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6BB5107)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谢斌陈平唐春苟元斌杜虎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启动子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启动子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X蛋白
  • 2篇病毒
  • 2篇C-MET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调节蛋白
  • 1篇多聚
  • 1篇多聚酶
  • 1篇多聚酶链反应
  • 1篇血浆白蛋白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市第三人...

作者

  • 3篇谢斌
  • 2篇苟元斌
  • 2篇唐春
  • 2篇陈平
  • 1篇金世龙
  • 1篇周渝阳
  • 1篇袁涛
  • 1篇肖静
  • 1篇杜虎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年份

  • 3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调控c-met基因启动子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明确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对原癌蛋白质(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中所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肝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Western blot比较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对HBx调控c-met表达的影响,分析在该调控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体外侵袭试验验证信号传导通路在HBx调控c-met表达中的作用。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HBx引起c-met表达水平的增加,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能够降低该作用,而D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wortmanin则未显示出该作用。体外细胞侵袭试验也证实了U0126能够降低HBx引起的HepG2细胞的强侵袭性[(74.3±6.2)个与(34.6±5.2)个,F=113.45,P〈0.01】。结论HBx引起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可能与其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bp~-100bp)的调控有关。
谢斌唐春陈平苟元斌袁涛金世龙周渝阳
关键词:X蛋白肝炎病毒乙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X基因(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机制。方法将HBx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采用Western b1ot方法比较转染前后HBx对原癌蛋白质c-met(cmet)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将c-met基因启动子区分成5个(包括全部序列)不同长度的片段,然后与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将上述质粒与HBx表达质粒共转染于HeDG2细胞中,通过荧光素酶测定、启动子区突变分析及侵袭试验比较转染前后HBx对cmet表达调控的影响。荧光素酶活性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侵袭细胞数统计采用t检验。结果HBx能够增强cmet的表达;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缺失分析,确定了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bp~100bp)是HBx作用的调控区域,进一步对该区域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1、SP1-2、AP-2)进行突变分析,发现这3个结合位点均参与了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测定全部缺失构建体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184上游部分序列缺失后对HBx的反应有轻微的降低,当-183bp/122bp、121bp/100bp两个片段缺失后,启动子对HBx的反应均有明显降低,F=40.37,P〈0.01;cmet启动子突变分析显示,HBx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在SP-1-1、SP-1-2、AP-2突变体组中明显下降,F=235.3,P〈0.01。Matrige1侵袭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CEP4-X-FLAG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侵袭性增加,穿膜细胞数为(74.33±6.24)个,而未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28.24±3.05)个,t=9.68,P〈0.01。结论HBx引起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可能是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bp~-100bp)转录因子SP-1、AP2结合位点的调控来实现的,但是该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谢斌唐春陈平苟元斌肖静杜虎
关键词:X蛋白肝炎病毒乙型启动子
大鼠肝慢性损伤后血浆白蛋白mRNA和丙氨酸转氨酶及羟脯氨酸的变化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纤维化损伤后血浆白蛋白mRNA水平、丙氨酸转氨酶、羟脯氨酸的活性变化用于评估早期肝损伤的可能性。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不同时间分离血清,采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测量血浆中白蛋白的mRNA水平;生化检测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羟脯氨酸(Hyp)活性。结果:血浆中白蛋白mRNA水平在肝纤维化早期显著增加,丙氨酸转氨酶、羟脯氨酸在肝纤维化早期变化不明显。结论:在大鼠慢性肝损伤早期检测血浆中白蛋白mRNA比丙氨酸转氨酶、羟脯氨酸活性更具敏感性。
谢斌吴律昌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羟脯氨酸多聚酶链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