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60)
- 作品数:11 被引量:22H指数:2
- 相关作者:肖向东孙周年更多>>
-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新中国文学60年与“人学”思潮的当代历史走向
- 2009年
- 1949—2009,当代中国文学走过60年历程,纵观新中国文学60年,"中国人"的站立与崛起以及文学对"人学"问题的体认与指归是相伴而生的,此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思想脉络与文化主线,当代中国文学即在这样一个规定性的文化语境之中展开与演绎它的全部历史与精神轨迹,表现其复杂而特异的形态与历史走向。
- 肖向东孙周年
-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历史走向
- 论当代文学的“中间人物”与“人学”话语策略被引量:2
- 2012年
-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 肖向东孙周年
- 关键词:当代文学话语策略
- 论当代文学的“中间人物”与“人学”话语策略
- <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当代中国文坛,围绕着写"中间人物"以及如何评价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出现的这个现象,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学如何描写当代社会生活与塑造当代人形象的热议乃至后来的声讨与批判。半个世
- 肖向东孙周年
- 文献传递
- “狼学”与“人学”交织并存的历史——生态学视野下的《狼图腾》被引量:1
- 2015年
- 《狼图腾》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奇异的存在,这部奇书以狼为叙述主体,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鲜为人知的"狼世界"与草原历史文化镜像。以生态学、文化学、人学理论为支持,深度解读《狼图腾》内在的历史精神与思想蕴含。从"狼学"与"人学"的交织与互映:草原生态逻辑;"狼性"与"人性"的搏斗与磨炼:草原族群镜像;"狼道"与"天道"的神示与暗喻:自然生态法则三个层面,体察、论证草原族群的生存本相、文化承传与人文历史,阐释"狼学"与"人学"交织并存的辩证关系。
- 肖向东
- 关键词:《狼图腾》人学生态学草原文化
- 论革命历史书写文本中的“人学”意识
- 2012年
-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 肖向东孙周年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 论毛泽东早期“人民观”的形成与“工农兵”文艺方向之确立
- 2014年
- 以历史考据与思想梳理的方式,对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关"人民观"的历史形成以及其与毛泽东关注与倡导的"工农兵文艺"主体方向相关的历史背景、思想轨迹、理论建构、发展演变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观察与考量毛泽东早期思想孕育与后来思想定型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在触摸历史中感受毛泽东思想的深邃与伟大,同时客观辩证地体察了"文艺为工农兵"主体方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正误与偏差,对正确理解与评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有重要的学术启示。
- 肖向东
-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观工农兵文艺
- 论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被引量:2
- 2012年
-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全新的写作范式,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新路径,尤其是作者所持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不仅刷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为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兴局面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 肖向东孙周年
- 关键词:《李自成》唯物史观人学思想
- 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现代审美思想的本体论转向
- 2012年
- 作为现代文学主流思潮之一,浪漫主义以其复杂矛盾的面目引发了学术界的种种思考,以至于界定它都成为了一个难题。浪漫主义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它实则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审美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此为契机,详细分析了浪漫主义中的"返魅"、"诗化"、"激情"等诸多现象,确立了浪漫主体的决定性地位,论证了浪漫主义和审美现代性的亲缘性关系。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显示了审美"人学"思想的演进趋向与本体论转折。
- 顾梅珑肖向东
- 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主义本体论
- 主流社会与边缘乡村交织互映的历史镜像——论《山乡巨变》的历史叙述与艺术表达
- 2012年
- 在一个普遍追求"史诗"的时代,如何以艺术之笔既真实地记录历史变迁,又独显乡土原色情韵,周立波以《山乡巨变》作出了成功的回答,而今主流社会与边缘乡村皆发生新变,但小说文本所描写的历史镜像却定格为艺术的永恒,其奥秘何在?文章以文学阐释学方法,从作家的历史表达、文本构成以及读者重新解读等角度,试图还原小说的历史生成与艺术意蕴,以期获得对《山乡巨变》文本的新的文化体认。
- 肖向东孙周年
- 关键词:《山乡巨变》主流社会历史叙述艺术表达
- 战争·人性·和平——论战争文学主题的文化蕴含与启蒙意义被引量:7
- 2013年
-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景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 肖向东
- 关键词:战争文学人性主题和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