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2402)
- 作品数:9 被引量:78H指数:5
- 相关作者:余斌侯振海杨建成汪志中翁锡源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军队“十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抗氧化维生素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3年
- 目的探讨抗氧化维生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对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安静对照组(C)、力竭对照组(E)、维生素E组(M1)、维生素C组(M2)、维生素E和维生素C联合组(M3),除C组外均进行4周的反复力竭跑台训练。测定大鼠运动总距离、体质量、股四头肌湿质量、股四头肌线粒体丙二醛(MDA)、游离钙、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结果M1组和M3组大鼠运动能力显著强于E组,体质量、总运动距离和单侧股四头肌湿质量显著大于E组,单侧股四头肌湿质量显著大于C组,M3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大于A组,M1组和M3组线粒体游离钙、MDA值显著低于E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力竭对照组;M2组体质量、运动总距离、单侧股四头肌湿质量与E组无显著差异,但骨骼肌MDA、游离钙、SOD等指标与E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单独应用维生素E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机体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反复力竭运动大鼠的线粒体功能和运动能力,联合应用维生素C可加强这种作用。单独应用维生素C显示了一定的保护反复力竭运动骨骼肌的作用,但不足于提高运动能力。
- 余斌覃承诃罗吉伟杨建成林文弢翁锡源黄丽英
- 关键词:抗氧化维生素维生素E力竭运动骨骼肌线粒体
- 低氧诱导因子在低氧应答及运动时的表达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低氧诱导因子1是细胞在缺氧条件产生的核蛋白,它与靶基因结合,促进靶基因的转录,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缺氧适应反应。对低氧诱导因子1的结构作用途径以及低氧诱导因子在低氧应答以及在运动时骨骼肌中的表达作一综述,以能够找到提高训练质量乃至运动水平的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6-01/2003-06的相关文章,同时根据相关的参考文献检索了部分文章,检索词“hypoxiainduciblefactor-1,sport,hypoxia,skeletalmuscle”,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http://www.cnki.net/index.htm1994/2003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低氧诱导因子,运动,低氧,骨骼肌”。另外参考了2003香山科学会议———低氧与健康研究应受生物学和医学界关注(摘要汇编)。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包括低氧运动模型中关于低氧诱导因子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作用及其含量的变化方面的文献,查找相关文献的全文,判断是否确实是相关研究。纳入条件:①随机对照实验研究。②实验包括对照组与干预组。排除条件: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查找到26篇相关研究文章,1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篇系为同一研究和综述文献。资料综合:通过18个实验对低氧运动模型中关于低氧诱导因子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作用及其含量的变化方面作了相关的研究。结论:低氧诱导因子在低氧应答以及运动的骨骼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干预因素诱导/影响低氧因子的合成,乃至加强/减弱其链的作用。
- 汪志中余斌苏秀云
-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计算机检索缺氧条件干预因素检索词
- 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不同状态及运动损伤性骨骼肌的表达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研究在运动致骨骼肌损伤不同阶段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mRNA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IGF引物对不同损伤程度骨骼肌标本进行RT-PCR检测,同时观查损伤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在未进行训练运动的SD大鼠骨骼肌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几乎不表达。②在正常训练组,IGF-ⅠmRNA在开始阶段即有升高,在第10天明显升高,在第17天开始下降;IGF-ⅡmRNA在第7天才开始升高,在第13~17天仍维持较高水平。③在一周力竭训练组,IGF-ⅠmRNA在开始阶段就开始上升,在第7天最高,超微结构也显示损伤明显,到第13天开始下降;IGF-Ⅱ的mRNA在第4天也开始升高,第10天明显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骨骼肌运动损伤过程中有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的含量变化,它们与骨骼肌的损伤及修复相关。
- 孙林辉余斌向峥杨建成竺筠雯谢伟勇侯振海
- 关键词:RT-PCR超微结构细胞因子
- 急性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3d)及低氧复合运动对大鼠腓肠肌肌纤维形态以及血清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5)活性的影响,探讨运动在骨骼肌急性低氧适应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建立大鼠急性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将动物随机抽签法分为单纯低氧组(A组),低氧适应性训练组(B组),常氧对照组(C组),观察腓肠肌肌纤维的形态变化,测定血清CK-MM和LDH5活性的变化。结果:单纯急性低氧条件下,大鼠腓肠肌肌纤维轻度萎缩,血清酶学改变明显,而低氧复合运动则无显著变化。A组CK-MM为(690.5±120.3)IU/L,LDH5为(8.9±2.2)IU/L,B组CK-MM为(282.7±60.7)IU/L,LDH5为(5.3±1.5)IU/L,C组CK-MM为(278.7±20.3)IU/L,LDH5为(4.8±1.2)IU/L,A组与C组比较,t=10.7,P<0.001,B组与C组比较t=0.02,P>0.05。结论:急性低氧条件下适当运动可以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
- 侯振海余斌汪志忠
