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YY40)

作品数:3 被引量:8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国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东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句法
  • 2篇句法位置
  • 2篇处所
  • 1篇动词
  • 1篇语法化
  • 1篇语篇
  • 1篇语篇功能
  • 1篇助词
  • 1篇构式
  • 1篇法化
  • 1篇浮现
  • 1篇标量

机构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安徽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作者

  • 3篇张国宪

传媒

  • 2篇中国语文
  • 1篇语言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助词“了”再语法化的路径和后果被引量:14
2011年
语言事实表明,汉语作为分析-孤立型语言并没有完全遵循形态发达的屈折型语言的演变路径,将语法词/附着词的后续演变"形态化",而是经历了一个"词汇化"的过程。"动词?形容词+了助词"可以词汇化并进一步形成话语标记已为学界所接受,但综观前期的研究,其共同点是重"X了"的个案成词考察,而缺乏对共同演变规律的探究。文章依据语法化的理论,将"X了"中的"了"视为是一种再语法化现象,重点考察其演化路径以及再语法化的后果,以期概括出其类型特征。
张国宪卢建
关键词:句法位置
“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被引量:50
2009年
以往对于"在+处所+动词"和"动词+在+处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从而忽略了事件对构式形成、遴选的作用以及构式自身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心智扫描的角度来诠释两种构式源于不同的识解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认知路径,而"在+处所"的句位实现是心智上的"焦点"和概念描写中的"凸显"问题的语言化后果。同样,不同的构式也会对听话人产生不同的识解效果,映现不同的概念内容,产生不同的意义浮现。
张国宪
关键词:句法位置
“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被引量:33
2010年
文章讨论表述状态的"在+处所+V状"和"V状+在+处所"两种构式。以往的研究认为,状态构式中的"在+处所"无论是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都表述相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本文试图说明两种构式在意义和功能上并非等值,"在+处所+V状"关注动作状态,"V状+在+处所"关注事物状态,因而在交际功能上存在着叙述性与描写性的语用分工。文章最后将构式放到语篇中去观察,借以揭示言者选用构式的潜在动机,认为前者的语篇功能在于表述一个前景性的主体事件,后者则主要在于为后叙的主体事件引入事件发生的空间处所。
张国宪卢建
关键词:语篇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