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34)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徐雁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3篇清代
  • 3篇文学
  • 2篇代文
  • 2篇世家
  • 2篇清代文学
  • 2篇文学世家
  • 1篇地域文化
  • 1篇意蕴
  • 1篇诗人
  • 1篇诗人群体
  • 1篇女性
  • 1篇琵琶
  • 1篇琵琶行
  • 1篇文赋
  • 1篇文化
  • 1篇文化意蕴
  • 1篇文体
  • 1篇文体研究
  • 1篇文学女性
  • 1篇联姻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徐雁平

传媒

  • 1篇文学遗产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被引量:11
2011年
序是古代诸文体系列中的大宗,家集总序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本文以二百一十六篇清代家集总序为文献依据,在考察其功用的同时,分析这一文体的形成机制、文体特色及其文化意蕴;指出撰序者在审题为文时,试图在家谱总序、总集序、提要等相关文体之间保持平衡,寻找切合主题的表述。在形成切合内容的表述时,会形成一定的表达程式,其中多有创造说话空间或酿制"文波"的"招数",这类"招数"会被不断认可、模仿,从而强化家集总序的文体特色。文章有自然成文一类,有造作一类。家集总序基本上属于后一类,观其构造机理,有助于了解古代文体的形成过程。
徐雁平
关键词:文体研究
诗是吾家事,风雅望汝曹——论清代文学世家的生发机制
2010年
世家绵衍书香、传承文学,必坚信书香和文学的价值,以为如此持守,能确保家族的清誉,能增添家族的荣光。这一信念如同坚实的内核,产生绵绵不绝的力量,推动族人不断进取。信念的传递,幼教的作用十分明显。这粒种子在孩童的心田萌发生长。
徐雁平
关键词:清代文学《琵琶行》《文赋》
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被引量:13
2011年
清代文学女性的数量与著述成就,远远超过前代。她们的社会文化功绩,应该从整体上考察评价。文学女性出嫁,带出父母家的家教,此种家教与夫君家的家教汇合,或互补或强化,形成家学传承的新推动力量。故可将婚姻视为一种机制,它既有生物性繁衍,也有文化的传承生发。同时,文学世家的多重或世代联姻,构建了新的世界,使得物理性的时空富有人文和人情意味;姻亲网络覆盖了广大地域,以联姻为脉络,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性文人群体和地方性文学(学术、艺术)流派形成的基础。在宗族、科举、耕读传家理想等交织的传统社会语境中,姻亲网络中有文化资源的流转和地方文人社会的衍生,还塑造了多个"地域文化板块"。在"地域文化板块"的基础上,可以文学世家的联姻等视角来考察苏、浙、皖三省的联系,提出"东南三省文化整体观"之类的设想。
徐雁平
关键词:文学女性文学世家地域文化
清代私家宅园与世家文学被引量:3
2011年
清代是私家园林极盛的时代,文士构筑宅园是耕读传家理想的一种表现。宅园对家学的培育之功在其为敦族谊、课子弟读书以及与外界文士交流提供一空间。以某一宅园为中心的唱和有利于诗人群体的形成。宅园作为半开放的空间,因园主的声名、宅园的景致及藏书,能集结一批文士,从而形成文学与学术中心,族中子弟在此氛围中受熏陶之益。世家宅园有丛集的特征,故可在一地形成文学气息浓厚的区域,各宅园皆从中得益,而连接成整体的宅园,对当地风雅传统有建设之功。
徐雁平
关键词:清代文学耕读传家诗人群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