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8ZD153)

作品数:52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建中袁劲陈守湖聂长顺姚爱斌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文学
  • 11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6篇语言文字
  • 2篇军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文论
  • 10篇关键词
  • 9篇国文
  • 7篇文学
  • 6篇中国文论
  • 6篇文化
  • 5篇元典
  • 5篇美学
  • 4篇关键词研究
  • 4篇词研究
  • 3篇语义
  • 3篇儒家
  • 3篇庄子
  • 3篇文体
  • 3篇先秦
  • 3篇汉字
  • 2篇代文
  • 2篇雕龙
  • 2篇言说
  • 2篇意蕴

机构

  • 43篇武汉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赣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学院
  • 1篇武汉工程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贵州日报报业...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作者

  • 22篇李建中
  • 7篇袁劲
  • 3篇陈守湖
  • 2篇聂长顺
  • 2篇余来明
  • 2篇赵国华
  • 2篇姚爱斌
  • 2篇刘金波
  • 1篇罗积勇
  • 1篇高文强
  • 1篇吴中胜
  • 1篇潘链钰
  • 1篇裴萱
  • 1篇李远
  • 1篇杨毅
  • 1篇胡红梅
  • 1篇秦秋咀
  • 1篇王婧
  • 1篇钟书林
  • 1篇张金梅

