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5B30601008)

作品数:9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冯莹谢玮黄慧江素华周旭红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栓
  • 5篇血栓栓塞
  • 5篇血栓栓塞症
  • 5篇血栓形成
  • 5篇栓塞症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4篇静脉
  • 4篇静脉血栓栓塞
  • 4篇静脉血栓栓塞...
  • 4篇肺血
  • 4篇肺血栓
  • 4篇肺血栓栓塞
  • 3篇深静脉
  • 3篇深静脉血栓
  • 3篇深静脉血栓形...
  • 3篇凝血
  • 3篇静脉血栓形成
  • 3篇肺血栓栓塞症
  • 2篇凝血-纤溶

机构

  • 8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8篇冯莹
  • 4篇谢玮
  • 2篇曾波航
  • 2篇叶絮
  • 2篇周旭红
  • 2篇江素华
  • 2篇黄慧
  • 1篇庞缨
  • 1篇陈安薇
  • 1篇陈燕珊
  • 1篇廖小花
  • 1篇张梓贤
  • 1篇区满春
  • 1篇蔡晓东
  • 1篇刘凌
  • 1篇李翠贞
  • 1篇梁敏仪
  • 1篇石任任
  • 1篇邱瑞华
  • 1篇冯丽丝

传媒

  • 4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静脉血栓栓塞症34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通过分析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临床特征,为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与及早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三间教学医院15年来确诊的VTE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343例(1992~2006)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发生于左下肢者(67.5%)多于右下肢者(26.1%)。主要致病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89.2%)、卧床≥3 d(58.7%)、4周内行手术者(20.4%)、恶性肿瘤(16.8%)、糖尿病(12.3%)、曾发生静脉血栓病史者(11.1%),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40%。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疼痛与压痛(49.4%)、下肢肿胀(69.9%)、患者小腿>健侧≥3 cm(55.8%)。肺栓塞(PTE)主要症状为胸痛(35.3%)、心率>100次/min(47.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DVT和多层螺旋CT对PTE的辅助诊断效果佳。结论警觉DVT-PTE存在的致病危险因素,细致掌握临床表现,及时应用辅助诊断技术,可提高诊断水平并可加强干预治疗。
谢玮廖小花何倩云张梓贤冯丽丝邱瑞华梁敏仪陈燕珊冯莹吴建军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
出凝血异常普通外科病人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策略被引量:4
2020年
易栓症是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重点。对于接受手术的止凝血障碍病人,需要谨慎评估VTE的个体风险,同时兼顾手术和麻醉的性质、出血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栓形成史、恶性肿瘤和其他高危共患病。VTE风险应与已知出血障碍病人使用抗凝相关的出血风险平衡。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发现和判断血栓与出血的病因,对病人的止凝血代偿能力作出评估,并对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对上述病人,建议术后不常规使用药物预防血栓,尤其是血友病病人,但围手术期因子替代和止血药物的过度应用仍存在导致血栓的风险。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直接口服抗凝剂前应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当血小板计数<50×109/L,LMWH短期减量应用可能相对安全,监测抗Хa水平可用于调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LMWH的剂量。主要消化道出血停止和重新使用华法林应至少相隔7 d。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高出血风险病人,术后当晚和术后第1天减量应用直接口服抗凝剂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冯莹
关键词:易栓症普通外科静脉血栓栓塞症
391例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肿瘤负荷量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91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按肿瘤的大小分为无负荷组(110例)、轻负荷组(59例)、中负荷组(111例)、重负荷组(111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Fbg,FⅧ:C、AT、D-Dimer及PLG的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Fbg、FⅧ:C、D-Dimer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且随肿瘤负荷的增大而升高(P<0.01);重负荷组AT水平比无、轻、中负荷组和正常组降低(P<0.05),无、轻、中负荷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LG水平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Fbg、FⅧ:C、D-Dimer、AT水平的异常程度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根治术后患者机体的高凝状态可能是日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素华周旭红黄慧曾波航冯莹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栓形成凝血-纤溶
肺血栓栓塞症1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的应用,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确诊PTE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2000年至2009年间,被确诊为该病的住院患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有94.4%(117/124)存在致病危险因素,常见的因素为年龄≥40岁(92.7%)、卧床>3 d(41.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3.1%)、高血压(21.8%)、手术(20.2%)、恶性肿瘤(19.4%)、外伤(骨折)(16.9%);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62.9%。PT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气促79例(63.7%)、呼吸困难36例(29.0%)、胸痛29例(23.4%)及咯血13例(10.5%)。常见体征为呼吸加快73例(58.9%)、心率>100次/min 66例(53.2%)。辅助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对PTE的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和筛查。CT肺血管造影(CTPA)证实肺动脉段以上充盈缺损或存在肺栓塞灶87例(70.2%)。由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V/Q)证实多发性、节段性或楔形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增加,并结合临床确诊的29例(23.4%)。予溶栓+抗凝治疗PTE较单纯抗凝治疗效果好,两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总死亡率为35.3%。结论遵循警觉PTE存在的致病危险因素,细致掌握具有一定特点的临床表现,及时应用D-二聚体、CTPA等相关诊断技术,可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并可及早干预治疗,降低死亡率。
