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60014)

作品数:15 被引量:70H指数:4
相关作者:甘锋李盼君李坤姚远王廷信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盐城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艺术
  • 3篇电影
  • 3篇文化
  • 2篇文化认同
  • 1篇大众
  • 1篇道一
  • 1篇电影艺术
  • 1篇对文
  • 1篇新媒介
  • 1篇新媒介环境
  • 1篇新媒体艺术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学视野
  • 1篇叙事
  • 1篇学科
  • 1篇学科门类
  • 1篇研究视域
  • 1篇艺术传播
  • 1篇艺术构成

机构

  • 13篇东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10篇甘锋
  • 3篇李盼君
  • 2篇李坤
  • 1篇王廷信
  • 1篇时空
  • 1篇姚远

传媒

  • 4篇民族艺术
  • 2篇艺术百家
  • 2篇艺术学界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3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霍尔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艺术传播理论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斯图亚特·霍尔把艺术尤其是流行艺术的大众传播问题作为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踪研究中展示了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艺术传播思想的独特魅力。霍尔认为,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种介入性文化实践,艺术传播不但是一种意义生产和文化共享的社会互动,而且是嵌入在整个社会之中的一种"文化循环"。艺术传播活动正是在这种"文化循环"中重塑和强化了当代"感觉结构",进而成为建构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机制的。霍尔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艺术传播理论,不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观察当今艺术传播现象的新视角,拓展了艺术传播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艺术传播研究范式,丰富了人们对艺术传播的特征和功能的理解。
甘锋李盼君
关键词:文化研究艺术传播文化认同
论融合文化中好莱坞电影的跨媒体叙事——詹金斯电影艺术传播思想探析被引量:8
2016年
在当代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看来,作为一种新型叙事模式,当代好莱坞电影艺术的跨媒体叙事是在融合文化语境中生成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机制。它力图超越单一的媒体本位,将多种类型的媒体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协同叙事的方式建构一个宏大的故事世界。跨媒体叙事以协作著述为艺术创作基础,它促进了不同的专业艺术创作者之间以及专业艺术创作者与普通受众之间的深入对话与融合。此外,跨媒体叙事也突破了传统上专家范式的束缚,推动生成了集体智慧和参与文化,因此体现出了有关电影艺术传播的媒体范式转型和社会关系重构。
李盼君
关键词:参与文化
戏剧性:“中国好声音”的焦点和魅力所在
2013年
如何在专业音乐人的艺术追求和大众手握的电视"遥控器"/广告商的"钱袋子"之间做出抉择,一直都是摆在电视人面前的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标榜"回归音乐本身"的《中国好声音》宣称节目"只选好声音",从而实现了"对声音本身的回归",但是在以戏中戏理论重新审视这档"专业音乐"节目之后,我们却发现"戏剧性"才是这档音乐节目的真正焦点和最大魅力之所在。
甘锋
关键词:戏剧性戏中戏
洛文塔尔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接受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洛文塔尔从社会心理学视野出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德国的接受状况的研究,不但开辟了接受史和接受美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创建了"有关接受问题的理论构架"。他随后对文学标准和趣味问题的研究,又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其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通俗传记时所开创的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尤其是他对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文学接受史的梳理,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阐述了中产阶级阅读大众的出现和女性读者的大量增加所导致的文学媒介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变迁,从而揭开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序幕。
甘锋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文学标准
2007—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2007—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数据进行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的统计分析显示:立项项目地区分布和单位分布不均衡,高校和艺术研究院系统是艺术研究的主要机构,国家对青年项目的扶持为艺术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艺术学理论及文化综合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关注点,立项数量最多,其次是美术研究。相对于艺术理论和艺术管理研究的发展势头,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研究亟待加强。美术研究的立项主要集中在美术学与绘画领域,书法篆刻、雕塑、建筑、摄影领域立项很少。戏剧戏曲研究立项数量趋于稳定。音乐和设计研究立项数目逐年增长,实践性、应用性项目有待增加。影视研究与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相比,比例偏低。舞蹈研究处于"边缘"地位。
甘锋姚远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元素处理被引量:1
2015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入2004年以来,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大环境和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多方的探索。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中最核心且难以调和的宗教元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或主动或自觉地放弃了宗教原本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用象征代替了还原,降低了观影门槛;让宗教元素为叙事技巧服务,增加了可看性;让宗教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无限接近,做出了商业与多元文化语境下该有的转变。
瞿文妍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艺术:建构城市文化“第三空间”的诗性实践被引量:4
2015年
城市化和消费文化正在重构中国人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在城市空间日益消费化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确立民族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的功能和地位。作为一种彰显民族审美意识、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诗性实践,民族艺术通过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等方式,致力于将城市文化空间建构为民族精神与民族认同的栖居和生发之地,进而将其建构为一种饱含开放包容性、异质交融性、多元共生性和动态发展性的"第三空间"。中国城市"第三空间"的文化建构才刚刚开始,亟须空间理论和城市艺术田野研究做出理论上的回应。
甘锋李盼君
关键词:民族艺术城市文化消费文化文化认同
“间性”的张力——扩增实境艺术的审美之维
2016年
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技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近年来在当代艺术领域渐渐成熟起来,并开始在威尼斯、伊斯坦布尔等世界各大双年展上吸引越来越多普通观众与研究者的目光。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扩增实境艺术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就审美本体而言,它试图超越虚拟与现实的二元限界,处于真实与虚拟"之间";就审美创造而言,它在空间与时间的多重可能中穿梭,处于原初情境与再造情境"之间";就审美欣赏而言,它在交互体验中进行着沉浸与反沉浸的双向运动,处于沉浸与反沉浸"之间"。正是扩增实境艺术所具有的这种"间性"的张力,使其在延伸我们传统审美阈限的同时也表征了当今数字时代的文化范式。
李坤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间性
“传播力场”与文艺转型——洛文塔尔对文艺发展问题的传播学解读被引量:2
2014年
在对文学艺术和通俗文化进行传播研究的过程中,洛文塔尔不但把文艺活动的各个要素都整合到一个充满了竞争和冲突的时空结构中,而且把个体表达、传播活动和社会系统编织到一个独特的网络之中,从而建构了"传播力场"这一由复杂的传播现象所构成的动态结构。在阐述了"传播力场"的生成机制与构成要素后,他通过梳理传播媒介、作家、出版商、批评家、受众和传播渠道等各种"力"在"传播力场"中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变迁,对西欧文艺转型现象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从而揭开了西方文艺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并且发展出了一种针对文艺传播问题的批判性、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甘锋王廷信
曼谷大王宫主体建筑之美术学研究
2013年
泰国艺术匠师以丰富的想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集泰国早期先朝建筑、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传统之大成,并吸收了中国、印度、柬埔寨、斯里兰卡和欧洲文化的精华,将曼谷大王宫创造成为泰国建筑史上最完美、规模最大、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王宫,也是世界建筑和艺术史上的奇葩。
时空
关键词:造型艺术建筑艺术装饰设计审美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