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KF2012011)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宗红蒲日材更多>>
相关机构:贺州学院暨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话本
  • 3篇话本小说
  • 2篇心性
  • 2篇视阈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研究
  • 1篇喻世明言
  • 1篇三言
  • 1篇善恶
  • 1篇善恶报应
  • 1篇善书
  • 1篇神仙
  • 1篇实学
  • 1篇拟话本
  • 1篇拟话本小说
  • 1篇清初
  • 1篇劝善
  • 1篇转世
  • 1篇文化

机构

  • 4篇贺州学院
  • 3篇暨南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杨宗红
  • 2篇蒲日材

传媒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心性视阈下古代小说人化异类母题论析被引量:1
2012年
人化异类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母题,自六朝以后,其中所见心性思想日益明显。人化异类的三种原因——道德、疾病与好尚均与心性密切相关。古代人化异类叙事的心性色彩受儒释道等思想影响,认为不同的心性会导致化为不同的异类。违背世俗伦理道德、生病、好尚等都会导致人化为异类。前两者往往化为虎狼,甚至吃人,后者则化为所喜爱的动物。小说借人化异类传达的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心性理念,在唐为道学、在宋为理学、在明为心学,劝善思想则一以贯之。
杨宗红
关键词:小说心性母题
实学视阈下拟话本小说善恶报应叙事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盛行,拟话本小说亦受浸染。从实学角度审视话本小说中的诸多善恶报应故事,亦可发现其中的实学精神。一方面是善恶观念的变化及善恶报应的温情化体现出来的性一元论的"实性观";另一方面是对"实德"、"实修"的看重,尤其倡导实行与实功,倡导有益于世。话本小说家热衷于将鬼神、附体、梦境、入冥等神秘现象与善恶报应相结合,是"发愤"的自救使然,也是经世、救世使然。
杨宗红蒲日材
关键词:实学拟话本小说善恶报应救世
才学与神仙:三言的另类成仙故事探究被引量:2
2014年
冯梦龙“三言”中涉及道教神仙的作品有40多篇,与才技成仙相关的故事共6篇,主人公有著名的文人李白(《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王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柳永(《喻世明言·众名妓春风悼柳七》)、卢楠(《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也有一技之长的市井百姓李清(《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秋先(《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虽然才技成仙故事其来有自,且在三言神仙道化故事中的比例并不低,然而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杨宗红
关键词:神仙才学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话本小说中高僧坐化的理学隐喻
2012年
明清话本小说有诸多作品叙写了高僧坐化一事。与佛经叙述不同,话本小说所言及的高僧,在坐化后往往投胎转世,根据坐化时的心念,以新的生命形式重新出现。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行为,联系话本小说产生的理学时代语境不难发现,高僧坐化故事除诠释佛理外,还是心性理学的形象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其完成了对理学的肯定和传播。
蒲日材杨宗红
关键词:话本小说转世理学心性
论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的劝善性及其文化背景——以其与善书关系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与劝善书关系密切。在故事类型、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命运走向、主题等方面,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话本小说与善书同受文言志怪小说或史传影响,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一些善书的文学性色彩浓郁,小说性特征明显。由于统治者对善书教育的推行,善书对民众的影响相对文言志怪或史传而言更早,也更大。受古代小说劝善传统及明末清初劝善运动的影响,话本小说家也视小说为劝善书,对社会进行劝善。
杨宗红
关键词:话本小说善书文化背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