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Z1-E401)
- 作品数:7 被引量:104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复春严子锵伍浩荣李成玲胡志刚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重症登革热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观察重症登革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检测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重症登革热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和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登革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重症登革热患者与23例非重症登革热患者血清中IL-6、IL-10、IL-17A、IFN-γ、TNF-α及sT-NFRⅠ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均与非重症患者有显著差异;除IL-17A,上述其他细胞因子在重症登革热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比非重症患者高。结论 IL-6、IL-10、IFN-γ、TNF-α及sTNFRⅠ在重症登革热的发病机制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 廖宝林张复春唐漾波胡凤玉周伟泽王建洪文昕张霞意
-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登革热细胞因子类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 广东登革3型病毒株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对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家庭聚集性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鉴定和病毒株的培养分离。方法用胶体金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C6/36细胞培养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T-PCR扩增C-PrM基因序列的片段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PCR产物经序列测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例患者血清学检测均为登革病毒特异性IgM阳性、IgG阴性;特异性RT-PCR产物长约290bp,经琼脂糖电泳和测序分析,证实3例患者血清中均存在登革3型病毒;从1例患者血清中培养分离到了登革病毒株,经RT-PCR和测序证实为登革3型病毒。结论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登革热患者经病毒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均为登革3型病毒感染。
- 周伟泽张复春胡凤玉王建洪文昕
- 关键词:病毒分离DNA序列分析
-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0
- 2010年
- 目的初步了解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控制登革热媒介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广州地区三种环境类型(农村、郊区、城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繁殖1~2代,采用WHO推荐的生物测试法进行测定。结果广州农村地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指数分别为4.95、2.41,已产生低抗性;城区、郊区白纹伊蚊对敌敌畏有低抗性,抗药性指数分别为2.16、3.45;三种环境类型白纹伊蚊均对倍硫磷、氯菊酯、残杀威敏感。结论广州地区不同环境类型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有差异,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 李成玲胡志刚江毅民伍浩荣罗小蕾严子锵
- 关键词:白纹伊蚊杀虫剂抗药性
-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李成玲麦伟麟伍浩荣曹虹张复春
- 关键词:白纹伊蚊影响因素
- 登革病毒2型全长cDNA感染性转录体的构建和鉴定被引量:1
- 2009年
- 为构建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针对登革病毒2型基因组全长cDNA的体外转录方法及感染性转录体进行研究。采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DEN2NGC株全长基因组cDNA,以之为模板,用SP6RNA聚合酶系统制备体外转录RNA转录体,分别经乳鼠脑内接种及电穿孔转染BHK-21细胞,观察其感染效应。并从受染鼠脑和病变细胞中提取总RNA,进行RT-PCR扩增、克隆测序以及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从感染鼠脑和细胞中经RT-PCR均可扩增出病毒特异的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一致;并从乳鼠脑组织和BHK-21细胞中观察到恢复病毒颗粒。上述结果表明本文成功构建的DEN2 NGC株病毒全长cDNA的体外转录体具有感染性,乳鼠脑内接种途径与电穿孔转染细胞一样可成为体外转录体感染宿主细胞、获得恢复病毒的方法。
- 贡树基赵卫张文炳周浩陈丽丹张复春严子锵曹虹
- 关键词:登革2型病毒全长CDNA
- 广州地区484例登革热患者血清学检测及病毒分离株E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和IgM抗体;C6/36细胞微量法对发病2d内患者的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FA)及RT—PCR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DVI—GZ42/06的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ICT法检测患者登革病毒IgM和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9.5%(433/484)及38.0%(184/484)。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为:第1~2天92.7%(38/41)、第3~5天83.3%(70/84)、第6~10天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1)、51.2%(43/84)及97.8%(45/46)。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为61.0%(25/41),IFA及RT—PCR法证实为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Guangzhou/42/06的E基因序列与登革1型病毒标准株Hawaii/4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与Thailand/NI09VI04、Vietnam/06和Vietnam/07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98.6%和98.6%,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广东省2006年前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006年广州地区出现的登革热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
- 卢业成梁瑜周经姣陈万山方丹云周俊梅张复春江丽芳
- 关键词:登革热血清学检测系统进化树
- 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被引量:3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控制登革热媒介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种常用杀虫剂,采用幼虫浸渍法对广州城区(越秀、天河、海珠)白纹伊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越秀、天河区白纹伊蚊仅对敌敌畏抗药性指数>2,属于低抗性;对其他<2,均敏感;海珠区白纹伊蚊对倍硫磷、氯菊酯、溴氰菊酯抗药性指数>2,有低抗性;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均对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敏感。结论在登革热媒介防治中,杀虫剂的选择应考虑各区抗药性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使用,方能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
- 李成玲严子锵江毅民伍浩荣胡志刚
- 关键词:白纹伊蚊杀虫剂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