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SH014)
- 作品数:15 被引量:203H指数:9
- 相关作者:蔺秀云王中会方晓义李文琳李泽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对立违抗障碍儿童心理特点分析:家庭系统观角度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从家庭系统观角度探讨不同性别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和非ODD儿童的心理特点。方法:选取符合DSM-IV中ODD诊断标准的儿童260人(ODD组)及非ODD组269人,应用来自整体水平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来自互动水平的夫妻适应量表、亲子冲突解决方式问卷和来自个体水平的父母情绪控制问卷、儿童情绪控制问卷进行测量。结果:1无论是在整体水平,互动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上,与非ODD组相比,ODD组有显著低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P<0.01)、父母婚姻质量(P<0.01),显著高的亲子冲突(P<0.01)和情绪控制异常(P<0.01);2对比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中发现,ODD分组的主效应(P=0.000)显著,孩子性别的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结论:ODD组与非ODD组相比,在三个水平上都显著较差;比较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儿童,这种差异更多的是ODD与否的差异,而非性别差异。
- 李泽蔺秀云刘杨李俊红何杰曹艳瑛
- 对立违抗障碍儿童家庭影响因素和家庭相关干预方案被引量:14
- 2013年
- 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一组以对权威人物的抗拒、挑衅、公然违抗、敌对等行为为典型特征的破坏性行为障碍。以往众多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ODD及其症状表现的至关重要因素。总结以往文献,将家庭中影响ODD及其症状表现的因素划分为整体水平、互动水平和个体水平三个层面。整体水平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氛围;互动水平主要是不同子系统的互动状况,包括教养方式、夫妻关系;个体水平主要包括父母的精神健康状况、文化水平、压力、心理控制源和儿童的智力水平、气质特质、其它行为和情绪问题。与之相应的,对ODD及其症状的家庭相关的干预措施中也会涉及到三个层面。干预措施中,父母行为训练模式及其变式都已经被实践和研究证明效果显著。这些变式主要有:不服从儿童帮助项目、亲子互动治疗、顽劣年纪系列以及积极教养计划等。今后研究应该对家庭影响因素进一步整合,并考虑到中国家庭独生子女、隔代抚养、多人管理孩子等的中国文化特点。
- 蔺秀云李文琳黎燕斌赵悦彤申军华方晓义
- 关键词:对立违抗障碍家庭影响因素
- 对立违抗儿童家庭问题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一种以对权威人物的抗拒、挑衅、公然违抗、敌对等行为为典型特征的儿童破坏性行为障碍。通过对29组被评定为ODD的有隔代抚养独生子女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ODD儿童不仅会对抗家长、教师等权威人物,消极抵制或公然违抗家长、教师的指令,而且容易在同伴交往中被激惹或故意激惹他人,对他人的无意行为反应过度,甚至失去控制打骂他人。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分析访谈内容发现,ODD儿童的症状更多是家庭问题的呈现,而家庭互动方式和家庭关系则是导致症状产生的主要家庭原因。其中,家庭互动方式是直接的浅层次的原因,而家庭关系则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家庭互动方式上,ODD儿童的家庭整体水平(如家庭亲密度低、家庭冲突性高)、互动水平(父母对待孩子高要求和控制、溺爱与纵容、教养不一致、情感虐待)和个体水平(父母的自卑与补偿、期待投射)都存在较多问题。在家庭关系上,ODD儿童的家庭存在儿童亲职化、替罪羔羊、跨代联盟、等级结构和多代传递等问题。隔代抚养、独生子女的问题会在具体家庭互动方式和家庭关系中体现出来并影响到ODD儿童的症状。
- 蔺秀云李文琳李泽王中会范腾燕刘杨
- 关键词:家庭关系
- 父母亲职压力与儿童对立违抗行为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采用亲职压力量表和对立违抗行为表现评估表调查了来自北京、山东和云南三地14所小学有ODD(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行为表现的301名儿童及其父母。通过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父母亲职压力与儿童的ODD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数据中,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得分显著正相关,同样,两年的儿童ODD行为表现得分也显著正相关;(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对于有ODD行为表现的男孩来说,其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能预测他们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但对于有ODD行为表现的女孩来说,其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并不能预测她们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一年的ODD行为表现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研究结果揭示出男孩父母的亲职压力可预测男孩的ODD行为表现,而不论是男孩或女孩的ODD行为表现都不能预测其父母亲职压力,说明父母亲职压力可能是男孩ODD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
- 蔺秀云黎燕斌张玉麟何杰方晓义
- 关键词:儿童
-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影响因素——过去20年的研究概述被引量:35
- 2016年
-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在城市长期生活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对从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过去20年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590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流动儿童城市影响的概念、理论、标准、现状、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适应的概念涉及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等多个方面;(2)适应的理论有文化冲击理论、适应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等;(3)适应的标准分为过程论和变量论;(3)心理、学校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较差;(4)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对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今后多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深度研究,为家庭、学校和政府部门提供应对性的政策和策略。
- 王中会蔺秀云侯香凝方晓义
- 关键词:流动儿童影响因素
