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15-5)

作品数:4 被引量:122H指数:4
相关作者:刘长江杨晓燕葛全胜孔昭宸吕厚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阳陵
  • 1篇野生
  • 1篇野生近缘种
  • 1篇野生种
  • 1篇遗存
  • 1篇遗存分析
  • 1篇植物
  • 1篇生种
  • 1篇数据分析
  • 1篇农作
  • 1篇农作物
  • 1篇作物
  • 1篇近缘
  • 1篇近缘野生种
  • 1篇近缘种
  • 1篇卡约文化
  • 1篇灰坑
  • 1篇功能分析
  • 1篇汉阳陵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文物研...
  • 1篇陕西省考古研...
  • 1篇青海省文物考...

作者

  • 3篇葛全胜
  • 3篇杨晓燕
  • 3篇刘长江
  • 2篇吕厚远
  • 2篇孔昭宸
  • 1篇郭京宁
  • 1篇李明启
  • 1篇王强
  • 1篇张小虎
  • 1篇崔天兴
  • 1篇郁金城
  • 1篇刁现民
  • 1篇张健平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汉阳陵外藏坑农作物遗存分析及西汉早期农业被引量:36
2009年
利用植硅体分析与炭化植物种子形态分析,对汉阳陵外藏坑DK15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农作物遗存进行了分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此外藏坑粮仓中的农作物包含了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稻(Oryza saliva)以及藜属(初步鉴定为杖藜Chenopodium giganteum)的大量种子.这些农作物反映了当时西汉早中期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谷物与蔬菜).以前从考古遗址中获得的藜属种子都是零星的,归为伴人杂草.此次汉阳陵出土的大量藜属种子,是考古中的首次发现,也第一次用实物资料证明了藜属作为经济作物的悠久历史.由于西汉从汉武帝时才开始在关中大力推广小麦种植,所以外藏坑中缺少小麦遗存有可能至少反映了汉景帝离世(141 cal a BC)前,小麦在关中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与农业经济中的从属地位.
杨晓燕刘长江张健平杨武站张小虎吕厚远
关键词:汉阳陵
青海卡约文化丰台遗址灰坑古代淀粉粒揭示的植物利用情况被引量:23
2010年
青海丰台遗址是一处卡约文化遗址,约3200~2800aB.P.。通过对其灰坑中提取的淀粉粒分析了该区域当时先民们对植物利用情况。灰坑中包含了来自于小麦族(小麦属、大麦属)、粟、百合科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还包括可能来自于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豆科豇豆属,或豌豆属及鹰嘴豆属的淀粉粒,但是高粱在该遗址中以前还未发现过,是否含有高粱淀粉粒需要其他证据验证。从发现的淀粉粒种类来看当时先民们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结合浮选结果发现,该遗址中小麦族植物包括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小麦(Triticumaestivum L.),但以大麦为主,可能是先民们对气候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李明启葛全胜王强蔡林海任晓燕
关键词:卡约文化灰坑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被引量:51
2009年
关于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的功能,一直众说纷纭.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加工谷物的农具,近年来虽有异议,但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对北京平谷上宅遗址(7500~7000 cal a BP)出土的一件磨盘和一件磨棒进行了研究.从石器表面残留物上提取出的淀粉粒,可分为9类12种.在可鉴定的淀粉粒中,最多的是来自栎属(Quercus)果实(橡子)的淀粉粒;其次是来自粟(Setaria italica)的淀粉粒.栎属中包括蒙古栎(Q.mongolicus)、麻栎(Q.acuttssima)和槲树(Q.dentata)的淀粉粒,另有一定数量的黍(P.miliaceum)和小豆属(Vigna)淀粉粒,其余杂草类及可能为块茎类的淀粉粒无法更进一步鉴定归属.磨盘磨棒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这些器物不是只用来加工谷物,更不能作为农业出现的标志.这些石器被用于加工各种需要碾磨和脱粒的植物果实或者块茎.同时磨盘磨棒上的植物组合也反映了7000年前,北京平原上人类社会的经济方式以采集与农业并重,日常饮食包括了粟、黍、橡子以及一些块茎类和杂草类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当时的气候条件较今温暖湿润.
杨晓燕郁金城吕厚远崔天兴郭京宁刁现民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
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被引量:45
2010年
对来自中国北方不同区域的9个粟(Setaria italica)样品及其野生祖本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7个样品,9个黍(Panicum miliaceum)样品及其近缘野生种糠稷(Panicum bisulcatum)和野黍(Eriochloa villosa)样本各1个,共27个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分析。针对每个样品,统计100~200颗淀粉粒粒径数据,100颗形态特征数据,在此基础上初步明确了5种植物淀粉粒如下判别特征:1)5种淀粉粒中,除野黍淀粉粒为小粒径(X=4.8±0.8μm)的椭球形和球形外,其余4种淀粉粒都以多面体为主,球形或近球形为辅,脐点居中开放,黍、粟、青狗尾草和糠稷淀粉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3±1.4μm,(?)=9.9±2.3μm,(?)=7.7±1.4μm和(?)=6.9±1.2μm。2)粒径大于12μm的淀粉粒一般不是黍的淀粉粒。3)粒径大于14μm的淀粉粒99.9%来自粟。3)粒径小于11μm的淀粉粒,如果超过40%的淀粉粒表面无裂隙,极有可能为黍属的淀粉粒;如果有超过30%的淀粉粒表面具有裂隙,则非常有可能来自狗尾草属。4)近乎45%的粟淀粉粒粒径处于11~14μm,而只有约4%的青狗尾草淀粉粒粒径位于这一区间。如果粒径在11~14μm的淀粉粒含量超过获得淀粉粒总量的4%,则其中很可能包含有粟的淀粉粒。以上标准在鉴定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高粱(Sorghum bicolor)与薏米(Coix chinensis)在粒径和形态上与狗尾草属和黍属有部分重合,但大部分高粱的淀粉粒具有层纹,薏米则有30%的粒径大于14μm,与粟只有5%的淀粉粒位于这一粒径范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研究发现,在现阶段,典型黍亚科(Panicoideae)种类淀粉形态在统计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仅依靠少量颗粒特征进行区分是困难的,如何把现代淀粉特征准确应用到考古样品的鉴定中,还有待更多的淀粉埋藏学研究。目前,针对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鉴别,植硅体分析的效果明显好于淀粉粒分析。
杨晓燕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