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08B02)

作品数:24 被引量:176H指数:10
相关作者:赵雨森辛颖王丽红陈璐陈强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阿木尔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2篇火烧迹地
  • 22篇迹地
  • 17篇土壤
  • 13篇植被
  • 12篇植被恢复
  • 6篇落叶松
  • 4篇有机碳
  • 4篇植被恢复过程
  • 4篇微生物
  • 4篇物量
  • 3篇兴安落叶松
  • 3篇生物量碳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人工林
  • 3篇黑碳
  • 2篇氮素
  • 2篇碳储量
  • 2篇天然林
  • 2篇土壤氮

机构

  • 27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阿木尔林业局
  • 1篇大兴安岭地区...

作者

  • 23篇赵雨森
  • 22篇辛颖
  • 5篇王丽红
  • 4篇陈璐
  • 3篇陈强
  • 3篇韩雪成
  • 2篇刘双江
  • 2篇李红运
  • 1篇张茂增
  • 1篇孙海龙
  • 1篇韩春华
  • 1篇夏祥友
  • 1篇关彦军
  • 1篇孙涛
  • 1篇刘曼
  • 1篇刘邵宇
  • 1篇李昂

传媒

  • 8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森林工程
  • 1篇林业科学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24 a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最高.(2)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7.17~1 764.34mg/kg和23.45~182.14 mg/kg,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呈上升趋势.(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恢复24 a落叶松人工林4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重度火烧迹地.(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火烧迹地经过24 a的恢复,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王丽红辛颖赵雨森侯殿忠孙涛关彦军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酶活性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氮素特征研究
为揭示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后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以1987年“5·6”大火后的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remner法对土壤有机氮进行分组,并对...
李金享
关键词:森林土壤火烧迹地
文献传递
火烧对大兴安岭樟子松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以大兴安岭轻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讨火烧对樟子松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火烧改变了樟子松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和含量。轻度火烧使樟子松天然林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8.52g/kg,1.36g/kg和5.85g/kg;5—10cm土层分别下降了4.78g/kg,0.19g/kg和2.98g/kg,与对照样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轻度火烧使樟子松天然林表层土壤黑碳含量显著增加,0—5cm土层黑碳含量较对照样地增加了9.95g/kg,与对照样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火烧迹地0—5cm和5—10cm土层BC/SOC分别增加了25.4%和6.12%,ROC/SOC分别减小了1.49%和0.65%,与对照样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轻度火烧对樟子松天然林土壤POC/SOC影响不大。回归分析表明,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与有机碳之间都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
张茂增辛颖赵雨森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黑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
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为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其团聚体碳循环的影响,以大兴安岭1987年重度火烧后分别经过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天然恢复的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团聚体K2SO4浸提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团聚体K2SO4浸提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大小关系均是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2)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呈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大团聚体显著高于微团聚体(P〈0.05),土壤K2SO4浸提碳主要分布于1~0.5mm粒径及其更大粒径团聚体中。(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富聚于土壤表层(0—5cm),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除〉2 mm和2~1mm粒径外,其余粒径团聚体K2SO4浸提碳含量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4)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K2SO4浸提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和K2SO4浸提碳之间有密切联系。
李红运辛颖赵雨森
关键词: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0
2019年
为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自然恢复后的林分土壤温室气体源汇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生长季(6—9月)天然次生林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大气CO_2、N_2O的源,CH_4的汇,平均通量分别为575.81 mg·m^(-2)·h^(-1)、17.81μg·m^(-2)·h^(-1)和-68.69μg·m^(-2)·h^(-1);CO_2与CH_4通量在生长季内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变化规律,N_2O通量则呈单峰变化,且均在8月达到观测期的最大值.2)土壤温度是影响该区天然次生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主控因子,土壤湿度和大气湿度在昼夜与季节尺度上与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不同.3)该区天然次生林9:00—12:00时段观测获得的土壤气体通量值经矫正后可代表当日气体通量.研究补充了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数据,为该区土壤温室气体源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梁东哲赵雨森辛颖
关键词: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土壤温室气体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被引量:18
