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BG2005309)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石明亮彭长俊陈小晖孙权星薛林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农科院科研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玉米
  • 1篇多基因
  • 1篇行粒数
  • 1篇玉米粗缩病
  • 1篇玉米杂交
  • 1篇玉米自交系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 1篇杂交制种
  • 1篇制种
  • 1篇制种花期
  • 1篇生产技术
  • 1篇穗行
  • 1篇穗行数
  • 1篇糯玉米
  • 1篇主基因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自交
  • 1篇自交系
  • 1篇鲜食

机构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 1篇江苏沿江地区...

作者

  • 2篇薛林
  • 2篇孙权星
  • 2篇石明亮
  • 2篇陈小晖
  • 2篇彭长俊
  • 1篇印志同
  • 1篇陆虎华
  • 1篇陈国清
  • 1篇江建华
  • 1篇袁建华
  • 1篇胡加如
  • 1篇孟庆长
  • 1篇陈艳萍
  • 1篇洪德林
  • 1篇梁奎
  • 1篇黄小兰
  • 1篇郭媛
  • 1篇李波
  • 1篇张彦兵

传媒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新选自交系2个组合6个世代穗行数和行粒数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新选玉米自交系间穗行数和行粒数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分析这些自交系间有利等位基因的分布,有助于自交系的持续改良。本研究选用其中3个自交系组配成2个组合的P1、P2、F1、B1、B2、F2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穗行数和行粒数2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研究结果暗示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比行粒数更有效。
石明亮江建华梁奎郭媛薛林胡加如黄小兰洪德林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穗行数行粒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鲜食糯玉米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
2008年
从优良新品种选用、生产环境优选、栽培措施优化、病虫害无害化治理和适期采收等环节,规范鲜食糯玉米生产过程,可实现鲜食糯玉米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
薛林彭长俊孙权星陈小晖
关键词:鲜食糯玉米生产技术
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6年
系统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病原、寄主、传播方式、危害症状、抗性鉴定方法以及抗性育种现状等,指出利用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抗性选育抗病品种,才是彻底解决玉米粗缩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艳萍张彦兵孟庆长袁建华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抗病性育种
密度对玉米苏玉糯14鲜穗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品种苏玉糯14的鲜穗产量影响较大,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和单穗鲜重来影响产量。当密度在6.75万株.hm-2时,群体有效穗数较多,空秆率较低,鲜穗秃尖较短,单穗鲜重、鲜百粒重、单穗鲜籽重、鲜出籽率均较高,果穗商品性较好,且鲜穗产量达最高,因此,种植苏玉糯14的最佳经济密度为纯作6.75万株.hm-2。
陆虎华孙权星陈小晖薛林陈国清彭长俊
关键词:玉米
玉米杂交制种花期的预测与不遇的对策
2009年
本文分析了玉米杂交制种中花期不遇的原因,介绍玉米杂交制种花期预测的方法及花期不遇可采取的措施。
胡加如孙权星彭长俊陆虎华薛林陈国清陈小晖黄小兰印志同石明亮李波
关键词:玉米杂交制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