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368)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小平周建松陈琛蔡伟雄张四美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少年犯
  • 2篇少年犯罪
  • 2篇品行障碍
  • 2篇青少年犯罪
  • 2篇男性青少年
  • 2篇患病
  • 2篇患病率
  • 2篇犯罪
  • 1篇盐皮质激素
  • 1篇英文
  • 1篇色胺
  • 1篇少年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机制
  • 1篇受体
  • 1篇受体表达
  • 1篇特质
  • 1篇皮质
  • 1篇皮质激素
  • 1篇皮质类固醇

机构

  • 6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四川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广州市脑科医...

作者

  • 5篇王小平
  • 4篇周建松
  • 3篇蔡伟雄
  • 3篇陈琛
  • 2篇邱昌建
  • 2篇王红
  • 2篇罗宇鹏
  • 2篇张四美
  • 1篇张向晖
  • 1篇曹莉萍
  • 1篇范碧霞
  • 1篇陈琼妮
  • 1篇王俊杰
  • 1篇王旭荣
  • 1篇曹霞
  • 1篇林勇
  • 1篇林鄞
  • 1篇谢斌
  • 1篇张韩军
  • 1篇关靖

传媒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Neuros...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湖南、四川部分男性青少年犯罪者精神障碍患病情况调查(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调查湖南、四川两省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者的精神健康状况,比较湖南省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青少年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差异。方法:在湖南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100例(实际完成91例)暴力犯罪青少年、65例(实际完成64例)非暴力犯罪青少年;在四川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90例(实际完成81例)暴力犯罪青少年;在湖南某中学抽取40例(实际完成39例)高中学生、四川某中学抽取50例(实际完成49例)高中学生作为对照。以儿童少年精神障碍调查筛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表,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Ⅳ为诊断标准调查上述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状况。结果:湖南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86.6%)、物质滥用(17.6%)和物质依赖(9.9%)的患病率,湖南非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75.0%)和物质滥用(11.7%)的患病率均高于湖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川暴力犯罪组注意缺陷障碍(17.3%)、对抗性障碍(18.5%)、品行障碍(69.1%)和物质滥用(22.2%)的患病率均高于四川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湖南暴力犯罪组中63.7%、四川暴力犯罪组中55.6%、湖南非暴力犯罪组中45.0%的青少年犯罪者有犯罪前科。结论:青少年犯罪者精神健康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针对青少年犯罪精神状况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周建松蔡伟雄陈琛王红张四美罗宇鹏邱昌建王小平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患病率
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文献分析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分析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探讨应对和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策略。方法:以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等为主题词,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主要文献数据库(1997年1月至2011年11月),同时辅以手工检索,并从参考文献中筛选收集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既往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研究情况。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最高为49.6%(95%CI:41.1,58.1),最低9.1%(95%CI:613,11.9),绝大部分研究报道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0%-40%(平均28.0%);其攻击行为多发生于特定人群,与其个人素质、社会环境或精神症状等密切相关;对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前尚缺乏规范、可操作性的评估和干预方法。结论: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风险较高,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评估和处置规范。
陈琼妮周建松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住院
重复应激对5-羟色胺耗竭大鼠海马皮质类固醇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重复应激对5-羟色胺(5-HT)耗竭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GR)、盐皮质激素(MR)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按体重匹配原则将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5-HT耗竭组、5-HT耗竭应激组和对照组各12只。采用限制应激模型,5-HT耗竭组采用连续2d对氯苯异丙胺(p-PCA)200mg/kg腹腔注射,非5-HT耗竭组采用生理盐水注射对照;以免疫组化法比较海马各区GR/MR蛋白免疫反应性。结果应激组海马CA1、CA2、CA3、CA4区和齿状回(DG)GR免疫反应性分别高于对照组的CA1(P<0.05)、CA2(P<0.05)、CA3(P<0.01)、CA4(P<0.01)和DG(P<0.01),在5-HT耗竭组与对照组、5-HT耗竭组与5-HT耗竭应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各区MR灰度值在上述4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HT耗竭大鼠在重复应激中海马GR受体功能受到抑制,可能是5-HT水平低下个体对应激适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应激相关障碍易感性增加的生物学基础。
