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1601)

作品数:26 被引量:242H指数:11
相关作者:史贤明施春雷许学斌王大鹏金汇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6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沙门菌
  • 5篇沙门氏菌
  • 5篇葡萄球菌
  • 5篇球菌
  • 5篇耐药
  • 5篇金黄色葡萄球...
  • 5篇弧菌
  • 5篇黄色葡萄球菌
  • 5篇副溶血弧菌
  • 4篇毒力
  • 4篇食源
  • 4篇食源性
  • 4篇诺如病毒
  • 4篇病毒
  • 3篇毒力基因
  • 3篇多位点序列分...
  • 3篇人源
  • 3篇食品
  • 3篇细胞
  • 3篇分子

机构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市疾病预...
  • 3篇扬州大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江苏出入境检...
  • 3篇上海市虹口区...
  • 3篇武汉轻工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深圳出入境检...
  • 2篇上海市长宁区...
  • 2篇上海市闵行区...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玉溪市疾病预...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中国检验检疫...

作者

  • 14篇史贤明
  • 9篇施春雷
  • 8篇许学斌
  • 5篇王大鹏
  • 4篇金汇明
  • 3篇薛峰
  • 3篇冉陆
  • 3篇阚飙
  • 3篇周敏
  • 3篇张静
  • 3篇周秀娟
  • 2篇代敏
  • 2篇宋明辉
  • 2篇洪小柳
  • 2篇王传清
  • 2篇赵芳
  • 2篇陈万义
  • 2篇黄峥
  • 2篇李勇
  • 2篇蒋原

