整、作物产量。
沈禹颖南志标Bill BellottiMichael Robertson陈文邵新庆
关键词:APSIM模型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耕作下陇东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动态被引量:31
2005年
在陇东黄土高原定位研究了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4种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1)、耕作覆草(T2)、免耕(T3)和免耕覆草(T4)对作物产量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至2004年,经过2个轮作周期后,4个处理下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免耕+秸秆还田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比传统耕作处理下显著增加2.44g/kg,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和水稳性团粒结构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土保持耕作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积极促进作用。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可指示轻壤质地土壤对耕作措施的响应,水土保持耕作对产量增加的效应滞后于其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良好效应。
罗彩云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CHAN Yin樊丽琴
关键词:易氧化有机碳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区苜蓿与小麦轮作系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被引量:22
2004年
以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中苜蓿 (Med icag o sativa)和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研究材料 ,分别于 2 0 0 2年两种作物的拔节期 (分枝期 )、开花期、成熟期和幼苗期 (第 3茬分枝期 )取样 ,分离、鉴定了根部入侵真菌 ,测定了分离所得根部入侵真菌对其寄主作物及另一种轮作作物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在试验区内共分离到 2 7种根部入侵真菌 ,包括自小麦根系分离到 2 6种 ,苜蓿侧根分离到 2 3种 ,其中 2 2种为苜蓿和小麦共同的根部入侵真菌。两种作物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种明显不同 ,苜蓿根部最主要的 5种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尖镰孢 (Fusarium oxysporum) 17.0 %、大孢肉座菌 (Selinia sp.)15.4%、茎点霉 (Phoma medicaginis) 9.5%、腐皮镰孢 (F usarium solani) 6.7%及柱孢 (Cylindrocarp on destructans) 6.6% ;而小麦根部 5种最主要的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黑团孢 (Periconia sp.) 15.0 %、丝葚霉 (Pap ulaspora sp.) 12 .1%、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 5.4%、丝核菌 (Rhizoctonia sp.) 4.0 %及尖镰孢 3 .9% ;总的真菌分离率亦是苜蓿高于小麦。苜蓿与小麦的根段带菌率均有随生长季的延长而增高的特征。在试验条件下 ,参试的苜蓿、小麦根部入侵真菌对苜蓿和小麦均?
郭玉霞南志标李春杰沈禹颖高崇岳W.D.Bellotti陈文
关键词:黄土高原苜蓿轮作致病力植物病害
保护性耕作下陇东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29
2008年
在黄土高原西部连续5年定位观测了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的水分动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年内和年际的变率大,200cm内土壤含水量在350~600mm变动;土壤贮水量5—7月上旬因作物利用迅速下降,在雨季得到补充,到冬季缓慢下降;水保耕作措施对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生育期200cm土体耗水量影响不大,但秸秆覆盖能有效增加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没有造成轮作系统的减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免耕、秸秆覆盖可增加农民收入;在土地利用强度极高的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改大豆为利用营养体的豆科牧草。可提高系统的水分和光能利用率。
周少平谭广洋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Li Guangdi杨晶
关键词:水分动态轮作系统
苜蓿后茬冬小麦对氮素的响应及土壤氮素动态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2001至2004年,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定位研究了施氮和不施氮对比条件下,4龄苜蓿后茬冬小麦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4龄苜蓿后茬冬小麦产量对氮连续3年有响应,至第3茬,施氮显著增加籽粒产量(P<0.05),促进了第1茬冬小麦对氮的吸收,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第2茬冬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最高,达47%,不施氮下土壤氮素处于亏缺状态,第1年的亏缺量最大、第2年最小;施氮明显增加第2茬冬小麦0~60 cm 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且硝态氮的累积峰从2003年的0~60 cm土层,转移到2004年的60~200 cm, 表明氮有一定程度的向下淋溶.在黄土高原,4龄苜蓿后茬种植头茬作物可不施氮肥.
邹亚丽马效国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陈文罗彩云段廷玉陆妮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氮肥
黄土高原苜蓿-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产量响应被引量:38
2004年
2 0 0 1~ 2 0 0 3年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连续 3 a研究了紫花苜蓿 -冬小麦轮作系统中土壤 0~ 3 0 0 cm剖面水分动态特征 ,作物产量及其含 N量。处理包括 4龄苜蓿草地 (L C)、4龄苜蓿草地后茬持续休闲 (L F)、4龄苜蓿草地休闲 4个月后种植冬小麦(L Fl W) ,和 4龄苜蓿草地休闲 1个月后种植冬小麦 (L Fs W)。结果表明 ,种植 4a苜蓿后春季翻挖实施休闲至冬小麦播种(L Fl W)的 4个月期间 ,降雨的入渗深度为 150 cm,而苜蓿秋季翻挖休闲至小麦播种 (L Fs W)的一个月间 ,降雨在土壤内的入渗深度为 90 cm,不同休闲长度对头茬冬小麦土壤 0~ 90 cm水分贮存量无显著影响 ,亦不影响头茬冬小麦的出苗和出苗数。苜蓿后茬完全休闲 (L F)一个生长季后 ,60~ 90 cm土壤水分含量达田间最大重力持水量 (Drainage U pper L imit DU L )的 93 % ,0~ 3 0 0cm剖面土壤贮水量达 670 mm ,是剖面田间最大重力持水量 (DUL )的 78% ;L Fl W和 L Fs W处理下头茬小麦籽粒产量之间差异显著 (P<0 .0 5) ,收获指数和千粒重等指数无显著差异 ;L Fl W和 L Fs W处理中获得的二茬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 ;连续种植苜蓿与种植小麦有接近的生物量 ,但苜蓿地植物总 N的输出量较小麦田高 2~ 3倍。由于黄土高原降雨变率大 ,因此预测土壤含水量动态有?
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Bellotti W.D陈文
关键词:黄土高原苜蓿冬小麦轮作土壤水分草地农业
保护性耕作下黄土高原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健康评价被引量:13
2011年
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的2年3熟粮豆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了0~5和5~10 cm土壤全碳、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等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7年后,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比t处理显著增加22.9%、25.3%和42.6%,0~5 cm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以nts最高,t处理最低。在0~10 cm土层内,免耕促进了土壤碳的表聚化,但耕作有助于秸秆有机碳在土壤剖面的均匀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尺度下微生物量碳和氮是反映耕作措施的敏感指标,中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可以敏感反映土壤健康状况。
王明明李峻成沈禹颖
关键词: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