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C-c20110143)

作品数:10 被引量:91H指数:5
相关作者:叶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教育
  • 9篇公民教育
  • 5篇公民
  • 4篇学校公民教育
  • 4篇公共
  • 2篇视域
  • 2篇公共交往
  • 2篇公民品质
  • 1篇独占性
  • 1篇学校教育
  • 1篇师生
  • 1篇师生交往
  • 1篇师生交往关系
  • 1篇品格
  • 1篇权力
  • 1篇权力共享
  • 1篇主义
  • 1篇匮乏
  • 1篇协商
  • 1篇伦理

机构

  • 9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0篇叶飞

传媒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教育科学
  • 2篇教育导刊(上...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校公民教育的公共生活策略被引量:4
2012年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叶飞
关键词:公共生活公民品质学校公民教育
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被引量:16
2012年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叶飞
关键词:公共交往公民公共伦理学校公民教育
竞争性个人主义与“孤独的”公民——论公民教育如何应对公共品格的沦落被引量:25
2013年
现代学校的"竞争性个人主义"促使学生在知识、考试和学业成就等方面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过度的教育竞争使得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愈来愈走向孤独和分裂,最终造就出"孤独的公民",而不是"合作的公民"。"孤独的公民"对学校生活共同体中的"他者"持冷漠与不信任的态度,也难以真正体验到公民合作、公民团结、公民互助的价值与意义;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我空间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理性和公共品格。显然,公民教育必须重新培育和建构学生的公民共同体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开展合作学习,从而培育出更为健全的公民品格,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叶飞
关键词:公民教育
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依然是控制与"物化"的逻辑,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主体性的公民身份,因而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公民体验和公民认同;三是学校组织的目标导向是人力资源的"生产工厂",这与培养好公民的育人目标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在公共性匮乏的状态下,学校组织将成为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障碍,制约学校公共生活氛围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组织成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力量,必须克服组织中的权力独占性、管理控制性以及私益的膨胀性等,从而建构民主的公共生活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叶飞
关键词:公民生活公民教育
“治理”视域下的学校公民教育被引量:13
2013年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叶飞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
从“扭曲交往”走向“协商交往”——论师生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叶飞
关键词:师生交往关系
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与公民品质的培育被引量:4
2012年
公民教育不可能依赖孤立的、自私自利的交往生活来实现,而是要依靠以公共伦理为规约的公共交往生活来培育公民品质。公共交往具有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对话协商性、公共理性以及公益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它超越私人交往的情感性、特殊性以及私益性等特征。公共交往可以为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生活空间和交往平台;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公共对话、公共协商、公共参与和公共治理等交往实践的整体建构,来促进公民德性、公民理性、公民行动能力以及公民的民主精神的发展,最终实现培育健全的公民品质的目标。
叶飞
关键词:公共交往公民品质公民教育
“治理”理念与学校组织的权力共享建构被引量:2
2014年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得到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反对学校组织中的垂直型、等级型的权力结构,它致力于把学校组织和课堂生活构筑成为一个民主的治理空间,使教师与学生均成为学校组织的治理主体和权利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管理活动,形成一种共享型的权力结构。共享型权力结构的建构,需要学校组织对学生的"赋权",即让学生真正享有学校组织的管理权、决策权、知情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等,从而实现学校组织权力的民主化与均衡化,促进学校组织的公共性内涵的发展,最终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叶飞
关键词:公民教育
“治理”视域下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叶飞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
学校空间的“准公共领域”属性及其公民教育意蕴被引量:19
2013年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品德以及公共行动能力的发展。
叶飞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公共领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