传媒

  • 6篇中国食品学报
  • 4篇疾病监测
  • 3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卫生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3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副溶血弧菌的热激亚致死损伤与显微红外光谱检测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作为对照,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4000~400cm^-1)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了在55℃水浴中热激处理不同时间(0,2,4,6和8min)对副溶血弧菌失活和亚致死损伤的作用效果。二维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正常细菌与受损细菌能够各自聚类,明显区分,而且损伤程度不同的细菌也能够基本区分。载荷图分析(LPA)发现,加热处理后,副溶血弧菌中的多糖、结构蛋白、脂质、核酸都发生了变化,其细胞壁、细胞膜和DNA皆遭受损伤。类模拟软独立建模(SIMCA)的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受不同程度热损伤的细菌均有80%以上的预测率,能够被有效区别开。研究表明,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检测热激后亚致死损伤的副溶血弧菌的潜力。
喻文娟施春雷刘玉敏代敏史贤明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亚致死热激
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4年
全球食源性疾病案例呈现逐步上升的严重趋势,而作为沿海地区的首要食物中毒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已经成为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之首。本文主要就副溶血弧菌常见的毒力因子的分布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对制定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解决方案并有效控制该病原菌的传播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晶娇薛峰曾德新张炜蒋原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食源性疾病
Tn5介导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溶血能力差异突变株表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构建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突变体库,分析溶血能力差异突变株表型特征,为深入挖掘和认识tdh的调控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双亲本接合法,将Mini-Tn5-Km2片段随机插入致病性Vp(ATCC 33846)基因组,并以含有卡那霉素(Km)和氨苄青霉素(Amp)的TCB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突变株(KmRAmpS)筛选;结合PCR方法对突变菌株进行Km基因筛查,构建在不同基因位点随机插入突变的Vp突变体库。以我妻氏血平板筛选溶血表型变化菌株,并对其生长曲线、菌膜形成能力和运动能力进行测定。【结果】采用双亲本接合法,成功建立包含490株Vp突变株的突变体库,并获得5株溶血表型变化稳定的菌株(2株为溶血能力上调,3株为下调)。5株突变株在生长速率、菌膜形成能力及运动能力方面与亲本株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株溶血能力上调菌株及1株溶血能力下调菌株在运动能力、生长速率和菌膜形成能力方面较亲本株显著降低(P<0.05);另2株溶血能力下调菌株菌膜形成能力较亲本株显著提高(P<0.05)。【结论】Tn5转座子可用于建立Vp突变体库;Vp溶血能力与其表型特征具有相关性;研究所获得的5株溶血表型突变株为进一步探讨Vp tdh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张茜牛梦雅王大鹏史贤明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表型变化
上海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被引量:13
2015年
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本研究中针对上海市闵行区某农贸市场的海产品开展为期1年的调查分析,共采集257份样品。按照国家标准(GB/T4789.7-2008),以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糖培养基(TCBS)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CV)两种选择性培养基辅助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疑似菌株,结合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鉴定,从84份阳性样本中获得10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其结果表明:该农贸市场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为32.7%,其中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最高(达54.4%),蛤蜊和海瓜子次之(分别为33.9%,25.6%)。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与季节性变化直接相关。对107株分离株的主要毒力基因tdh和trh进行PCR筛查,tdh阳性菌株为10株,trh阳性菌株为1株,并且此株菌为tdh、trh双阳性菌株,tdh和trh的携带率分别为9.4%和1.0%,tdh、trh双基因的携带率为1.0%。结论: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这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陈志芸施春雷周秀娟张茜周敏王大鹏史贤明
关键词: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PCR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遗传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选取来自上海、宁波、舟山的109株临床、食品和环境分离株,对其进行血清分型和ERIC-PCR分型研究。通过玻片凝集反应进行血清分型,结果显示:在26种血清型中,O3∶K6和O4∶K8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0.7%和19.5%,合计达40.2%;其次为O4∶K68,O1∶K25,O3∶K68,O3∶K25,O3∶K8和O1∶K6等。结合来源分析表明:环境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与食品和临床分离株差异较大。采用ERIC-PCR基因分型方法,结合聚类分析比较各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显示:ERIC-PCR指纹图谱可将109株副溶血弧菌分为65个型,31个类群,分辨力指数为0.942。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分离株可聚为一类,在基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及遗传相关性,结合血清分型和ERIC-PCR分型可进行流行病学溯源,为副溶血弧菌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茆丹陈万义周秀娟王宏勋周敏施春雷史贤明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血清分型
分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4年
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繁琐复杂、周期较长,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致病性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方法,总结了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简要阐述了这几种检测方法的利弊。
方婷子施春雷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生物学
人源诺如病毒衣壳蛋白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的构建与功能鉴定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是非细菌型急性胃肠炎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体外培养模式及小型动物模型,HuNoVs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尚不明确。重组类病毒粒子(virus-li...
牛梦雅
关键词: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
文献传递
2006-2012年上海市基于网络实验室的肠炎沙门菌耐药监测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建立区域性网络实验室监测和分析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变化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6-2012年,上海市8个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和24家临床实验室依据标化方法分离184株肠炎沙门菌食源环境菌株与1146株肠炎沙门菌腹泻病例菌株,使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应用WHONET软件建立耐药数据库。结果历年中肠炎沙门菌在禽肉中污染率最高(155/184);实验室诊断病例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和18~59岁、1~4岁病例明显高于1岁以下、60岁以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所有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率均超过90%;多重耐药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异噁唑-四环素耐药型,ACSSuT)存在于鸡肉和2009年的1例食物中毒暴发病例中;耐头孢吡肟食源和腹泻株分别出现在2011年和2008年;腹泻株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高于食源株;低年龄组病例对三代头孢和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分别约占2/3和1/2。结论上海市肠炎沙门菌腹泻病例存在社区内获得和食源性感染等不同因素,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型ACSSuT可能是潜在的高致病性流行株。提高临床实验室常规诊断能力,优化和减少老年人和婴幼儿对抗生素暴露,重视多重耐药菌株导致的疾病负担。
倪佳琳许浩胡雪明钟海明张静金汇明肖文佳许学斌冉陆阚飚史贤明崔志刚
关键词:网络实验室肠炎沙门菌禽肉疾病负担
旺兹沃思沙门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旺兹沃思沙门菌的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上海市网络实验室连续性监测腹泻病例和环境食品的旺兹沃思沙门菌进行抗生素耐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005-2012年上海市网络实验室诊断临床病例分离沙门菌4553株,居前10位的20个血清型均为A^F群,旺兹沃思沙门菌在少见的非A^F群中居首位,5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普遍易感,偶见血流感染重症病例。确认食源环境沙门菌1805株,前10位血清型明显比人源更具多样性,旺兹沃思沙门菌亦在少见型中居首位,多源自牛蛙、甲鱼和淡、海水养殖鱼介类。旺兹沃思沙门菌的人源和非人源株间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GE分5个克隆族:克隆族A为多重耐药克隆,疑似暴发的2株12重耐药MDR-ACSSu T-SH009型菌株和1株6重耐药的SH009型甲鱼源菌株100%同源;克隆族B、D、E和C分别是成年人和低年龄组感染克隆,均对抗生素敏感。结论旺兹沃思沙门菌虽属相对少见菌型,近年病例数呈上升趋势。上海市近期分离的旺兹沃思沙门菌与牛蛙、甲鱼和淡、海水养殖鱼介类菌株存在高度相似性,建议对致病且多重耐药克隆加强监测,并预警餐饮机构在操作牛蛙和甲鱼时可能存在交叉污染或接触感染的暴露风险。
黄峥刘芸汤泓李颖石维敏张静李勇林征张岭金汇明王传清阚飙史贤明许学斌
关键词:低年龄组
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以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嗜盐性食源性致病菌。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采用11种O抗体和8种K抗体,针对来自舟山、宁波、上海浦东和金山的58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分离株(2006-2009年)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分析。菌株血清分型结果表明:上述4地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以O3群和K6型为主,共分为22个血清型。其中主要流行株为O3:K6型,占67.72%(107/158);其次为O1:K6,O3:K68,O1:K25,O1:K56,O2:K3等。菌株的来源地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金山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最复杂,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舟山血清型较单一。利用PCR方法对上述158株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耐热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阳性率分别为96.84%(153/158)和3.80%(6/158)。其中(tdh+/trh+)6株,(tdh+/trh-)147株和(tdh-/trh-)5株。结论:杭州湾4地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流行菌株血清型为O3:K6,且不同地区血清型差异较大;除极少数菌株外,绝大部分菌株都携带tdh或者trh。
代敏王大鹏陈万义史贤明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毒力基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