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5050)

作品数:11 被引量:142H指数:8
相关作者:戴建华袁招洪陶岚孙敏陈雷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气象局南京大学上海市防雷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阵风锋
  • 5篇台风
  • 5篇雷暴
  • 5篇雷达
  • 4篇湿Q矢量
  • 4篇气旋
  • 3篇多普勒
  • 3篇多普勒雷达
  • 3篇双多普勒雷达
  • 3篇反演
  • 3篇非绝热
  • 3篇风场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统计分析
  • 2篇热对流
  • 2篇中气旋
  • 2篇莫拉克
  • 2篇雷暴单体
  • 2篇回波
  • 2篇急流

机构

  • 16篇上海市气象局
  • 7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市防雷中...
  • 1篇上海市气象科...

作者

  • 8篇岳彩军
  • 7篇戴建华
  • 5篇陶岚
  • 4篇袁招洪
  • 4篇孙敏
  • 3篇陈雷
  • 1篇李佰平
  • 1篇汪雅
  • 1篇曹钰
  • 1篇李佳
  • 1篇鲁小琴
  • 1篇李小凡
  • 1篇杨通晓
  • 1篇寿绍文
  • 1篇韩雅萍
  • 1篇曹钰

传媒

  • 3篇气象
  • 3篇气象学报
  • 2篇Journa...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高原气象
  • 1篇Advanc...
  • 1篇暴雨灾害
  • 1篇第31届中国...
  • 1篇第八次全国动...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合“海棠”台风(2005)定量分析非绝热加热对湿Q矢量诊断能力的影响
湿Q矢量最大特点就是考虑了非绝热加热作用,各种湿Q矢量差异也主要表现在对非绝热加热计算处理方案的不同。因此,通过比较分析非绝热加热作用,则可揭示出不同湿Q矢量之间诊断能力的差异。2005年第5号登陆台风"海棠"在7月19...
岳彩军
关键词:非绝热加热湿Q矢量WRF模式
A Diagnostic Study of th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during the Landfall of Typhoon Haitang(2005)被引量:6
2015年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landfall of typhoon Haitang(2005) showed asymmetric structures(left side/right side of the track). Analysis o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simulation data showed that rainfall on the right side was more than 15 times stronger than on the left side. The causes were analyzed by focusing on comparing the water vapor flux,stability and upward mo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major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Relative humidity on both sides was over80%,whereas 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flux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as about 10 times larger on the right side than on the left side.(2) Both sides featured condition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MPV(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0],but the right side was more unstable than the left side.(3) Strong(weak) upward motion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troposphere on the right(left) side. The Q vector diagnosis suggested that large-scale and mesoscale forcing accounted for the difference in vertical velocity. Orographic lift and surface friction for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ymmetric precipitation pattern. On the right side,strong upward motion from the forcing of different scale weather systems and topography caused a substantial release of unstable energy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from the lower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which produced torrential rainfall. However,the above conditions on the left side were all much weaker,which led to weaker rainfall. This may have been the cause of th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during the landfall of typhoon Haitang.
YUE CaijunGAO ShoutingLIU LuLI Xiaofan
关键词:台风登陆条件对称不稳定天气预报模型
上海地区近10年冷流降雪天气诊断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统计了近10年发生在上海地区的冷流降雪过程,初步揭示了此类天气过程的产生机理,并分析了降雪发生时对应的高低空天气形势、探空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2000—2009年共出现冷流降雪12次,占降雪总日数的25%,大部分过程降雪明显时段高空500 hPa上海处在槽前。冷流降雪发生前,宝山站探空图上,低层有不稳定层结,且850~925 hPa湿度较大。冷流降雪对应的红外云图,云阶走向和海岸线一致,且云体呈白亮波状结构,云顶高度多在3000m以下,雷达反射率因子较弱,多低于35 dBz。绝大部分过程海水和850 hPa温差在10~14℃之间,海水和925 hPa温差介于8~11℃之间。降雪发生时宝山站吹NW—WNW—N风,风速为3~6 m·s。与山东半岛相比,上海地区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决定其冷流降雪有分布范围小、持续时间短、降雪强度弱等特点。
