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814004)

作品数:7 被引量:232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建威马昌前周汉文蒋红安熊富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质
  • 3篇深熔作用
  • 3篇太华群
  • 3篇矿床
  • 2篇地质意义
  • 2篇定年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侵入岩
  • 2篇锆石
  • 2篇锆石U-PB...
  • 2篇克拉通
  • 1篇低硫
  • 1篇地壳深熔作用
  • 1篇地质构造
  • 1篇地质年代
  • 1篇地质年代学
  • 1篇地质学
  • 1篇东段
  • 1篇东昆仑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周汉文
  • 4篇李建威
  • 3篇丁振举
  • 3篇朱越
  • 3篇谢瑜
  • 3篇李少林
  • 2篇马昌前
  • 1篇陈润生
  • 1篇熊索菲
  • 1篇张素新
  • 1篇李占轲
  • 1篇张超
  • 1篇邓晓东
  • 1篇陈蕾
  • 1篇张金阳
  • 1篇郑曙
  • 1篇祁冬梅
  • 1篇胡浩
  • 1篇姚书振
  • 1篇宫勇军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岩石学报
  • 1篇矿床地质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正>深熔作用在古老地壳基底再造过程中普遍发育,它强烈地影响造山带深部地壳物质的热状态和流变学行为,与造山运动的演化密切相关,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Ashworth,1985;Brown and Pressley,199...
周汉文朱越李少林谢瑜丁振举姚书振
豫西小秦岭地区晚古元古代地壳深熔作用及构造意义: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1
2015年
太华群出露于华北中部造山带南段,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演化的关键地区,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对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时间的厘定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深熔作用形成的3类混合岩开展岩相学研究,发现深熔作用对岩石的改造是不均匀的,明显受到了原岩的物质成分、岩石的结构构等性质的制约.通过对岩浆锆石及深熔锆石进行LA-ICP-MS定年,确定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混合岩原岩年龄为早古元古代,深熔作用发生时间约为1.8Ga.研究区混合岩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后的伸展阶段,与区域同时期形成的大量基性岩墙群及A型花岗岩共同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在1.8Ga前后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拉张事件.
朱越周汉文李少林谢瑜丁振举李建威姚书振
关键词:太华群混合岩深熔作用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学
含水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别山C型埃达克岩成因探讨被引量:12
2012年
根据大陆下地壳的成分、含水基性岩体系部分熔融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岩石学资料,本文对大陆下地壳的熔融机制展开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实验熔体与大别山C型埃达克岩的成分,进而探讨约束源岩成分、熔融的温压条件和部分熔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大陆下地壳总体上是中-基性(SiO250%~60%)和含少量水的,在缺乏流体相条件下伴随含水矿物脱水的部分熔融是下地壳产生含水长英质熔体和无水残留体的主要机制。角闪岩在中等压力下(1.0~1.2GPa,相当于35~40km)理论上能够产生石榴石含量超过~20%的熔融残余,从而使得与之平衡的长英质熔体具有低Y,高Sr/Y和La/Yb比值等埃达克岩特征。基于水活度模型和变质基性岩p-t相图的估算显示,含有40%~60%角闪石的源岩(含水0.8%~1.2%)在~950℃能够得到最大为15%~20%的熔体,该熔体分数满足熔体分离的要求。大别山C型埃达克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K2O3.5%~5%),与实验熔体成分的对比可知,其无法由低钾源岩在合理的部分熔融程度形成。根据钾在角闪岩部分熔融过程过表现为强不相容元素的原理,利用合理假设的残余体组合得到的分配系数,估算K2O含量为~1%的源岩在熔融程度为15%~20%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类似大别山C型埃达克岩成分的熔体。
张超马昌前Francois HOLTZ
关键词:C型埃达克岩大陆下地壳角闪岩部分熔融
岩石热液蚀变作用过程元素的活动性——河南祁雨沟金矿Ⅳ号岩体蚀变花岗斑岩的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本文以河南省祁雨沟金矿Ⅳ号角砾岩体不同中段(标高340m以上)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为研究对象,对其蚀变过程中主量、微量元素的活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与地表新鲜花岗斑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比显示,从深部到浅部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经历了早期钠长石化、中期钾长石化和晚期黄铁绢英岩化三个阶段的蚀变作用,元素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Eu异常,Zr、Hf富集而Nb、Ta、Y强烈亏损等特点。引发热液蚀变的流体体系是碱性的、浅成低温的和低硫的,迁入了大量的Mg、P和LOI,并将Mn、Co和Zn活化转移出体系。该流体的pH由最初的碱性逐渐向酸性转变,碱性流体将成矿元素Au、Cu、Pb、Zn和稀土元素活化转移至酸性介质中沉淀富集,因此钠长石化、钾长石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作用可作为金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
祁冬梅周汉文宫勇军熊索菲贾耽张金张旻玥
关键词:热液蚀变浅成低温低硫祁雨沟金矿
洛南-卢氏地区与铁铜多金属矿床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8
2011年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洛南-卢氏地区出露大量与成矿密切相关的中酸性小侵入体,主要岩性包括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斑岩,其中大部分是该区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铁-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但迄今为止对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及岩浆活动构造背景的研究还很薄弱。文章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该区典型侵入岩(夜长坪、柳关、后瑶峪、圪老湾、蒲阵沟、黑山及杨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介于158~131 Ma之间,是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定年结果还表明,闪长岩类岩石的侵位时间很短,主要集中在晚侏罗世末期〔(150±1)^(149±1)Ma〕,而花岗斑岩侵位则断续持续了近30 Ma〔(158±2)^(131±1)Ma〕。锆石U-Pb定年还首次为洛南-卢氏地区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铁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提供了准确限定,表明这些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前人资料,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燕山期岩浆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初,在早白垩世早期达到顶峰,并于早白垩世末期结束。华北克拉通南缘洛南-卢氏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强烈的伸展构造背景,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地质响应,其空间分布和侵位时代为了解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胡浩李建威邓晓东
