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0705)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赵景波李美娟张掌权马莉陈颖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地数
  • 1篇灾害
  • 1篇水层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变化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水分变化
  • 1篇土壤水资源
  • 1篇资源研究
  • 1篇总产
  • 1篇粮食安全
  • 1篇粮食产量
  • 1篇粮食产量变化
  • 1篇粮食总产
  • 1篇麦地
  • 1篇涝灾
  • 1篇黄土
  • 1篇隔水层

机构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赵景波
  • 1篇龙腾文
  • 1篇张琪敏
  • 1篇马莉
  • 1篇董雯
  • 1篇张掌权
  • 1篇王长燕
  • 1篇牛俊杰
  • 1篇陈颖
  • 1篇李美娟
  • 1篇王娜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沙漠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安少陵塬近5年麦地土壤水分变化与土壤水资源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对2003.3-2007.4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四府村麦地0-6 m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分析了长安区四府村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土壤水资源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长安区大贫水年翌年春季冬小麦地0-6m土壤水分主要为中效水,土壤供水明显不足,平水年及丰水年翌年春季主要为极易效水和渗透重力水,水分供应充足。大贫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生长期内土壤水分不能正常下渗补给地下水,形成大气-土壤水分循环模式;平水年及丰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地入渗降水能正常补给地下水,形成大气-土壤-地下水循环模式。平水年和丰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地0-1m根系层水资源量变化主要受地表蒸发和作物耗水的影响,1-2m、2-4m层位水资源量变化主要受前一年降水量的影响,4-6 m层位水资源量主要与前一年土壤原有水资源量有关。经历连续两个贫水年之后的2003年春季冬小麦生长受到水分的严重限制,若要达到正常产量,春季需灌溉水量约300 mm。长安区近13年来干旱年和丰水年交替变化,总体来说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基本正常,通过采取有效的集水保墒措施,干旱年冬小麦也会获得较高产量。
王长燕赵景波杜娟董雯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水资源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为建设用地、灾毁等;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总量年变化率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耕地资源数量是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马莉赵景波张掌权李美娟
关键词:耕地数量粮食产量变化粮食安全
长安少陵塬黄土含水条件与控制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根据长安少陵塬杨湾黄土剖面含水层的调查、含水量、孔隙度测定和粒度分析,研究了黄土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含水条件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安杨湾剖面黄土地层含水量变化代表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变化类型,含水量峰值出现在黄土层中,低值出现在红色古土壤层中;从上向下含水量与孔隙度呈波动变化规律;在所研究的剖面中出现的5个含水层均由黄土层构成,隔水层由红色古土壤构成。研究剖面中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水理性质主要是它们形成时的气候不同决定的。红色古土壤的隔水性是由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粘土化作用产生的,黄土层的含水空间发育好主要是当时相对冷干的气候条件下的较弱的成壤作用造成的。含水空间发育较好的黄土层和粘化强的红色古土壤隔水层的存在是该黄土剖面中地下水富集的两个基本条件。
赵景波牛俊杰王娜张琪敏
关键词:含水层隔水层
渭河关中段近400a来洪涝灾害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600—1995年396a间渭河关中段洪涝灾害发生频次、等级和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渭河关中段在这一时段内共发生了99次洪涝灾害,平均约4a出现1次;其中轻度涝灾52次,中度涝灾35次,大涝灾8次,特大涝灾4次。根据洪涝灾害频次变化,可将这一时期洪涝灾害分为3个阶段,其中1600—1669年和1670—1859年属洪涝灾害少发阶段,但两阶段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前者主要以灾害加剧为特征,后者则主要以灾害频次稳定为特征;1860—1995年是洪涝灾害多发阶段。周期分析发现准3a洪水周期最为明显,其次是7.14a的周期。初步判断准3a洪水周期可能与ENSO(赤道厄尔尼塔和南方涛动是一种海气耦合过程,统一称为ENSO)的2~7a周期存在一定联系。
赵景波龙腾文陈颖
关键词:洪涝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