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60157)

作品数:14 被引量:66H指数:6
相关作者:王达利魏在荣郭常敏邓呈亮王波更多>>
相关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贵州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9篇瘢痕
  • 8篇纤维细胞
  • 8篇成纤维细胞
  • 7篇增生
  • 7篇增生性瘢痕
  • 7篇干细胞
  • 5篇分化
  • 4篇诱导分化
  • 4篇体外
  • 3篇增生性瘢痕成...
  • 3篇肉芽
  • 3篇肉芽组织
  • 3篇体外培养
  • 3篇瘢痕成纤维细...
  • 3篇间充质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间质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蛋白

机构

  • 12篇遵义医学院附...
  • 3篇遵义医学院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作者

  • 15篇王达利
  • 10篇魏在荣
  • 6篇郭常敏
  • 5篇邓呈亮
  • 4篇王波
  • 4篇龙艳
  • 3篇朱晶晶
  • 2篇薛启元
  • 2篇唐修俊
  • 2篇孙广峰
  • 1篇胡鹏
  • 1篇赵小锋
  • 1篇余丽梅
  • 1篇张子阳
  • 1篇祁建平
  • 1篇聂开瑜
  • 1篇吴必华
  • 1篇张文夺
  • 1篇李修权
  • 1篇赵小锋