关键词:地质学锆石U-PB定年LA-ICP-MS克拉通破坏
闽北上房钨矿床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6
2013年
上房钨矿床是武夷山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大型白钨矿矿床,也是福建省发现的钨矿新类型.矿床产于上房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上,赋矿围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矿体产状与围岩的片理一致,矿石类型为石英细脉型和浸染型,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和辉钼矿,其次为少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野外地质观察和矿化特征研究表明,上房钨矿的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型.采用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技术,对与成矿有关的上房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与白钨矿共生的辉钼矿进行成岩成矿年代测定,获得上房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58.8±1.6Ma(1σ),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59.40±0.86~149.92±1.39Ma(n=5),模式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56.5±4.0Ma,等时线年龄为158.1±5.4Ma(2σ).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上房钨矿床与矿区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二者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与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致.传统观点认为,华南地区晚侏罗世(160~150Ma)钨多金属矿床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于南岭成矿带中东段的湘南、粤北和赣南地区,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说明这一区域成矿作用向北东延伸进入到武夷山成矿带的闽西和闽北地区.因此,华南钨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不是传统认为的近东西向,而是具有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展布的特点,是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润生李建威曹康瞿承燚李玉娟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地质年代学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正>深熔作用在古老地壳基底再造过程中普遍发育,它强烈地影响造山带深部地壳物质的热状态和流变学行为,与造山运动的演化密切相关,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Ashworth,1985;Brown and Pressley,199...
周汉文朱越李少林谢瑜丁振举姚书振
关键词:太华群深熔作用地质构造
文献传递
河南洛宁沙沟Ag-Pb-Zn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机理被引量:28
2010年
位于河南洛宁境内的沙沟热液脉型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野外观察和矿相学研究表明成矿过程包含4个阶段,分别为石英-菱铁矿阶段(Ⅰ)、石英-闪锌矿阶段(Ⅱ)、石英-银矿物-方铅矿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电子显微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MP)结果显示,沙沟矿床中的银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但以可见银为主.不可见银主要以次显微包体(<1μm)的形式被包裹在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中,而可见银通常以各种银的独立矿物形式交代方铅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或充填在硫化物和石英的显微裂隙内.结合本文研究和前人对沙沟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银和铅、锌等金属离子在成矿早期高温阶段以氯络合物的形式搬运,随着成矿热液温度和氧逸度的降低以及pH值的升高,氯络合物因稳定性降低而解体,硫氢络合物成为银、铅、锌的主要迁移形式.随着成矿热液温度的继续降低,铅、锌等金属硫氢络合物开始分解,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得以沉淀,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被包裹于这些硫化物中.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并与Cu+、Sb3+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如含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和辉铜银矿等),而溶液中过饱和的银则以自然银的形式沉淀.
李占轲李建威陈蕾张素新郑曙
关键词:银铅锌矿床矿物学成矿机理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早泥盆世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对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指示被引量:103
2012年
研究发现,早泥盆世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和西段均发育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然而对于其成因、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与始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联等问题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地区跃进山岩体为例,探讨早泥盆世岩浆活动机理及其构造意义。该岩体主体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含少量的辉长岩和含堇青石花岗岩,前三种岩性是本文的重点。其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无角闪石和堇青石,具有高硅和钾,低铁、镁和钙,铝饱和指数(A/CNK)多数在1.0~1.1之间,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和K)和轻稀土(LREE),明显亏损Ba、Sr、Nb、Ta、Ti、P和Eu等元素,属过铝质I-S过渡型花岗岩;辉长岩具有显著高的Fe和Ti(FeOT为8.17%~12.70%,TiO2为4.50%~6.54%)含量,高Cu(11.5×10-6~30.6×10-6)和Cu/Ni值(1.41~6.41),相对富集的LREE((La/Yb)N为1.94~3.15,LREE/HREE为2.65~3.48),相对低的Mg#(48~50)、Cr(3.8×10-6~60.4×10-6)、Ni(1.8×10-6~12.5×10-6)值,相对于原始地幔具有明显的Nb-Ta-Ti正异常。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具有相对高的ISr值(分别为0.710~0.740和0.710)、相对低的εNd(t)值(分别为-4.05~-5.80和-3.54~-3.71)和偏古老的t2DM(分别为1.47~1.62Ga和1.43~1.45Ga),但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高的εHf(t),其变化在-3.00~0.86。跃进山辉长岩具有相对高的ISr(0.711~0.714)、相对低的εNd(t)值(-3.44~-6.82)和较为集中的εHf(t)值(-2.19~1.05),显示富集地幔的特征。本次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407±3Ma,辉长岩的形成年龄为406±3Ma。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等多方面的指标,可以判断该岩体的形成为:幔源岩浆上侵至地壳,供热诱发古老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S型岩浆最终形成含堇青石花岗岩,同时与壳源熔体发生混合产生I-S过渡型岩浆并经历较高程度的分异最终形成二长花岗�
刘彬马昌前张金阳熊富浩黄坚蒋红安
关键词:早泥盆世侵入岩东昆仑造山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