2015年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123.96 t/hm^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恢复21和24年群落生物量高于天然白桦林。草本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低,恢复3年群落枯落物层蓄积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其余恢复年限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3)乔木层Margalef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指数与生物量相关系数最高。草本层多样性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人工更新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恢复21和24年的生物量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王丽红辛颖邹梦玲赵雨森刘双江任清胜
关键词: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甲烷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1年
为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甲烷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时空替代法,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甲烷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生长季期间均为CH4的汇。植被恢复年限越长吸收CH4的总量越大,恢复了28 a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对CH4每个生长季的吸收量(238.340 mg·m^-2)超过了天然次生林(201.128 mg·m^-2);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该区域大气温度不是影响土壤CH4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气温与土壤CH4通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曹杰梁东哲赵雨森辛颖
关键词:甲烷通量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后土壤磷形态与解磷细菌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20年
为了探讨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后土壤不同磷形态含量、解磷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人工恢复(樟子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人工促进天然恢复(次生林)以及天然恢复(天然次生林)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Sui等修正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对根际土壤和0~10、10~20 cm非根际土壤进行磷素分级测定,并用高通量测序法得到土壤解磷细菌种群丰度。结果表明:0~10 cm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H2O-Pi)、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3-Po)及根际土壤NaHCO3-Po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次生林。10~20 cm非根际土壤H2O-Pi、NaHCO3-Pi、NaHCO3-Po及根际土壤H2O-Pi、NaHCO3-Pi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H2O-Pi、NaHCO3-Pi和NaHCO3-Po含量的比值(R/S)均大于1。中等活性氢氧化钠磷(NaOH-P)包括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和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在0~10 cm非根际土壤及根际土壤中NaOH-P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在10~20 cm非根际土壤中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次生林。土壤NaOH-P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酸溶性磷(HCl-P)包括酸溶性无机磷(HCl-Pi)和酸溶性有机磷(HCl-Po)。在0~10 cm非根际土壤中HCl-P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次生林,在10~20 cm非根际及根际土壤中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次生林。土壤残留磷(residual-P)含量对林地恢复方式不敏感。各林分土壤主要解磷细菌均为慢生根瘤菌属、链霉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樟子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解磷细菌丰度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天然次生林。冗余分析表明,解磷细菌与不同磷形态之间相关性各异。在现阶段来看,人工
春雪赵雨森辛颖李金享梁东哲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根际土壤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联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以大兴安岭1987年"5.6"大火后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的4种林分类型为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物种多样性在垂直层次上的变化差异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樟子松的土壤理化性质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差。4林分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5,但关联程度不同。樟子松林和山杨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容重的关联程度最大,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非毛管孔隙度的关联程度最大。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大,而山杨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小。
陈强赵雨森辛颖韩雪成夏祥友韩春华
关键词: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土壤环境
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为了揭示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和黑碳(BC)的影响,本文选取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为对照,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重度火烧明显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和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迹地0~5 cm层全土有机碳增加了41.56%,黑碳增加了123.69%,黑碳含量增加显著(P〈0.05)。2)重度火烧明显增加了0~5 cm层的〉5 mm和〈0.25 mm团聚体比例,降低了0.25~5 mm团聚体比例。3)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显著提高了0~5 cm土层内的〉5 mm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达177.6%和127.27%。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3个土层内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种林地类型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粒径增大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4)团聚体中黑碳含量的分布规律与有机碳相似。重度火烧迹地0~5 cm层的〉5 mm、2~5 mm、0.053~0.25 mm、〈0.053 mm团聚体黑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92、4.19、1.06、0.44 g/kg,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5)2种林地土壤团聚体BC/SOC比值在0.05~0.41之间,且重度火烧显著增加了BC/SOC比值(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黑碳含量显著线性相关。
任清胜辛颖赵雨森
关键词:团聚体有机碳黑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