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2544)

作品数:12 被引量:72H指数:6
相关作者:赵琼管志伟杨艳艳周福蓉王腾飞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腹泻
  • 5篇酸甘化阴
  • 3篇酸甘化阴法
  • 3篇小儿
  • 2篇虚证
  • 2篇气阴两虚
  • 2篇气阴两虚证
  • 2篇小儿腹泻
  • 2篇菌群
  • 2篇加味
  • 2篇腹泻病
  • 2篇肠道
  • 2篇肠道菌
  • 2篇肠道菌群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代谢组学研究
  • 1篇多聚
  • 1篇多聚酶
  • 1篇多聚酶链反应

机构

  • 10篇成都中医药大...
  • 5篇河南中医药大...
  • 4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市新都区...

作者

  • 11篇赵琼
  • 4篇管志伟
  • 3篇廖琼
  • 3篇王腾飞
  • 3篇周福蓉
  • 3篇杨艳艳
  • 2篇黄勤挽
  • 2篇黄晶晶
  • 2篇张玉
  • 2篇罗雅婷
  • 1篇赵兴
  • 1篇李珊珊
  • 1篇聂远洋
  • 1篇陈宜
  • 1篇孙群
  • 1篇史纪
  • 1篇范刚
  • 1篇赵琼
  • 1篇丁樱
  • 1篇陈文霞

