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5416)

作品数:5 被引量:55H指数:3
相关作者:徐世元张庆国芮海涛雷洪伊粱启波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元
  • 2篇利多卡因
  • 2篇麻药
  • 2篇局麻
  • 2篇局麻药
  • 2篇海马
  • 2篇背根
  • 2篇大鼠海马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学
  • 1篇毒性
  • 1篇毒性反应
  • 1篇置管
  • 1篇伤害性
  • 1篇伤害性刺激
  • 1篇伤害性刺激反...
  • 1篇神经毒
  • 1篇神经毒性
  • 1篇神经毒性反应
  • 1篇神经节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徐世元
  • 4篇张庆国
  • 2篇雷洪伊
  • 2篇芮海涛
  • 1篇周建
  • 1篇许睿
  • 1篇粱启波
  • 1篇陈茵
  • 1篇陈文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局麻药对周围神经的毒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4
2007年
神经阻滞抗伤害性刺激反应效果确切、完全,若复合神经安定镇痛或全麻,其优势更为显著。国内近年来应用硬膜外间隙一蛛网膜下间隙联合阻滞的数量增加,连续蛛网膜下间隙阻滞亦处于推广阶段。由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成为麻醉学与疼痛治疗学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拟阐述以下问题:1.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在临床中的意义;2.局麻药对周围神经毒性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3.局麻药对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症状、病理生理、发生率;4.局麻药对周围神经毒性的预防与处理。
徐世元
关键词:周围神经毒性局麻药伤害性刺激反应神经毒性反应
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型Ca^2+通道开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型Ca^2+通道开放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 g,雌雄不拘。麻醉后迅速断头取脑,采用酶加机械分离的方法急性分离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配制利多卡因溶液,终浓度依次为2、4、8、16、32μg/ml。选取活力好的细胞,采用膜片钳细胞贴附模式单通道记录技术,依次记录L-型Ca^2+通道在不同浓度利多卡因作用下单通道的开放时间,并计算开放概率,共观察和记录7个锥体神经元。结果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型Ca^2+单通道功能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与未加利多卡因比较,2和4μg/ml利多卡因对L-型Ca^2+单通道的功能无明显影响,8和16μg/ml利多卡因使L-型Ca^2+单通道开放时间延长,开放概率增加(P〈0.05);32μg/ml利多卡因使L-型Ca^2+单通道开放时间缩短,开放概率降低(P〈0.05)。结论2和4μg/ml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型Ca^2+单通道无明显影响;8和16μg/ml时有增强作用;32μg/ml时有抑制作用。
张庆国徐世元雷洪伊许睿周建粱启波
关键词:利多卡因海马神经元钙通道
间断鞘内注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间断鞘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后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脊髓背根神经细胞的变化。方法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按改良法于L3-4蛛网膜下腔置管,分别经导管注入0.75%罗哌卡因(R1组)、1%罗哌卡因(R2组)、2%罗哌卡因(R3组)和2%布比卡因(B组)40μL,对照组州组)注入人工脑脊液40μL,每1.5小时一次,共3次。于注药后1d开始对5组大鼠进行热板仪、压痛仪及后肢撑力实验,以评价5组大鼠的感觉、运动功能。结果N、R1、R2组感觉、运动功能及脊髓背根神经节病理学结果基本正常;R3组出现暂时性感觉异常,且神经元有轻度改变;B组出现暂时性肌力下降和不可逆性感觉异常,神经元表现为空泡形成、变性。结论大鼠蛛网膜下腔间断注射浓度低于2%的罗哌卡因对脊神经无永久性损伤,而注射2%罗哌卡因和2%布比卡因均可造成大鼠后肢神经毒性损伤,且后者损伤程度大于前者。
陈文徐世元张庆国芮海涛陈茵
关键词:酰胺类局麻药脊髓
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L-型Ca^(2+)通道电流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L-型Ca2+通道电流的影响,以探讨其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方法采用酶加机械分离的方法,急性分离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运用膜片钳细胞贴附模式技术,记录0、2、4、8、16、32μg/ml的利多卡因对L-型Ca2+通道电流幅度和电导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不影响单通道的单一电流幅度,也不影响L-型Ca2+通道的单通道电导。低浓度利多卡因(2、4μg/ml)对L-型Ca2+通道的整体平均电流无明显影响;浓度为8、16、32μg/ml时,整体平均电流分别为(0.80±0.09)、(0.67±0.07)、(0.37±0.05)pA(与对照浓度比较,P<0.05)。结论利多卡因影响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L-型Ca2+通道电流,随着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
张庆国徐世元雷洪伊
关键词:利多卡因CA2+通道电生理学
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及背根神经节分离方法的改进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改进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术与分离背根神经节的方法。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麻醉后行背部L3~4间隙皮肤纵切口,钝性分离棘突周围肌肉,部分L3~4棘突切除。7号针头探查并穿破硬脊膜,以鼠尾突然出现侧摆及后腿抽动为成功标志。向尾侧置入PE-10导管2cm。固定导管,埋于皮下。术后每天观察大鼠有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术后第2天鞘内注射2%罗哌卡因40μl,观察双下肢阻滞效果。术后第7天,鞘内注射20μl亚甲蓝标记导管尖端位置,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打开椎管及椎间孔,观察导管位置,辨认并分离背根神经节,显微镜下确认组织结构。结果术后每天观察置管后的大鼠,未见明显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0只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术后第2天,鞘内注射2%罗哌卡因,大鼠全部出现双下肢麻痹。术后第7天,解剖大鼠椎管证实置管位置正确。显微镜下观察确认所取组织为背根神经节。结论改进后的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术损伤小,成功率高。背根神经节分离方法简单、组织破坏小。
芮海涛张庆国徐世元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背根神经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