传媒

  • 6篇长江学术
  • 4篇华中学术
  • 3篇湖北民族学院...
  • 2篇江汉论坛
  • 2篇江海学刊
  • 2篇社会科学
  • 2篇学术论坛
  • 1篇孙子研究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出版广角
  • 1篇学术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递金钥匙:用“关键词”方式讲授中国文化
2015年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阐释中国文化要义并发掘其当代价值,一直是传统文化类课程的重难点之所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关键词讲授法",是指从中国文化中遴选出核心观念和范畴,然后按照"元生—衍生—再生"的路径追寻其从源起、通变到转义的历程,进而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传承机制、基本特征和人格精神,并焕发中国文化的现代生机与青春活力的教学方式。"关键词讲授法"这把金钥匙的当代编码须由师生在传递过程中共同解密,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也是贯通学术研究与教改研究的文化路径。
李建中李立
关键词:中国文化
先秦法家论“怨”——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被引量:1
2017年
先秦法家以"法"观"怨",从知、行、言三个维度切入论题,为中华传统"怨"论框架的奠定做出了独特贡献。从情感发生学入手,管仲、商鞅、韩非等人旗帜鲜明地标举"私怨不入公门"的理念,既通观上下内外,又不限于一时一事。由知入行,先秦法家还通过情感调控一面严明赏罚,以绘制"不怨"的治国蓝图;一面又精研人情事理,提炼出"除怨"与"用怨"之术。秉持功用主义的言行观,法家于上建议君主"怨而无言"统御臣民,于下又主张"刑罚而民不敢怨"的持续高压。将上述理念验之商鞅作法自毙和秦朝二世而亡,可知先秦法家虽构想"无怨"、处处防"怨"却又最终亡于"怨",其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值得深思。
袁劲
关键词:先秦法家
“气”的元范畴建构与生命美学彰显被引量:1
2014年
"气"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本源范畴,一直贯穿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史的始终。可以说,"气"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气"既是文学的,又是美学的,更是文化的。"气"在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生命美学特质得到了充分彰显。
杨毅
关键词:元范畴美学
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被引量:5
2022年
研究中国文学,首先要追问的是何为“中国文学”?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及其“观念”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观念的争论,长期滞留于“纯文学”还是“杂文学”、文学史上何时或有无“文学自觉”或“文学独立”等老问题。时至今日,老问题尚未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浸入”、如何甄别文学关键词之中大量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等等,则已然出现。刘勰讲“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故只有找到中国文学观念自身的关键性特征,才能真实而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学的神理与诗心。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学滥觞期的《诗经》和“诗言志”,以诗学与经学的兼合在源头上铸成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兼”者,通也;“兼性”者,兼通、兼融、兼包、兼怀、兼成、兼和是也。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表现于价值论是仲尼式“吾道一以贯之”,表现于方法论是彦和式“唯务折衷”,表现于文体论则是四库全书式“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由价值论的“天行一道”,生成为方法论的“兼和两端”,坐实为文体论的“体备四部”,中国文学观念完成了自身的兼性建构,在世界文学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兼性特征,熔铸成中国文学的“中国性”。
李建中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学观念中国性
从变从义:儒家文化关键词的意义建构方式被引量:1
2017年
"从变从义"语出董仲舒,作为儒家文化关键词的意义建构方式,"义"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流变历程。从字源上看,甲骨文、篆文楷书理路虽各有所指,但将"义"训为"宜"也符合事物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义"在儒、道、墨、法诸家中虽曾呈现"是其义,而非人之义"的百家争鸣状态,却仍然遵循着"义者,宜也"的内在逻辑。董仲舒踵武前贤,合"我"与"宜"为"义",并与其"一以奉天"相权衡,奠定了两千多年来《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等儒家文化得以不断推演的理论根基。
张金梅
“体”:从文化到文论被引量:3
2014年
作为中国文化元关键词,"体(體)"的本义指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生命之躯。在"人"(人之生命存在的类自觉)和"身"(人之生命存在的主体性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体"概念是对人之生命存在更具体内在层次的自觉。当"体"用于描述人自身时,多指与心相对的肉身性躯体;当"体"引申指人生命以外的其他事物(如文章)时,则是对事物具体存在的整体呈现。由此形成"体"关键词的两种表义模式,即"心-体"相对模式与"异‘体’"相对模式。"体"用之于文论,称文之"体"多为彼此相对之"文体",各种辨体理论即是彼此相对的文体关系之体现。据此表义特征并征诸众多文献,可证作为文论关键词的"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文章自身的整体存在,并在具体语境中呈现出丰富的特征、构成及层次。与此同时,当以"心-体"二分关系比照文章内在构成时,"体"也可偏指与文意相对的外在直观形式。但"体"的偏指义与基本义并非同一层次的概念内涵:源自文化元关键词"体"的自身整体存在,才是"文体"的本质规定。
姚爱斌
关键词:基本义
“经”“文”视阈下的中国文论话语范式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经"与"文"是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两个重要维度。依刘勰"释名以章义"考察"经"与"文"可知,"经"之本义是"经营","文"之本义是"纹身"。在中国文论话语体系里,"经"之经营乃是一种返道之力,是文论话语的本根。"文"之文采乃是一种诗性之风,是文论范式的泉眼。"经"与"文"的相交发展促使古代文论话语范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对中国文论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潘链钰李建中
关键词:文论话语范式研究
继承与创新:中国古代文论何以言说——兼评《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
2018年
文学观念的革新与文学理论的发展,说到底是思维模式的变革和言说方式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论何以言说的关键性问题怎么解决,中国文论界已经提出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见解。其中"文备众体"之说在概念、规律与方法上形成独具理论特色、入思方式和言说方式的话语体系。在重塑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本土传统,构建独具特色和风格的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话语体系,需要揭橥"文备众体"的深层内涵,厘清其入思规律,创造性总结其言说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之"体"这一元关键词具有一体三式的概念,即体势(叙事与抒情)、体貌(哲理与诗性)、体味(继承与创新);一体三味的规律,即"尊体""破体""原体"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体三说的言说方式,即解决"为何说""说什么""怎么说"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刘金波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言说方式
汉语“文学”的字生性特征
2018年
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关于"文学"的界定最为语义歧出:既有古今中西之异,亦有广义狭义之别。诸多关于"文学"的定义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能通约中西、融贯古今并兼顾广狭。就汉语"文学"而言,广义的"汉字"(包括"文""名""言""辞"等),在文学的产生、生成乃至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扮演着"文"明以健、"名"正言顺、一"言"九鼎、"辞"动天下之角色。字,孳乳也,文字乃经艺之本、文章之始,自文字至文章,本立而道生。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学作为人的创制,是用语言文字显示自然之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文学能鼓天下之动、成天下之美,缘于文字的孳生之力、哺乳之功和生生之德。追问并验明文字与文学的血缘关系,揭示汉语"文学"的字生性特征,可为"文学"的释名彰义提供新的路径。
李建中
关键词:文学汉字
文:从先秦元典到《文心雕龙》被引量:1
2013年
"文",作为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元关键词,在从先秦元典到《文心雕龙》的词义演变中,大体上形成神文之文、人文之文和文学之文三大义项,并相应地具有万物皆有文、丰富的人文世界和文学自觉三大文化及文论特质。《文心雕龙》远绍上古以来的文化及大文学观念,继而融入礼乐文化的宏大背景,同时也反映了魏晋以降新的文学自觉观,从而成为汉语"文"观念发展史上重要的承接点和里程碑。元典关键词的词义演变构成其生命历程和生命力,"文"关键词丰富的生命历程和强旺的生命力即是在其词义演变中铸成。
吴中胜
关键词:文心雕龙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