传媒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医研究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酸甘化阴法及其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
2021年
酸甘化阴法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该法不拘泥一病一证,因而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酸甘化阴法的源流、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分别阐述酸甘化阴法的作用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总结出酸甘药物配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能发挥养阴生津、舒筋缓急止痛、收敛固摄、益精补血等作用,进而解决各种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肺炎缓解期,心系疾病之失眠、胸痹,脾胃系疾病之便秘、泄泻、胃痛等,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魏玉苹李珊珊刘茜玮赵琼管志伟杨翠玲
关键词:酸味甘味酸甘化阴法
肠道菌群与小儿腹泻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小儿腹泻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其研究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并已取得创新性进展。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药治疗手段和方法,通过单味药有效成分及组方群调整肠道菌群紊乱以恢复肠道内环境稳态,是当前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新趋势。但尚需进一步深入开展其临床及实验研究,为揭示其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优势,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
杨艳艳赵琼廖琼王腾飞周福蓉
关键词:中医药小儿腹泻肠道菌群
从“五味合化”思想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被引量:18
2013年
"五味合化"思想是中医学药性、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是"五味合化"思想的典型代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为例,就"五味合化"思想的发展源流、理论认识及现代研究等做一探讨。认为"五味合化"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中药药性理论和方剂配伍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重要治则治法。中医"五味合化"思想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腾飞赵琼杨艳艳周福蓉廖琼周鸿雲
关键词:酸甘化阴药性理论
番泻叶致幼龄大鼠腹泻模型量-时-效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研究番泻叶致幼龄大鼠腹泻模型量-时-效关系。方法将96只幼龄大鼠随机抽取24只作为空白组,余72只随机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番泻叶灌胃4周,建立大鼠腹泻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每周稀便率、腹泻指数、体重及电解质(Na+、K^(+)、CL^(-))变化。结果(1)腹泻指标:中、高浓度组每周稀便率、腹泻指数均显著高于低浓度组(P<0.01),中、高浓度第2、3、4周稀便率、腹泻指数高于第1周(P<0.05),高浓度组第4周稀便率显著高于第1周(P<0.01)。(2)体重:中、高浓度组每周体重增长较空白组、低浓度组缓慢(P<0.05),而高浓度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电解质:Na+:第2周中、高浓度组与空白组及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比较,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周中、高浓度组较空白组、低浓度组下降显著(P<0.01);中、高浓度组2、3、4周较第1周显著下降(P<0.01),而高浓度组第3、4周较第2周显著(P<0.01);K^(+):第2、3、4周中、高浓度组较空白组、低浓度组下降均有差异(P<0.05);中、高浓度组第2、3、4周较第1周下降均有差异(P<0.05),而高浓度组下降显著(P<0.01);CL^(-):第2周中、高浓度组较空白组、低浓度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4周下降显著(P<0.01)。中、高浓度组第2周较第1周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4周下降显著(P<0.01);(4)安全性:高浓度组较中浓度组死亡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肠病理:中、高浓度组第3、4周较第1、2周相对较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浓度番泻叶致幼龄大鼠腹泻2周时模型效果理想,安全性好。
管志伟管志伟赵琼周鸿雲和媛媛万什方
关键词:番泻叶幼龄大鼠腹泻模型
加味人参乌梅汤调控腹泻大鼠GABA能信号通路的系统效应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加味人参乌梅汤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γ-氨基丁酸(GABA)能信号通路相关调控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加味人参乌梅汤益气生津止泻的作用机制。方法:从48只SD幼龄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以番泻叶泻下、劳倦力竭及饮食失宜等复合因素造模14 d。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组,每组12只。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0 mL·kg^(-1)),西药组给予妈咪爱灌胃(0.7 g·kg^(-1)),中药组给予加味人参乌梅汤灌胃(35 g·kg^(-1)),均1次/d,连续干预7 d。每日观测记录大鼠一般情况、稀便率及腹泻指数。获取大鼠结肠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结肠GABA蛋白积分吸光度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2(Akt2)、磷酸化(p-)Akt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PI3K、Akt2及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β2亚基(GABRB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明显变差,稀便率及腹泻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B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I3K、Akt2、p-Akt及IL-1β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PI3K、Akt2、GABRB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大鼠一般情况明显好转,稀便率及腹泻指数显著下调(P<0.01),中药组、西药组PI3K、Akt2、p-Akt及IL-1β含量均明显下调(P<0.05),中药组PI3K、Akt2、GABRB2 mRNA均明显下调(P<0.05,P<0.01),GABA、PI3K及GABRB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西药组PI3K及Akt2 mRNA和PI3K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加味人参乌梅汤能通过调节腹泻大鼠结肠GABA能信号通路,减少肠上皮细胞中Cl-向肠腔流动,改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水液代谢失衡状态,进而发挥其益气生津止泻效应。
李珊珊赵琼管志伟管志伟刘茜玮黄勤挽赵梦洁
关键词:腹泻Γ-氨基丁酸亚基磷脂酰肌醇3-激酶
基于PCR-DGGE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大鼠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研究中药复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大鼠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其余36只参照文献方法以复合因素制作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12只。造模21d开始给药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给予妈咪爱、人参乌梅汤加味,均1次/d,连续给药7d。收集各组大鼠粪便排泄物,提取粪便细菌总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菌16Sr DNA基因V3可变区,DGGE方法检测PCR产物。对优势条带进行回收测序,鉴定菌种。结果药物处理后腹泻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最高的为厚壁菌门类细菌,其次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类细菌。人参乌梅汤加味治疗后大鼠肠道厚壁菌门类细菌含量显著增加(P<0.01),而肠道拟杆菌门类细菌含量显著降低(P<0.01),肠道变形菌门类细菌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与空白组相比,经人参乌梅汤加味治疗后大鼠菌群较之西药组更接近空白组。结论人参乌梅汤加味较之西药对肠道菌群平衡更具有良性的调控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纠正菌群紊乱,进而发挥生津止泻效应。
赵琼孙群黄勤挽聂远洋张肖瑾任士庞张玉黄晶晶
关键词:腹泻肠道菌群
腹泻病气阴两虚证病证结合模型构建及以方测证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研究以高浓度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因素构建气阴两虚证病证结合腹泻动物模型。方法:40只KM小鼠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用作腹泻模型制备。采用25%高浓度番泻叶灌胃使其重泻伤其阴液,加以负重游泳使其力竭致气虚的复合因素造模,参照文献判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加味人参乌梅汤、蒙脱石散及生理盐水,5 d后采集样本作相应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D-木糖、丙二醛(MDA)、乳酸(LD)浓度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结肠病理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结肠病变程度高;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西药组P<0.05,中药组P<0.01),病变程度有明显的改善;中药组在治疗恢复期有其明显优势。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重降低明显(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小鼠体重较模型组体重显著增加(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物的稀便数和稀便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的稀便数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中药组P<0.01或西药组P<0.05),稀便率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D-木糖、丙二醛(MDA)、乳酸(LD)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更接近于正常组;结肠病理评分,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模型组结肠病变程度高;中药组和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西药组P<0.05,中药组P<0.01),说明药物干预后,病变程度有明显改善,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其明显优势。结论:高浓度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因素构建的气阴两虚证病证结合腹泻模型是较为可行、稳定的造模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黄晶晶陈炜赵琼黄勤挽张玉周莉丽潜鸣罗雅婷
关键词:腹泻气阴两虚以方测证
基于~1H-NMR对人参乌梅汤加味干预腹泻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研究中药复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大鼠尿液代谢表型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其余36只参照文献方法以复合因素制作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12只。造模21d开始给药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给予妈咪爱、人参乌梅汤加味,均1次/d,连续给药7d。在冰浴中收集12h尿液,采用~1H-NMR技术分析尿液代谢特征。结果在大鼠尿液典型的~1H-NMR谱图中可指认出27个代谢产物,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尿液中乌头酸、丙酮、肌酸酐等的含量减少,而柠檬酸、丙氨酸等含量增多。而与模型组相比,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组有小部分样本逐渐往空白组靠拢。最后,在空白组、模型组和人参乌梅汤加减组中,乌头酸、肌酸酐、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柠檬酸、丙酮的差异最大。结论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对腹泻模型大鼠尿液中的关键代谢物存在良性调节作用,其中乌头酸、肌酸酐、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柠檬酸、丙酮可能为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影响腹泻的关键代谢物。
潜鸣赵琼赵兴范刚罗雅婷张肖瑾周鸿雲
关键词:核磁共振氢谱腹泻代谢组学
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证泄泻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证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对照组予以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结果:显控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均改善,精神、食欲、尿量、口渴、舌质、舌苔及缩短泄泻时间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证泄泻临床疗效较好。
张肖瑾刘彬媛赵琼刘茜玮周鸿雲管志伟陈宜
关键词:气阴两虚小儿
浅析吴鞠通酸甘化阴法之运用
2022年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传统特色治则治法,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酸甘化阴法理论的临床运用颇具特色,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吴氏创立三焦辨证,根据温病上、中、下三焦病邪初、中、后期阴伤程度不同,将顾护津液视为温病治疗第一要义,其使用贯穿温病治疗始终。吴氏以性味配伍理论为指导,选取生脉散、麦冬麻仁汤、人参乌梅汤等酸甘化阴分治上、中、下三焦病证,同时以灵活多样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辛淡为阳等酸甘化阴复法,适应温病三焦实际存在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灵活展现了酸甘化阴法及其复法的临床运用,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周鸿雲陈炜赵琼林文静刘茜玮管志伟李珊珊
关键词:温病条辨酸甘化阴三焦辨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