-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被引量:29
- 2014年
-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 ~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度)和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6个维度)测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量表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流动儿童,如师生关系维度[(3.6±0.8)vs.(3.3±0.7),P<0.001];女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仁爱维度[(4.0±0.6)vs.(3.3±0.6),P<0.001];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4个维度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同伴关系[(3.8±0.8)vs.(3.5±0.7),P<0.00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超越维度[(3.6±0.5)vs.(3.4±0.4),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正向关联(β =0.17 ~0.43,P<0.05),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各维度分数的变异率的解释范围为17% ~ 26%.结论: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
- 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
- 关键词:流动儿童积极心理
- 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对其症状的影响——一项质性研究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考察会引发隔代抚养家庭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行为及造成的对立违抗症状表现。方法:应用访谈法对29名符合对立违抗障碍标准的独生儿童、儿童家长和儿童教师进行访谈。结果:从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祖父母与父母间的教养行为、父母之间的教养行为这样一个家庭互动方式的角度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祖辈的溺爱,父辈的低父母参与度、过度严苛、简单、粗暴的教养策略,不良的亲子沟通,自身教养行为的不一致,不同养育者(祖辈与父辈、父母)间不一致是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的家庭教养行为。结论:在对立违抗儿童的干预中,应加大父辈在儿童教养中的参与度,减少祖父母与父母异辈之间、父母之间的不一致教养行为,还应把祖辈纳入到干预体系中,并为家庭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养技能。
- 刘杨李泽蔺秀云范腾艳
- 关键词:对立违抗障碍互动方式
- ODD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特点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单纯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ODD伴ADHD儿童、ODD伴ADHD及CD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的特点。方法:选取符合DSM-IV中ODD诊断标准的儿童260名(含单纯ODD 70名,ODD+ADHD 134名,ODD+ADHD+CD 54名)及正常对照组儿童269名;家长填写亲子关系问卷,教师填写师生关系问卷,儿童填写孤独感问卷。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ODD组的师生亲密度较低,亲子和师生冲突较高,同伴关系较差(均P<0.01);②ODD内部3组相比,单纯ODD组在亲子冲突、师生冲突、同伴关系上显著低于ODD+ADHD和ODD+ADHD+CD,在亲子亲密性上显著高于ODD+ADHD+CD,在师生亲密上显著高于ODD+ADHD和ODD+ADHD+CD组(P<0.01或P<0.05);ODD+ADHD组在师生冲突上低于ODD+ADHD+CD组(P<0.05)。结论:ODD儿童比正常儿童的师生亲密度低,亲子和师生冲突高,同伴关系差;ODD儿童中,单纯的ODD儿童亲子、师生、同伴关系要好于其他两个组,共患ADHD会恶化亲子冲突、师生亲密度和冲突、同伴关系;共患ADHD+CD会加剧师生冲突。
- 李文琳李龙凤蔺秀云刘伟杨培荣姚静薇
- 关键词:对立违抗障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其抑郁、孤独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4年
- 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和抑郁、孤独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685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特点及对抑郁、孤独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男生、转学次数多、打工子弟学校、来北京时间较少、家庭收入低的流动儿童,他们抑郁、孤独感更高;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比其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抑郁和孤独的预测能力更强,在控制了这些因素之后,心理韧性仍然能够显著地预测其抑郁和孤独感。
- 王中金Gening Jin蔺秀云
-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抑郁孤独
- 对立违抗症状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特点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有无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症状的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有ODD症状儿童的不同类型(单纯ODD症状流动儿童、ODD伴注意力缺陷多动(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症状儿童、ODD伴ADHD及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症状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的特点。方法:从北京10所小学中选取有ODD症状的儿童369名(单纯ODD症状101名,ODD+ADHD症状204名,ODD+ADHD+CD症状63名)及没有ODD症状的对照组儿童349名。由儿童填写心理适应(包括心理弹性、自尊、抑郁、愤怒情绪调节)、学校适应(包括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和社会文化适应量表。结果:1ODD症状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显著差于对照组儿童;2有ODD症状的三组内部相比,ODD+ADHD症状组、ODD+ADHD+CD症状组儿童在愤怒情绪调节、师生关系上显著差于单纯ODD症状组儿童;3ODD症状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ODD症状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都显著差于对照组儿童,且与ADHD、CD共病后的适应能力更差。
- 张菁宸黎燕斌张玉麟蔺秀云侯香凝
- 关键词:流动儿童对立违抗障碍心理适应社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