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S027)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3
相关作者:齐畅陈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辽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宦官
  • 2篇族群记忆
  • 2篇华夷
  • 2篇华夷观
  • 2篇记忆
  • 1篇大中国
  • 1篇永乐
  • 1篇永乐朝
  • 1篇史事
  • 1篇土木之变
  • 1篇族群
  • 1篇族群意识
  • 1篇万历
  • 1篇先秦
  • 1篇先秦时期
  • 1篇刘氏兄弟
  • 1篇京师
  • 1篇军功
  • 1篇考述
  • 1篇华夷观念

机构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辽宁社会科学...

作者

  • 3篇齐畅
  • 2篇陈志刚

传媒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明永乐朝军功宦官刘氏兄弟史事考述被引量:3
2013年
女真宦官刘通、刘顺兄弟自幼入燕府,在明成祖发动的"靖难"之役与之后迭次北征蒙古的战役中,皆效力阵前,颇有功勋,累获晋升与优遇。以二人墓志史料为主要依据,追述其个人生命轨迹,不仅可以深化对宦官在明初靖难起兵中全面参与作用的研究,也反映了明代宦官的婚姻、家庭等生活史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更为真实的永乐朝少数民族军功宦官的历史形象。
齐畅
关键词:宦官刘氏兄弟
秦汉至明清时期北部中国华夷观念演变的几个特点——兼论华夷观在华夷族群封贡体系中的地位被引量:3
2016年
秦汉以后至明清,大中国范围内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往往植根于华夷族群之间的体系性军力对抗及其分合消长,就族群之间战争对峙而言,其冲突频发的原因或者说动力带有明显的多元复合性,就长时段而言,华夷族群之间的和战又是华夷族群之间融合的推动力量,但无可否认的是,在族群融合、大中国政治共同体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坚持本族群的主体地位是各历史时期华夷观念多向演化、华夷族群相互"本土化"融合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华夷观在古代中国的演化规律大体呈现为两个层面:在第一层面,基于中原华夏族群与周边诸夷族群的地缘军事格局态势在较长时段内的大体固化,华夷观念在族群意识和王朝决策层面不外乎游移于融合—对峙的两端,在天下一统时华夷观念往往主动承应着政权管辖之下融合诸族、淡化畛域的功能使命,而在政权对峙期间修攘制御又向为华夷关系的主题。因此,无论和平交往时期还是政权对峙冲突时期,华夷观都能为调处华夏族群传统封贡体系内部以及华夷族群封贡体系之间的和战交往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支点。在第二层面,基于华夷族群实力对比与控制边界在一定时段内的较大变动,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趋向也往往是"胡化"与"中国化"所在兼有,皆为族群势力本土化之表征,而绝非单向的"汉化"或"中国化"。华夷族群交相控制、统治中原的历史无形中也改变了华夷观念单向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华夷诸族群在经历长期的纷争、对峙、隔阂逐步走向融合共生的助力。也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层面,华夷观念奠定了它在大中国古代封贡体系发展、演化中的基础理论地位。
陈志刚
关键词:大中国华夷观族群记忆
土木之变前后的安南宦官——从北京大隆福寺的兴建说起
2016年
以景泰年间安南宦官兴安主持营建北京隆福寺为线索,考察因地缘关系而形成势力的安南宦官在土木之变前后的角色,进而可探讨其对明初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其群体内部的权力更迭。通过安南宦官的在华活动考察华夷秩序下安南人在明代中国的生存状态,以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反向影响,为明代中越宗藩关系的解读增加史实依据。
齐畅
关键词:土木之变
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被引量:3
2015年
五帝、夏、商、西周时期的早期华夷观,在族群观念层面概就地理方位而言,并不含有文化歧视与种族歧视的成分,这与五帝系统、夏、商、西周自身的族群属性及其兼容华夷的政治结构、不断向周边四夷族群扩张的历史存在根本性的因果关联。诚然,西周时期基于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选择模式的华夷观开始凸显、强化,但与此同时泛臣民观念也绝对性地贯穿于整个先秦时期。东周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华夷观念随着周边四夷诸族群对华夏族群联盟的频繁进攻开始渐趋强硬,但长期囿于诸国争霸的特定情势,无法落地生根。至秦汉以后,长城一线的烽燧防御系统始进一步固化了中原华夏族群与周边四夷族群的地缘军事格局,华夷观中的地域隔阂、族群与种族矛盾也开始随着华夷族群在地缘军事对峙的分和消长不断趋于螺旋式的强化,这也是历次王朝一统之后华夷族群融合过程大多缓慢、曲折的重要原因。
陈志刚
关键词:华夷观族群记忆族群意识
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被引量:1
2015年
万历国本之争是影响晚明政局的大事,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内一通万历二十年三月的《东岳庙碑记》透露出以往未曾关注的郑贵妃一派更多的信息。立碑之时国本未定,而碑文中却出现了"皇三太子"的称号,撰者为当时与国本争端大有干系的礼部尚书、大学士王锡爵,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王锡爵"惧失上指"而"奉诏拟谕旨",欲行"三王并封"之礼相联系,不难看出王锡爵提出"三王并封"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一时糊涂或是中了郑贵妃一方的暗算,他本有支持万历帝立幼之意,但"三王并封"之议一出,招致满朝批判,王锡爵为明哲保身,毅然退出继而又在群臣的压力下上疏支持立长以挽回声望。而郑氏的亲信宦官们却继续活动,在极尽人谋的同时,亦乞求神明的庇佑,相应地"皇三太子"说法又出现于泰山三阳观太监所修的醮记碑文中,寺庙成为展现明朝宫廷内外国本之争的另一场所。而阁臣与宦官在国本之争中的表现亦成为明代阁臣与宦官参与政治权力运转及政治斗争的一个鲜活个案。
齐畅
关键词:宦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