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7-2013)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邱贵兴王以朋于斌沈建雄李晔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脊柱
  • 5篇脊柱侧
  • 5篇脊柱侧凸
  • 5篇侧凸
  • 3篇早发性
  • 3篇早发性脊柱侧...
  • 3篇肺功
  • 3篇肺功能
  • 2篇单侧
  • 2篇特发性脊柱
  • 2篇特发性脊柱侧...
  • 2篇疗效
  • 1篇支具
  • 1篇支具治疗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随访
  • 1篇随访研究
  • 1篇女性
  • 1篇女性青少年

机构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王以朋
  • 4篇邱贵兴
  • 2篇于斌
  • 2篇翁习生
  • 2篇仉建国
  • 2篇赵宇
  • 2篇姜宇
  • 2篇李晔
  • 2篇沈建雄
  • 1篇韩江娜
  • 1篇郝冉
  • 1篇赵宏
  • 1篇赵丽娟
  • 1篇孙志坚
  • 1篇朱元珏
  • 1篇孟淑珍
  • 1篇吴志宏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侧与双侧生长棒在早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比较两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9年3月,共18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采用单侧生长棒治疗5例,双侧生长棒13例.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大部分患者手术时年龄<10岁.所有患者接受手术的标准均为侧凸Cobb角>40°、或每年进展>5°.分析两组在初次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矫形效果、C7~S1增高值、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89个月,平均39.9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单棒组平均90°±14°,双棒组平均78°±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6);术前矢状位C0bb角,单棒组平均49°±15°,双棒组平均45°±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71).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形效果:双棒组冠状位矫正率(54.4%±15.5%)显著优于单棒组(33.6%±10.7%,P<0.01);矢状位矫正率,双棒组为64.9%±49.1%,单棒组为46.8%±2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4,P=0.450).双棒组术后C7~S1增高值[(4.1±1.2)cm]明显优于单棒组[(2.6±1.1)cm,P<0.05].结论 生长棒置入是一种有效治疗和控制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相对而言,双侧生长棒置入在初次手术的矫形效果上优于单侧生长棒.
赵宇邱贵兴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李书纲赵宏姜宇李晔
关键词:脊柱侧凸外科手术随访研究
影响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脊柱胸廓畸形指标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研究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及影响肺功能的脊柱胸廓畸形指标。方法采用配对研究的方法,将78例先天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以性别和年龄1:1配对。测定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和侧凸患者的脊柱胸廓畸形影像学指标。结果脊柱侧凸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成比例下降,肺总量和功能残气量降低,呈现以肺容积下降为特征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量相应降低,单位肺泡弥散量正常或略偏高。气道阻力和气道传导未受累。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除了上述改变外,还出现了气道阻力和残气量的异常。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受累胸椎数、胸腰椎高度、侧凸度数是肺容积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解释肺容积下降的40%-51%。结论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量降低。累及胸椎数越多、胸腰椎高度越低、侧凸度数越大,肺容积损害越明显。
郝冉吴志宏韩江娜孟淑珍朱元珏于斌王以朋邱贵兴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肺功能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2002年9月至2011年7月,以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6-9岁.平均(7.O±1.1)岁。9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4例已完成最终融合手术(已融合组),6例未完成最终融合手术(未融合组)。记录每次手术术前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Cobb角、C7-S1距离,计算FVC、FVC/FVC预测值百分比、FEV1、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变化,分析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已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其中最终融合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末次延长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FEV1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生长棒置入术前与末次手术前FVC/FVC预测值百分比及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值无相关性。结论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肺功能得到改善,肺功能的改善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无关。
姜宇赵宇王以朋邱贵兴翁习生李晔
关键词:脊柱侧凸内固定器呼吸功能试验
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评价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计算机与手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书籍,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NOS评分(Newcastle-Ottawa scale),对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有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分析发现双侧组在冠状位矫形率(MD 0.26,95%CI 0.16-0.36)、初次手术前后脊柱延长高度(MD1.85cm,95%CI 0.92-2.77)、脊柱每年平均生长高度(MD 0.74cm,95%CI 0.44-1.05)方面均优于单侧组。两组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 1.17,95%CI 0.65-2.08),随机效应模型发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别(OR 0.42,95%CI 0.1-1.85),敏感性分析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发现双侧组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单侧组(OR=0.22,95%CI 0.1-0.47)。结论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在矫形效果和维持脊柱生长方面均优于单侧生长棒,而两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侧组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能高于双侧组。
孙志坚赵宇邱贵兴王以朋翁习生赵宏沈建雄仉建国姜宇李晔
关键词:早发性脊柱侧凸META分析
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01年2月~2009年12月283例女性AIS患者在我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术前检测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记录预计值、实测值及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根据术前是否曾接受支具治疗分为2组,支具治疗组80例(A组),未接受支具治疗组203例(B组)。分析2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参数的差异,同时对A组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1%)与术时年龄、身高、主弯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累及节段数、主胸弯矢状面Cobb角、每日支具治疗时间、支具治疗总时长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B组患者FVC预计值分别为3.23±0.40L和3.20±0.40L,FEV1预计值分别为2.76±0.40L和2.73±0.30L,A组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FVC实测值分别为2.58±0.60L和2.72±0.60L,FEV1实测值分别为2.34±0.50L和2.49±0.50L,A、B组FVC%分别为(80.3±16.5)%和(85.4±16.5)%、FEV1%分别为(85.6±18.4)%和(91.3±16.9)%,A组FEV1实测值、FVC%及FEV1%较B组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主弯为胸弯患者(173例)明显(P〈0.05),而主弯为胸腰弯/腰弯患者(110例)不明显(P〉0.05)。A组患者中,胸段侧凸矢状面Cobb角与FVC%、FEV1%呈正相关(P〈0.05),支具治疗总时长与FEV1%呈负相关(P〈0.05);而术时年龄、身高、主弯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累及节段数、每日支具治疗时间(8~23h,平均18.7h)与FVC%及FEV1%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支具治疗可使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下降,支具治疗总时长和胸段侧凸矢状面Cobb角可能是影响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的相关因素。
于斌王以朋邱贵兴沈建雄仉建国赵丽娟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肺功能支具治疗女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