传媒

  • 6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烧伤创疡...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胞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人瘢痕疙瘩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消化法及传代培养法分离筛选瘢痕疙瘩于细胞。选取原代和(或)第3代贴壁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加入CD29-藻红蛋白(PE)、CD34-PE、CD44-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CD90-FITC、CD45-多甲藻黄素叶绿素蛋白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CD29、CD34、CD44、CD45及CD90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加入小鼠抗人细胞角蛋白19(CK19)即用型单克降抗体、鼠抗波形蛋白即用型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K19、波形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Oct4的表达。取第1代细胞,应用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实验,观察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以梭肜为主,排列不规则。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该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低表达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分析显示67.66%的细胞处于G0/G1期,26.24%的细胞处于G2/M期,6.11%的细胞处于s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细胞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CK19表达呈阴性。RT-PCR法检测显示细胞Oct4表达呈阳性。诱导分化实验表明,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瘢痕疙瘩内存在间充质样于细胞,这种干细胞可能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达利朱晶晶邓呈亮王波余丽梅
关键词:瘢痕疙瘩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α-SMA和DCN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 初步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uman dermis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DMSCs)对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增生性瘢痕防治的可行性.方法 机械法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DMSCs,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hDMSCs的CD分子,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角蛋白19和波形蛋白,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根据临床上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病程将瘢痕标本分为6个月、1年、2年3组,每组3例.将3组HSFB分别与第3代生长良好的贴壁hDMSCs通过非接触式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21 d,并分别与相对应组HSFB普通6孔板培养21d进行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组共培养后HSFB α-SMA和DC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DMSCs高表达CD73、CD105、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不表达CD14、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波形蛋白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经诱导可以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鉴定标准.普通6孔板培养的6个月、1年、2年3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98.20±15.46、0.29±0.070,175.24±17.04、0.38 ±0.110,125.73 ±6.99、0.33±0.085:DCN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61.30 ±9.79、0.015 ±0.003,70.89±11.29、0.020±0.007,77.31±4.80、0.023±0.003.与5×104 hDMSCs共培养处理后6个月、1年、2年3组HSFB0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48.40±6.42、0.100±0.020,192.16±11.37、0.110±0.014,73.33 ±6.29、0.ll0±0.016;DCN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56.92±14.91、0.049±0.015,154.42±18.17、0.033±0.008,140.82±7.32、0.030±0.004.与普通6孔板培养相比较,共培养各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DC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并以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即6个月组变化较明显.结论 hDMSCs�
张文夺邓呈亮郭常敏聂开瑜唐修俊魏在荣王达利
关键词:真皮间质干细胞瘢痕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技术
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
2013年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肉芽组织、1年及2年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成纤维细胞,探讨其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潜能,为创面修复治疗提供新的供体细胞来源。方法采用机械法结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肉芽组织、1年及2年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并绘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imentin和CK19的表达。通过向成骨、成脂、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成纤维细胞主要以长梭形为主,呈放射状、旋涡状生长;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最强。三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均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19,经诱导可向骨、脂肪、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人肉芽组织到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成纤维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创面修复治疗及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供体细胞。
龙艳王达利魏在荣郭常敏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人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型及分化潜能,以进一步研究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从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中提取并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生长特点。待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采用Vi—CELL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标志CD73、CD44、CD105、CD90、CD34、CD45、CDl4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细胞CKl9、Oct4、Vementin的表达情况及免疫荧光检测a-平滑肌肌动蛋白;诱导分化检测细胞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方向分化能力。结果细胞原代培养初期贴壁散在分布,生长曲线显示细胞1~2d生长较慢,从3~5d左右细胞生长较快,6~7d细胞进入平台期;第2代第5天细胞多为长梭形,呈放射状、漩涡状排列。细胞流式结果显示细胞表型CD90、CD44、CDl05、CD73呈高表达,CD45、CD34、CDl4不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间充质细胞标记物Vementin、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4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OL一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CKl9呈阴性表达,多向诱导分化实验该细胞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该生物学特性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以及创面修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小锋王达利魏在荣薛启元余丽梅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Notch基因在人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研究Notch基因在人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otch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方法 收集6例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疙瘩样本,二步酶消化法获取人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原代和第3代细胞表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胚胎蛋白4(Oct4)、波形蛋白和CK19的表达;体外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茜素红S检测钙盐沉积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Notch1-4 mRNA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原代及第3代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均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CD29 (94.93%)、CD44(89.79%)、CD90 (74.28%),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型CD34(1.26%)、CD45 (0.79%);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表达多能干细胞标志Oct4和间充质细胞标志波形蛋白,不表达上皮细胞标志CK19;向成骨细胞体外诱导21d后,可见明显钙盐结节;Realtime-PCR结果显示Notch1-4基因在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中均有表达,且Notch2、Notch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Notch1、Notch4基因(P<0.05).结论 人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Notch基因不同亚型的表达差异可能与其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及参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关.
邓呈亮王波张子阳孙广峰朱晶晶王达利余丽梅
关键词:基因干细胞
体外培养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CD分子表型、部分因子及相关蛋白表达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早期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相结合分离培养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绘制原代及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及第3代细胞表面CD分子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19、CD31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进行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的鉴定.结果 原代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主要以长梭形为主,排列规则,呈平行状、放射状、漩涡状生长;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在体外培养第1~4天,原代及第3代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5天开始第3代比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强(P<0.01).细胞高表达CD105、CD73、CD90及C D44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间充质干细胞阴性细胞表面标志.原代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比例分别为:CD105 55.22%、CD7399.03%、CD90 54.75%、CD44 98.62%,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面标志物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5%.第3代细胞分别是CD105 98.28%、CD73 99.83%、CD90 99.52%、CD44 99.56%,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1%.第3代表达间究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的细胞比例呈现增高趋势.波形蛋白、CD31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阳性.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生物学特性;且表达内皮细胞部分生物学标志物,创面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内皮向间质转化(EndMT)可能是人创面愈合早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
龙艳王达利魏在荣郭常敏
关键词: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间质干细胞
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中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探讨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中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27例面中部肿瘤患者,根据肿瘤性质扩大切除肿瘤组织,送术中冰冻,提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侵犯后,根据创面位置、大小,以圆形创面的弧形底边为皮瓣近端,设计最大宽度比缺损宽度宽约1 cm的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供区皮下松解后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切取皮瓣面积为3.0 cm×6.0 cm^3.5 cm×7.0 cm,术后皮瓣血运好,尖端无青紫,术后1周拆线.随访6~36个月,术区瘢痕不明显,大部分隐藏于鼻唇沟褶皱中,未出现下睑外翻、口角畸形等,皮瓣无臃肿,色泽、质地与正常皮肤相同,外观较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操作简单,术后外观良好,无牵拉畸形.
王旗唐修俊吴必华王达利魏在荣王波张子阳
关键词:鼻唇沟皮瓣皮下蒂皮瓣面部
自体脂肪源性基质血管成分局部移植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源性基质血管成分(SVF)局部移植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S)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于每只兔左耳腹侧面造成4个直径为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制作兔耳HS模型,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及局部组织增生情况,记录创面愈合(完全上皮化)时间和HS形成时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兔分为SVF组、单纯DMEM组和单纯HS组,每组8只兔、32个创面。于伤后25 d(创面完全上皮化后),将0.2 mL含有CM-Dil标记的自体SVF的低糖DMEM培养液注射于SVF组兔HS,单纯DMEM组兔HS同前注射等量低糖DMEM培养液,每5天注射1次,共3次;单纯HS组兔HS不予任何处理。伤后40 d,取各组兔耳HS,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行Van Gieson染色观察胶原排列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S中CM-Dil标记的SVF情况,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HS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及Samd7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1)兔耳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为伤后(20.0±2.0)d;伤后25 d,HS形成。伤后40 d,单纯DMEM组及单纯HS组兔耳HS仍保持增生状态,SVF组兔耳HS体积缩小、变平,质地变软,色泽稍变浅。(2)伤后40 d,与单纯DMEM组和单纯HS组比较,SVF组兔耳HS内上皮脚样结构较多,炎性细胞数量较少。SVF组兔耳HS胶原排列相对较规则,胶原之间间隙更大。(3)伤后40 d,SVF组兔耳HS仍可见CM-Dil标记的SVF。(4)伤后40 d,与单纯DMEM组和单纯HS组比较,SVF组兔耳HS中TGF-β1和Smad3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Smad7的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单纯DMEM组与单纯HS组兔耳HS中TGF-β1、Smad3、Smad7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5)伤后40 d,与单纯DMEM组(0.74±0.03、0.73±0.10、0.54±0.09)和单纯HS组(0.72±0.08、
邓呈亮李修权刘志远姚远镇魏在荣王达利
关键词:瘢痕
干细胞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它可分化成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近年来对它在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不同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包括骨髓来源干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皮肤来源干细胞、脐带及羊膜来源干细胞以及相关生长因子等在创伤愈合中所产生的有益作用作一综述。
朱晶晶邓呈亮王达利
关键词:干细胞创伤愈合
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探讨其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潜能,为骨创伤或其他修复治疗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采用机械法结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FF。取第3代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波形蛋白(Vimentin)和角蛋白19(CK19)的表达。通过向成骨、成脂、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诱导培养基根据说明书配制),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原代细胞24h内完全贴壁,细胞形态不规则,多为圆形或多角形,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基本为长梭形,鱼群样、漩涡样生长。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该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19,经诱导可以向成骨、成脂、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HFF在特定条件能多向分化,其本身也参与骨折愈合的全过程,加之来源方便,增殖能力强,有望为骨折或较大骨缺损患者修复治疗及组织工程学提供理想种子细胞。
郭常敏王达利魏在荣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真皮波形蛋白角蛋白19诱导分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