陈雷戴建华韩雅萍
关键词:冷流降雪热对流卫星云图雷达回波
2008年8月25日上海大暴雨过程背景场的Q矢量完全分解研究
2008年8月25日02时—14时上海发生一次大暴雨过程,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历时短,且降水强度强,其中徐家汇站出现的117.5mm/h降水强度创该站自1872年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最强。同时,提出一种Q矢量完全分解思路:...
岳彩军鲁小琴李小凡宗志平
关键词:非绝热
引入对流凝结潜热作用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研究
结合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省引发的强降水过程,通过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探讨了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Qum)的改进。结果表明:(1)2009年8月9日08:00(北京时,下同)~10日08:0...
曹钰苗春生岳彩军寿绍文
关键词:湿Q矢量数值模拟
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
2007年,岳彩军等发展了一种用于定量降水预报(QPF)的湿Q矢量释用技术,即基于数值模式预报输出的风场、温度场及露点温度场,用湿Q矢量散度场强迫的方程得到垂直速度,再结合水汽条件进行降水量计算,形成定量降水预报的动力释...
岳彩军李佳陈佩燕徐同王晓峰
文献传递
热带气旋(TC)环流内对流核数、TBB特征与TC强度关系的统计合成分析
基于JTWC(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大风速半径及热带气旋(TC)尺度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1TR红外IR1 TBB资料,针对2001—20...
曹钰岳彩军寿绍文
关键词:天气学热带气旋强度TBB
文献传递
上海地区移动型雷暴阵风锋特征统计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双多普勒雷达资料、GFS 3 km分辨率分析场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等,统计分析了上海地区2009-2014年共18次移动型雷暴产生的阵风锋的个例,包括天气背景、温湿环境特征以及阵风锋在雷达图上的特征等。根据阵风锋生成的时段以及与其母体雷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移动型雷暴产生的阵风锋分为两类:(1)一类出现在雷暴发展、成熟阶段,阵风锋通常与雷暴保持一定的距离同向运动,出现阵风锋的雷暴主体通常伴有高悬的后侧人流急流,生命史长达2h以上;(2)另一类出现在雷暴的减弱消亡阶段,出现后即逐渐远离雷暴,出现阵风锋的雷暴主体通常伴有从雷暴系统后侧倾斜向下正好到达雷暴前侧阵风锋处的后侧人流急流。阵风锋出现后,逐渐远离雷暴运动,大部分阵风锋(12个个例)出现在雷暴移动方向的前侧,与雷暴移动同向,少数阵风锋(4个个例)出现在雷暴移动方向的异侧,与雷暴移动不同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阵风锋一方面与雷暴同向移动,不断将其前侧低层的暖湿空气抬升,并沿着阵风锋输送到雷暴中去;另一方面,由于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和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对后侧人流急流高度的维持起到了关键作用,高悬的后侧人流急流和垂直风切变共同产生的正涡度和冷池产生的负涡度平衡,有利于维持雷暴的发展传播。因此,阵风锋后侧的雷暴持续稳定的发展,并在其后侧可观测到雷暴的新生。第二类阵风锋生成后即逐渐远离雷暴主体,仅以孤立波的形式传播,受经过的环境的影响,其后侧的干冷气流的性质逐渐减弱。与雷暴同向运动的阵风锋切断了暖湿气流向雷暴的输送,不利于雷暴的发展;同时在弱-中等切变和弱-中等对流有效位能的环境中,从雷暴后侧向前侧倾斜向下的后侧人流急流和冷池共同产生的负涡度强于垂直风切变产生的正�
陶岚戴建华李佰平陈雷
关键词:阵风锋
不同分辨率和微物理方案对飑线阵风锋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8
2015年
为研究不同分辨率和微物理方案对飑线阵风锋模拟的影响,利用WRF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2009年6月5日发生在上海的一次飑线过程分别进行了3、1、0.5 km水平分辨率和一、二阶矩微物理方案的理想试验。结果表明,模式水平分辨率和微物理方案对模拟飑线阵风锋有明显的影响。随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模式模拟的飑线弓状回波结构更精细。与3 km分辨率相比,1和0.5 km分辨率模式能很好模拟出飑线后部下沉气流和前部上升气流,模拟的冷池前沿最大风速相对更接近实况。二阶矩微物理方案更能模拟出飑线弓状回波前强后弱的结构特征和飑线过境地面降温幅度,模拟的飑线移动速度、冷池面积和强度、冷池前沿最大风速和雨水蒸发率等均小于一阶矩微物理方案的模拟值。采用1和0.5 km模式水平分辨率及二阶矩微物理方案模式模拟的飑线与WSR-88D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实况更接近。模式分辨率的提高有利于模拟飑线的维持。对业务数值预报模式模拟飑线阵风锋而言,在计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模式水平分辨率达1 km并采用二阶矩微物理方案可能是需要的。结果还表明,冷池前沿最大风速、冷池强度、模式底层降温幅度、飑线移动速度与雨水蒸发率存在对应的变化趋势,飑线移动速度的变化对飑线阵风锋地面大风的预报有指示意义。改善数值模式对飑线阵风锋预报性能除需关注模式水平分辨率和微物理方案外,还需关注数值模式对雨水蒸发率的模拟能力。
袁招洪
关键词:飑线阵风锋数值预报模式
近10a长三角地区雷暴天气统计分析被引量:22
2015年
利用雷达、卫星、闪电定位、探空等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004—2013年的雷暴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从天气学角度将这些雷暴天气个例大体划分为五种类型:槽前型、副高边缘型、冷涡(槽后)型、副高热对流型、东风波型(包括台风外围影响),并给出其典型中尺度分析综合图。通过对雷暴天气发生前后气层中的K、Si、CAPE、Pwv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雷暴天气发生前均伴随较高的层结不稳定度,即高K指数、低Si指数、高CAPE值和高Pwv值,且6—9月雷暴发生前长三角地区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强于10月至次年5月。
陈雷戴建华汪雅
关键词:雷暴闪电热对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