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8009003)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徐杰王兰代丽萍朱丽黄李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基因
  • 1篇性状
  • 1篇上位性
  • 1篇上位性分析
  • 1篇突变体
  • 1篇重组自交系
  • 1篇重组自交系群...
  • 1篇自交
  • 1篇自交系
  • 1篇相关性状
  • 1篇小麦
  • 1篇霉病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表达分析
  • 1篇基因定位
  • 1篇间隔期
  • 1篇NPR1
  • 1篇PLA2
  • 1篇QTL分析

机构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篇冷语佳
  • 1篇赵金凤
  • 1篇郭龙彪
  • 1篇李安飞
  • 1篇冀宪领
  • 1篇吴世文
  • 1篇杨窑龙
  • 1篇马信
  • 1篇高振宇
  • 1篇杨在东
  • 1篇钱前
  • 1篇董国军
  • 1篇李学勇
  • 1篇胡江
  • 1篇张光恒
  • 1篇曾大力
  • 1篇黄李超
  • 1篇孙鑫
  • 1篇朱丽
  • 1篇孔令让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利用日本晴/9311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成熟期叶形相关性状QTL被引量:10
2014年
水稻叶片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优化其形态指标是水稻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日本晴和9311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对其上3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片长宽比进行考查及 QTL 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双亲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群体中呈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叶位的叶片叶形性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共检测到上3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片长宽比相关 QTL 42个,它们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4.3%~29.0%,来自9311的增效等位基因的数目和加性效应比来自日本晴的要大;另外还检测到17对上位性位点,其贡献率为3.3%~23.4%;还对剑叶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增效等位基因进行了聚合比较,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能明显调节水稻剑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大小,对其在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育种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王兰黄李超代丽萍杨窑龙徐杰冷语佳张光恒胡江朱丽高振宇董国军郭龙彪钱前曾大力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QTL分析上位性分析
小麦NPR1-like基因的克隆及赤霉菌诱导下的表达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AtNPR1是拟南芥系统获得性抗病反应中的关键基因,对拟南芥的广谱抗性起重要调控作用。从赤霉菌诱导的小麦抗、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RNA差异表达谱中获得3个与AtNPR1类似的EST片段,据此检索相应序列信息并设计引物,从小麦中克隆得到3个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TaNPR1、TaNPR2和TaNPR3,其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580、607和601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这3个小麦NPR1-like蛋白都含有保守的BTB/POZ、ANK和NPR1_like_C结构域及功能氨基酸,但仅TaNPR1具有2个对NPR1寡聚体形成十分必要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蛋白质聚类分析表明,TaNPR1与TaNPR2和TaNPR3的同源性均较低,其中TaNPR1与NPR1蛋白聚为一类,而TaNPR2和TaNPR3均与NPR1同源蛋白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TaNPR1、TaNPR2和TaNPR3基因都可被植物抗病相关信号分子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与感病材料Apogee相比,抗病近等基因系Apogee73S2中TaNPR1和TaNPR3能够更早地响应赤霉菌的诱导并显著上调表达;而TaNPR2在感、抗材料中对赤霉菌侵染的响应都较为缓慢且变化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TaNPR1和TaNPR3可能在小麦对赤霉菌的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杨在东马信吴世文王宏伟孙鑫冀宪领李安飞孔令让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基因表达分析
水稻类树状突变体s2-21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被引量:1
2014年
叶序和出叶间隔期是叶片生长发育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叶序或出叶间隔期突变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叶片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类树状突变体s2-21。该突变体出叶间隔期变短、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分蘖数减少、叶片数增加、不能正常进行生殖生长。将该突变体与籼稻品种Dular杂交,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通过InDel分子标记对s2-21/Dular F2群体进行遗传定位,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染色体InDel标记C1-15和S1-17之间。利用本实验已测序的籼稻品种Dular全基因组序列与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上提供的粳稻品种日本晴基因组序列比对,开发了6个新的InDel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W25和W26之间约88 kb的区间内。测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中PLA2基因的第4个内含子的第5位碱基由G突变为A。
王海凤高洁孙伟张士永赵庆雷尹亮赵金凤李学勇袁守江
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PLA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