周建松曹霞李凌江李昌琪王小平张向晖
关键词:5-HT盐皮质激素
长沙、成都男性犯罪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比较长沙、成都两地男性青少年犯罪者及不同犯罪类型间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方法:抽取长沙某未成年管教所100例暴力犯罪青少年、65例非暴力犯罪青少年,成都某未成年管教所90例暴力犯罪青少年,抽取长沙某中学40名、成都某中学50名高中学生为对照。以儿童少年精神障碍调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表,调查精神障碍的患病状况。结果:长沙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CD)(86.6%)、物质滥用(17.6%)和物质依赖(9.9%)的患病率,长沙非暴力犯罪组CD(75.0%)和物质滥用(11.7%)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长沙对照组;成都暴力犯罪组注意缺陷障碍(17.3%)、对抗性障碍(18.5%)、CD(69.1%)和物质滥用(22.2%)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成都对照组。长沙暴力组与成都暴力组的注意缺陷患病率(5.0%vs.20.8%)与CD患病率(90.0%vs 73.6%)差异显著。结论:青少年犯罪者精神健康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针对青少年犯罪精神状况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
周建松陈琛王红张四美罗宇鹏邱昌建蔡伟雄王小平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品行障碍患病率
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Stroop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者的Stroop测试特点。方法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青少年暴力危险性定式评估(SAVRY)及面谈,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有攻击行为组(n=71)和无攻击行为组(n=38)分别进行Stroop测验(CWT)。结果有攻击行为组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扶养人情况、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类型、经济状况及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学校受处分的次数明显多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在Stroop测试(CWT)中的黑色汉字卡(卡2)修改次数(P=0.040)和四种颜色汉字卡(卡4)修改次数(P=0.033)两个成绩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组在Stroop测验中表现纠错能力差,提示暴力攻击行为者存在在认知功能方面的缺陷。
王俊杰王旭荣林勇林振强林鄞关靖范碧霞张韩军曹莉萍王小平谢斌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
品行障碍伴情感冷漠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品行障碍是一种持续、反复侵犯他人基本权利和违反与其年龄相称的社会基本法则的不良行为模式,包括打架、欺负他人、偷窃、破坏他人财物、撒谎等行为。据2010年全球流行病学调查的系统综述显示,男性品行障碍的发病率约3.6%,女性约1.5%[1]。儿童青少年期品行障碍预示着成人期的其他很多问题,如精神健康问题(物质滥用、抑郁、自杀等)、法律问题(被捕风险)、社会职业问题(婚姻、工作状况差)和躯体问题(呼吸功能差)等[2]。品行障碍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故而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品行障碍的 临床分类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根据是否存在情感冷漠特质,该疾病被划分为伴(高)情感冷漠特质和不伴(低)情感冷漠特质型品行障碍[3]。这两类品行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拟对品行障碍伴情感冷漠这一亚型的临床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陈琛蔡伟雄王小平
关键词:品行障碍生物学机制
Involuntary admiss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被引量:2
2015年
Despite the effort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internationally standardize strategies for mental-health care delivery,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involuntary admiss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still differ markedly across countries. This review was undertaken to describe the regulations and mental-health laws from diverse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of Europe(UK,Austria,Denmark,France,Germany,Italy,Ireland,and Norway),the Americas(Canada,USA,and Brazil),Australasia(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and Asia(Japan and China). We outline the criteria and procedures for involuntary admission to psychiatric hospitals and to community services,illustrate the key features oflaws related to these issues,and discus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psychiatric practice. This review may help to standardize the introduction oflegislation that allows involuntary admiss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and contribute to improved mental-health care. In this review,involuntary admission or treatment does not include the placement of mentally-ill offenders,or any other aspect of forensic psychiatry.
Simei ZhangGraham MellsopJohann BrinkXiaoping Wa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