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782)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桑红孔庆涛李宗辉邓琳杜雪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新生隐球菌
  • 3篇隐球菌
  • 3篇念珠菌
  • 3篇球菌
  • 2篇低氧
  • 2篇药敏
  • 2篇药敏试验
  • 2篇生物膜
  • 2篇基因
  • 1篇癣菌
  • 1篇氧浓度
  • 1篇药敏分析
  • 1篇药敏结果
  • 1篇药敏结果分析
  • 1篇阴道
  • 1篇阴道念珠菌
  • 1篇阴道念珠菌病
  • 1篇银屑
  • 1篇银屑病
  • 1篇原核表达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4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杭州整形医院

作者

  • 10篇桑红
  • 9篇孔庆涛
  • 6篇李宗辉
  • 5篇邓琳
  • 3篇胡治丽
  • 3篇杜雪
  • 1篇王高峰
  • 1篇刘维达
  • 1篇吴凡
  • 1篇党洁明
  • 1篇刘芳
  • 1篇刘慧
  • 1篇冯姣
  • 1篇陈军
  • 1篇杨瑞
  • 1篇邓东灵

传媒

  • 7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念珠菌与黑色素的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念珠菌在深部真菌感染中占第2位。文中观察临床分离念珠菌的产黑素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念珠菌菌株360株,用3种产黑素培养基(咖啡酸玉米吐温、多巴和基本培养基)于35℃培养,观察培养基变色情况,并以新生隐球菌作阳性对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进一步观察。结果新生隐球菌在3种产黑培养基上均显色,第5天时,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开始变为棕褐色。360株临床念珠菌第10天时,12株在多巴培养基上变为棕褐色,15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变棕褐色。透射电镜下隐球菌可看到在细胞壁的外层有一高电子密度层,白念珠菌SC5314和产色素的临床念珠菌细胞壁外层无电子致密层;白念珠菌产黑最明显,波谱仪下未检测到信号。结论仅凭产色培养基观察念珠菌是否产黑色素可靠度尚有欠缺,需结合透射电镜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进一步验证。
邓琳黄苏扬孔庆涛李宗辉桑红
关键词:念珠菌黑色素
女性外阴瘙痒与白念珠菌超敏反应的关系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为外阴瘙痒常见病因。文中旨在探讨外阴瘙痒与白念珠菌超敏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制备白念珠菌斑贴变应原。收集2011-03-06至2011-05-10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门诊87例女性患者资料,分为3组,其中33例VVC患者为VVC组,26例有VVC病史的患者为VVC病史组,28例皮炎湿疹患者为对照组。对VVC组和VVC病史组患者分别进行白念珠菌斑贴试验及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研究白念珠菌超敏反应与外阴瘙痒之间的关系。结果 VVC组和VVC病史组白念珠菌SPT均为阴性。在白念珠菌斑贴试验中,VVC组斑贴阳性率(54.5%)和VVC病史组(50.0%)较对照组(17.9%)显著升高(P=0.003,P=0.012),但VVC组和VVC病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VVC组和VVC病史组共有10例患者对0.4%和1%低浓度白念珠菌斑贴试剂较高浓度的试剂反应更加明显,且不同程度外阴瘙痒患者之间的斑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结论外阴瘙痒患者的白念珠菌斑贴阳性率较高,提示白念珠菌超敏反应在外阴瘙痒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雪连孔庆涛刘芳沈永年王高峰冯姣党洁明桑红
关键词:外阴瘙痒斑贴试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白念珠菌超敏反应
红色毛癣菌致慢性复发性泛发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慢性复发性泛发型浅部真菌病患者较少见。文中探讨红色毛癣菌所致的慢性复发性泛发型浅部真菌病的原因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5例红色毛癣菌所致的慢性复发性泛发型体癣患者,取患者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对其中1例典型患者(病程7年,趾甲严重累及、皮疹全身泛发)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其不同部位皮损处分离的4株菌株行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并根据体外药敏试验进行药物选择。结果患者皮损处真菌学检查见大量有隔分枝的菌丝,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红色毛癣菌。不同皮损处菌株基因型鉴定为同一菌株。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轻度增生,表面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PAS染色表皮见少量有隔菌丝。确诊后给予口服伊曲康唑,外用特比萘芬乳膏,酮康唑洗剂洗浴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慢性复发性泛发型浅部真菌病,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尤为重要,且应注意患者有无指/趾甲的累及,治疗不能仅针对体癣治疗,而应结合药敏试验采取综合治疗。
孔庆涛邓琳李宗辉胡治丽梅寰桑红刘维达
关键词:红色毛癣菌基因型
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病原菌的种类以及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临床疑似感染的住院患者的31 305份血液及体液标本进行培养,对分离出的菌株,采用直接镜检、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32自动分析仪等进行菌种鉴定;纸片扩散法ATBFUNGUS3真菌药敏板条测试药敏,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真菌290株,分离率为0.92%;标本中真菌检出构成比以血液最高(41.03%),其次为尿液(21.38%);真菌检出最高的科室为普通外科(55.82%);真菌构成比依次为白念珠菌31.03%,热带念珠菌17.93%,光滑念珠菌17.59%,近平滑念珠菌13.10%。药敏试验中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高。4种常见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结论血液标本真菌检出构成比最高;普通外科真菌感染患者的分布最多;分离菌株中念珠菌属多见,尤以白念珠菌感染率最高;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唑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各菌种间耐药性存在差异。
李宗辉孔庆涛邓琳胡治丽杜雪桑红
关键词:药敏试验