- 关键词:低氧骨骼肌代谢酶活性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再生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具有修复作用的卫星细胞的增殖变化,探讨施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肌肉再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个月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将两组大鼠建立7d多次力竭跑台训练致骨骼肌损伤的动物模型,即每天力竭1次,连续7d。首次力竭后第1,3,5天实验组于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1mL(300ng)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照组注射1mL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第1次力竭后的第7,9,11,17,24,30天各处死大鼠3只,对两组大鼠骨骼肌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以随机记数50个高倍视野下共计500个细胞百分率表示),并进行χ2检验。结果:①两组大鼠腓肠肌光镜观察结果:第1次力竭后的第7,11,17天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24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②两组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③两组大鼠腓肠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023,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可以促进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增殖,并减少瘢痕愈合,表明其对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加快损伤后修复和促进再生的作用。
- 谢伟勇余斌向峥孙林辉杨建成候振海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防治大鼠腓肠肌废用性萎缩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后肢(石膏固定4周后)的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大鼠废用性骨骼肌萎缩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8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笼中自由活动。按照Jozsa等的方法,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右后肢用可塑性石膏由足跖管型固定至膝上1 cm处,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100°,踝关节固定于跖屈60°位,共4周。固定当天开始,实验组每人予HGF腓肠肌注射(剂量:10 mg/kg,浓度:10 mg/mL),1次/ d,共注射28 d;对照组每天予等量生理盐水腓肠肌注射。4周后完整解剖右后肢腓肠肌,检测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结果对照组、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最大张力、强直收缩最大张力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生收缩、单次最大收缩和最大强直收缩的域值均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的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最大张力、强直收缩最大张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生收缩、单次最大收缩和最大强直收缩的刺激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HGF能显著提高大鼠废用性萎缩腓肠肌的收缩功能和肌肉湿重,对防治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有明显效果。
- 黄炎余斌王东朱杰
-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肌萎缩
- 运动对低氧状态下大鼠骨骼肌中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在骨骼肌低氧适应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12在广州体育学院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雄性SD2月龄大鼠80只,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天置减压帐篷内23h,并在减压帐篷内进行跑台训练1h,跑台速度设定为25m/min。常氧运动组大鼠训练同前两组。低氧安静组不运动,其余条件与低氧运动组一致。所有实验动物分批(每次4只)于实验开始后第3,7,10,14天用30g/L戊巴比妥钠麻醉,迅速完整切除左侧腓肠肌,称重后取1g肌肉组织制作成肌肉悬浆以备用。运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化芯片技术检测法测定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3只动物因不能完成实验而被淘汰,77只大鼠数据有效,进入最后统计的数据每组为4只。①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分子量M r为120167,表明其存在源后修饰。常氧安静组及低氧安静组实验后第3天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低于低氧运动组,差异有显著性[(6.27±1.58),(14.69±1.34),P<0.001]。②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7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0.13±0.85),(4.81±0.69),(2.27±0.61),P<0.001]。③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10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正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6.23±0.84),(3.76±0.63),(3.65±0.73),P<0.001]。④正常氧安静组�
- 余斌汪志中苏秀云侯振海钟世镇
- 关键词:细胞低氧骨骼肌
- 低氧及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时,大鼠体重及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低氧状态下适当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运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低氧复合运动组较低氧安静组大鼠体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氧复合运动组骨骼肌结构正常,线粒体数量增加,骨骼肌纤维增粗,毛细血管增生。结论低氧复合适当的运动能够维持骨骼肌的正常形态,增强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从而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促进低氧习服。
- 余斌钟世镇黄智王志芳汪志中侯振海
- 关键词:低氧骨骼肌显微结构超微结构
- 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及维生素E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4
- 2003年
- 目的探讨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及维生素E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对照组、维生素E组,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进行4周的反复力竭跑台训练,取股四头肌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及骨骼肌线粒体形态、结构。结果4周反复力竭运动后,力竭组大鼠骨骼肌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变性,维生素E组骨骼肌超微结构图接近正常。结论反复力竭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坏死丢失,线粒体形态异常,口服维生素E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减少反复力竭收缩骨骼肌的坏死丢失。
- 罗吉伟余斌覃承诃杨建成林文弢翁锡源黄丽英
- 关键词:骨骼肌线粒体维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