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SH049)

作品数:8 被引量:429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欣赵德余马磊孙明王甫勤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公平
  • 2篇收入分配
  • 2篇资本
  • 2篇公平感
  • 1篇在职
  • 1篇正义理论
  • 1篇职工工资
  • 1篇中产阶层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居民
  • 1篇人力资本
  • 1篇社会公平
  • 1篇伦理
  • 1篇伦理学
  • 1篇逻辑
  • 1篇民众
  • 1篇阶层
  • 1篇阶层地位
  • 1篇阶层结构
  • 1篇阶层认同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赵德余
  • 2篇刘欣
  • 1篇吴菲
  • 1篇孙明
  • 1篇王甫勤
  • 1篇孔明
  • 1篇马磊

传媒

  • 3篇社会学研究
  • 2篇社会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被引量:80
2009年
本文将中国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置于市场转型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以2005年中国综合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分配制度的市场化和个人理性因素对民众分配公平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分配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树立了应得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同时这种分配公平观也获得了合法性的社会基础;而平均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却得到了社会底层的支持,构成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分配公平观的"分裂意识",并对应得原则的公平观以及市场分配制度的合法性形成了挑战。
孙明
当代西方主流政治伦理学与中国新时期分配政策的发展被引量:1
2009年
当前,西方主流社会正义理论主要有四种,即功利主义正义论、Rawls正义论、Nozick自由主义正义论及Stn能力正义论,它们对社会经济政策产生了广泛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正义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演化。中国最近20多年的改革经验表明,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取向虽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但其政治哲学基础或内涵却已经变得更加灵活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赵德余
关键词:正义理论价值逻辑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被引量:62
2010年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解释,学界有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理论取向。笔者整合两种理论解释,同时考虑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提出一个影响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型。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数据对这一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力资本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市场部门对劳动力的分割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力资本和市场部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人力资本越多的劳动力越容易进入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同时,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也能为内部劳动力提供更多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
王甫勤
关键词: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分配社会公平
不公平有几何?——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感的测量被引量:9
2010年
文章首先通过批判性地介绍几种已有的公平感测量方法,选取其中最为合适的一种在CGSS2005数据基础上测量中国城市居民的反身性公平感和非反身性公平感。其次,分别以性别、年龄、教育和单位体制变量分组,从多方面呈现了两种公平感在中国的现状。最后,作者通过使用对总体样本进行随机性拆分得到的两个样本对此测量方法的信度进行了验证。
吴菲
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1950-2003)被引量:31
2011年
本文从代际流动的视角出发,以一般资本理论和制度分析作为理论框架,力图揭示改革前后家庭背景影响子代干部地位获得的机制。笔者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的数据,对建立的一组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干部"逆向选拔"的制度安排下,军人子弟凭借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入党中的优势最有可能成为干部;改革后干部录用制度向"绩效选拔"转变,干部、知识分子的后代通过入党、升学这两个中间机制也在干部选拔中占优势,尤其是中高层干部存在明显的地位再生产。
孔明
关键词:家庭背景干部选拔资本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被引量:135
2007年
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刘欣
关键词:阶层结构中产阶层阶层地位阶层认同
工会组织在职工工资决定中的影响与作用:来自上海的经验被引量:6
2011年
企业与工会对集体工资谈判协议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对合作收益的预期,其中,工会期望提高工人的工资及其相关的福利或非货币收益水平,而企业则期望由此获得来自工会服务、员工激励改进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的收益回报,工会增强对企业合作潜在收益的发掘和创造将有助于提高自愿达成集体行动的动力。工会参与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谈判的实施效果不仅仅与工会领导层的产生方式及其相关的协调能力有关,而且还与行业特征、单位类型以及职工的个体特征因素相关。文章对上海市普陀区区域性与行业性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案例为例加以分析,利用上海市总工会200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提供相关的数据。
赵德余
关键词:工会组织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被引量:158
2010年
关于影响人们公平感的因素的解释,基于自利理论的"结构决定论"强调,人们的分配公平感是由其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认为现存的分配状况是公平的;而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局部比较论"则强调,人们在局部范围内与他人或自己过去状况的比较影响着人们的分配公平感。由这两种理论论辩出发,本文提出了两组相互竞争的研究假设,并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资料予以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主要是由相对比较因素决定的,无论是与自己过去的状况相比,还是与其他人的状况相比,局部比较论假设都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本研究基本上否定了"结构决定论"的观点,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并非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就越认为自己的收入所得是公平的。
马磊刘欣
关键词:分配公平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