低氧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低氧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文中旨在研究低氧条件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影响。方法使用液体沙氏培养基培养39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及标准株,以三气培养箱建立正常氧浓度(21%)和低氧浓度(1%)。将培养的菌株分别置于不同氧浓度的培养箱中培养,借助显微镜观察并通过软件测量不同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厚度的影响。结果 39株受试菌株中,30株菌株的荚膜厚度在正常氧浓度下较低氧浓度下增加,其中17株菌株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株菌株荚膜厚度在低氧浓度下较正常氧浓度下减小,其中4株菌株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有抑制新生隐球菌荚膜生成的倾向,但是否与菌株特性如血清型、基因型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杜雪孔庆涛黄苏扬杨瑞桑红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氧浓度荚膜
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构建含His-tag的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鉴定。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LAC1基因的编码序列,将其正确插入pET-28a(+)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后进行PCR鉴定及基因测序。将正确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不同条件进行诱导表达,用SDS-PAGE电泳及MALDITOF质谱检测并鉴定目的蛋白质。通过尿素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变性,并对变性后的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及MALDITOF质谱检测。结果成功构建含His-tag的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载体,PCR鉴定呈阳性且基因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一致,SDS-PAGE显示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68 000的目的蛋白,经MALDITOF质谱鉴定目的蛋白在此表达系统中不可溶,可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成功构建含His-tag的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纯化并解析新生隐球菌漆酶的晶体结构奠定了基础。
邓东灵孔庆涛张媛媛袁红珊刘慧桑红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漆酶原核表达包涵体
真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近年来,真菌生物膜引起的相关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研究发现多种真菌均能形成生物膜,如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红酵母、烟曲霉、厚皮马拉色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许多慢性持续性感染与真菌生物膜形成有关。真菌生物膜形成过程复杂,包括黏附、繁殖、成熟和扩散等生长阶段,并且这一过程受多个基因调控。文中从常见人类致病真菌生物膜形成对临床的影响,生物膜的结构及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李宗辉孔庆涛桑红
关键词:真菌生物膜基因
1135株临床念珠菌分布特征和药敏结果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 探讨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念珠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统计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 135株念珠菌,并对常用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结果 1 135株念珠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主要来源于老年人,不同年龄分段念珠菌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痰标本最多,尿液次之,血液占第3位,不同标本来源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念珠菌感染疾病主要来自消化内科疾病和肺部疾病,不同临床疾病类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药敏敏感程度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氟胞嘧啶药敏敏感程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本院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为白念珠菌,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在治疗老年患者和肺部疾病患者,要警惕发生念珠菌等二重感染,一旦发生,要应及时对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多重耐药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邓琳孔庆涛陈军桑红
关键词:念珠菌药敏试验耐药性
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2015年
目的低氧对新生隐球菌毒力因子的影响尚不清楚。探讨低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培养基24孔板、96孔板培养的方法分别在正常氧浓度(21%)和1%氧浓度培养条件下建立生物膜体外模型;分别在2、4、8、12、24、48、72 h取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用光学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MTT等方法观察2组氧浓度下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厚度、形态、生长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不同氧条件下新生隐球菌在体外模型中均能形成生物膜,且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相似,均经历黏附、聚集、微菌落形成及生物膜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成熟生物膜;生物膜的细胞密度及生长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达到一定成熟度后逐渐稳定;与正常氧浓度相比,1%氧浓度下各时间点生物膜细胞密度及生长活性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氧浓度下新生隐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不同,低氧可能具有促进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李宗辉孔庆涛杜雪邓琳胡治丽桑红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低氧生物膜
马拉色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与微生物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发现马拉色菌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就临床观察、抗真菌治疗和免疫学研究3个方面对马拉色菌(Malassezia)在银屑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吴凡李宗辉桑红
关键词:银屑病马拉色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