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NSFC-广东联合基金(U0733002)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东晓于晓丽谢强周文刘钦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香港城市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叶绿素A浓度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台风
  • 1篇年代际
  • 1篇潜热
  • 1篇热含量
  • 1篇西北太平洋台...
  • 1篇季风
  • 1篇季风爆发
  • 1篇感热
  • 1篇北太平洋
  • 1篇边界层
  • 1篇大气边界层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王东晓
  • 1篇刘钦燕
  • 1篇谢强
  • 1篇黄建平
  • 1篇管玉平
  • 1篇周文
  • 1篇单海霞
  • 1篇于晓丽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被引量:17
2009年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海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98年在南海南部(6°15′N,110°E)和南海北部(20°29′39″N,116°57′48″E)的南海季风试验中定点科考船释放一天四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季风爆发前海洋大气边界层存在规则的日变化,在中午达到深厚。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边界层日变化消失,南海南部依然明显。分析表明对其日变化起重要影响的是短波辐射;潜热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影响不大。与大气边界层厚度日变化相对应,南海南部边界层内水汽日变化明显,而南海北部较不明显。
于晓丽谢强王东晓
关键词:季风爆发大气边界层日变化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表现为高值,在1970—1980年表现为低值,在1985—1995年又表现为高值;并且在1958—1968年这一时段台风的年生成数要多于1985—1995年期间的台风生成数。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提供的同期上400m热含量和11个标准层海温数据分析发现,台风活动与海洋热力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就年代际变化而言,海温变化对台风数量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引导因素。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与中太平洋的热含量相联系,两者表现为正相关。通过赤道垂直温度剖面可以看出,相对于1970—1980年而言,1958—1968年和1985—1995年的中太平洋热含量明显增加。中太平洋的热含量增加在1958—1968年主要体现在温跃层的海温增暖,而在1985—1995年主要体现在海温表层增暖。这意味着在次表层出现的温度暖异常可能是导致在1958—1968这个时间段内台风年生成数多的重要原因。
刘钦燕周文
关键词:台风年代际热含量
赤道海洋对罕见台风“画眉”的响应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GHRSST L4、QuikSCAT、OAFLUX以及SeaWiFS L3资料分析了近赤道罕见台风"画眉"生成前后海表温度SST及其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在台风"画眉"生成之前,中南半岛沿岸海表平均温度较其他区域低,并且在南海盛行东北风,在台风生成区有一明显的气旋性涡旋存在。南海北部地区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均较大,而在台风的生成区域仅感热通量较大。台风"画眉"使其路径右侧的区域发生海表温度降低,相对于其他强度较强的台风降温较小,海表温度在马来半岛以东洋面以及马六甲海峡降低明显,降低约2—2.5℃。与高纬度的台风类似,台风"画眉"使中南半岛沿岸以及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地区叶绿素a浓度相对于台风前增大0.6 mg.m 3以上。
单海霞管玉平王东晓黄建平
关键词:感热潜热叶绿素A浓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