谢玮马为冯莹庞缨叶絮蔡晓东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
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以蛋白C(P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凝固法测定蛋白S(PS)活性;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采用金标法;LA检测采用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法。结果SLE患者PS、PC活性显著下降,狼疮抗凝物(LA)增加,ACA阳性率增加,表现为抗凝蛋白系统功能减弱;同时LA和ACA与PS、PC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LA和ACA可能是导致PS、PC活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PS、PC活性下降进一步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的联合检测对SLE并发血栓具有预测价值。
黄文辉陈瑞林冯莹陶怡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静脉血栓抗磷脂抗体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致病因素与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利于及早诊治。方法对广州地区确诊DVT与PTE住院患者475例的临床资料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近15年住院患者中DVT与PTE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些病例有80.4%显示有危险因素,≥2个危险因素者占44.9%。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40岁(89.5%)、卧床≥3d(51%)、手术(22.9%)、恶性肿瘤(16.6%)、糖尿病(13.5%)、高血压(10.5%)、外伤(10.5%)等。DVT患者最常见临床症状是患肢肿胀(56.0%)和疼痛(48.5%),PTE以胸痛(28.1%)和咯血(16.1%)为主。DVT合并PTE占3.5%。DVT累及部位以左下肢多见,好发于近端静脉。DVT与PTE的辅助诊断检查以无创方法为首选。DVT患者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8%,溶栓治疗为92.9%。DVT死亡率为6.1%,PTE为18.8%。结论认识DVT-PTE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并利用各种辅助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早治疗对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谢玮冯莹陈安薇刘凌李翠贞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回顾性分析
恶性实体瘤对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从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探讨实体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与病情进展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按TNM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4例),Ⅲ-Ⅳ期组(58例),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vWF:Ag,FⅧ:C、AT-Ⅲ、D-Dimer及CEA的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vWF:Ag、FⅧ:C、D-Dimer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Ⅲ-Ⅳ期组又比Ⅰ-Ⅱ期组明显增高(P<0.01);Ⅲ-Ⅳ期的AT-Ⅲ水平比Ⅰ-Ⅱ期组、正常组降低(P<0.05),Ⅰ-Ⅱ期组和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EA阳性组的vWF:Ag、D-Dimer水平比阴性组明显升高(P<0.01),FⅧ:C、AT-Ⅲ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vWF:Ag、FⅧ:C、D-Dimer、AT-Ⅲ水平的异常程度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CEA异常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江素华冯莹周旭红黄慧曾波航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栓形成凝血
脓毒症患者血栓前体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检测在严重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2007年2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其血栓前体蛋白浓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含量,并将其与14例一般感染者,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严重脓毒症组TPP浓度、D-D含量增高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3组间aPTT、PT、F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严重脓毒症组死亡患者的TPP浓度与生存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可作为严重脓毒症早期高凝状态的诊断指标,并可帮助临床医师判断脓毒症的预后。
齐云晓刘敏涓叶絮冯莹
关键词:脓毒症血栓前体蛋白D二聚体
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查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查阅1999年至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电子期刊中有关VTE的文献,对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42篇,其中DVT相关80篇,PTE相关62篇;共计纳入患者9 049例,其中DVT患者6 296例,PTE患者2 753例。DVT患者的症状主要为患肢肿胀(68.23%)、疼痛(61.68%)、浅静脉曲张(16.95%)、下肢活动障碍(12.96%);PT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61.00%)、胸痛(47.55%)、咳嗽(27.43%)、心率>100次/分(25.33%)等。DV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92.72%)、手术(27.51%)、吸烟(18.56%)、心脏疾病(12.76%)、高血压(11.29%)、肿瘤(10.42%)等;PTE的危险因素则包括年龄>40岁(93.25%)、DVT史(33.97%)、心脏疾病(16.95%)、卧床(10.22%)、高血压(9.84%)。结论:通过了解VTE致病的危险因素,细致掌握具有一定特点的临床表现,可提高VTE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并可及早开展干预治疗,降低病死率。
区满春曾敏怡石任任陈靖方劭桦谢玮冯莹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